“满珍”背着药箱行走在贵州大山(图)

发布时间:2018-03-20 09:04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18-03-20 14版 | 查看:1380次

村医方晓美用“医者仁心”谱写感人村医之歌

  

方晓美(前)与同事谢明英在贵州省绥阳县风华镇乡间道路上行走(3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新华社贵阳电(记者李平)从医16年,走遍家乡山山水水、帮助困难患者上千人、像女儿一样帮病人换洗衣服、将病人的病情记挂心上……在贵州省绥阳县,乡村医生方晓美的事迹广为人知。虽然工作条件较为艰苦,但方晓美用“医者仁心”的大爱救死扶伤,扶危济困,谱写了一曲感人的乡村医生之歌。

从医16年帮助困难患者上千

  地处黔北大山的贵州省绥阳县黄杨镇,山高水弯云雾缭绕,散居在山坡上的黄杨镇村民,总能看见“满珍”背着药箱走村入户的身影。

  “‘满珍’是我的乳名。2002年我从县卫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当起了一名乡村医生,10余年间跑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鞋子都穿坏了10多双。”方晓美说,过去农村缺医少药、交通不便,乡亲们经常因看不起病把小病拖成大病,有的村民还因救治不及时离世。而母亲的多病,坚定了她长大从医、服务基层的念头。

  立志在乡村从医,也意味着离开了繁华,需忍受乡村的孤苦与物质的清贫。同是乡村医生的杨朝勇说,2013年以前,黄杨镇乡村医生大多驻点在偏远的农村,一个人背着药箱,披星戴月摸黑走山路是常事,一年下来收入两三万元。

  方晓美的丈夫熊科俊说,在黄杨工作时,方晓美一个月工资2600元,除了给儿子和父母每月生活费1500元,她自己仅留生活费300元,而到困难群众家中行医时,她总是偷偷地塞给50元、100元,10余年帮助困难患者上千名。“为挣钱帮助困难群众,她甚至到学校煮饭搞兼职,而她最贵的一件400多元的大衣,还是结婚后我买给她的。”

送留守老人最后一程的“女儿”

  作为大山村民的健康守护者,村民只要哪儿不舒服了,就会想到给“满珍”打电话。

  2008年冬天,绥阳县遭受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山区到处停水、停电、路面结冰。一天深夜11点多,已熟睡的方晓美突然接到求医电话,电话那头声音急促地说:“满珍,你快点来给吴正碧大婆看病,她肚子痛得厉害,汗水把头发都打湿了,你快来。”

  方晓美立刻从床上爬起来,提起药箱,在刺骨寒风中往吴正碧家中赶,一路上不知摔了几跤。为了在结冰的地面上跑得快,她干脆把袜子脱下来穿在鞋上。因救治及时,不慎因食物中毒引发急性肠胃炎的吴正碧老人度过了危险的一夜。

  “那天她守了我一晚上,来的路上腿还摔出了血。说实话,没有满珍就没有我的今天,没见过这么好的姑娘。”吴正碧说。

  作为曾经驻守最贫困乡村的村医,方晓美既是众多留守老人的保健医生,也是他们的“女儿”。

  “过去由于黄杨土贫人穷,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方晓美既当保健医生和心理医生,又像‘女儿’般照顾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留守老人。”黄杨镇党委书记陈仁建说,原来镇里有个村民瘫痪在床10多年,两个儿子常年在外务工。方晓美诊病了解情况后,不仅定期上门为老人检查身体、陪她聊天,还替老人接屎端尿、换衣擦身;老人过世时,她还披麻戴孝送老人最后一程。

病患是她最牵挂的事

  今年16岁的任会,一提到方晓美的名字内心就充满了感激。“我2岁时左腿被开水烫伤,由于家里穷没钱医治,伤口不时流脓出血,每天都很疼,人也变得很自卑。”任会说,9岁那年,方姐姐到她家体检时,发现了她的状况后,一直将她的事记挂在心上。

  2013年,被评选为“最美乡村医生”的方晓美到遵义医学院宣讲时,向遵义医学院副院长余昌胤求了一件事,这件事就是希望该院能帮助任会治疗腿伤。

  被方晓美仁爱精神感动的余昌胤,不仅答应了方晓美的请求,而且汇聚全院最顶尖医生帮助任会免费治疗腿伤。经过50多天的医治,任会的腿伤好了,她的生活也重新有了色彩和希望。

  2016年7月,调到风华镇卫生院工作的方晓美,负责全镇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他们的身心状况成为方晓美最牵挂的事。

  “很多人对精神障碍疾病有认识误区,认为得了这病就没救了,对患者丧失信心甚至歧视。其实通过专业治疗,加上患者家属关心关爱,很多患者病情会大有好转,甚至可以正常工作生活。”方晓美说。

  将患者身心状况记挂在心上的方晓美,不仅为全镇精神障碍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实施精准医疗服务。去年7月,她还向县里建议免除全县所有精神障碍患者的医治费用,这一建议被采纳后,患者每人每年减少医治费用五六千元。

  绥阳县卫计局局长曾庆远认为,以方晓美为代表的乡村医生,虽不是医疗水平最高的群体,但他们用爱、用责任浇筑起山区群众生命健康的第一道防线,犹如行走大山里的“天使”,为群众送去健康与温情的关怀。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