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大家罗豪才 “为了权利与权力的平衡” (图)

发布时间:2018-02-14 22:15 | 来源:新京报 2018年02月14日 第A10 | 查看:2099次

率先提出现代行政法“平衡理论”;任教时常骑一辆“二八”单车,任职最高法后坚持周末给学生上课

  罗豪才 从“教书匠”到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对中国行政法理论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图/视觉中国

姓名:罗豪才

  籍贯:福建安溪

  终年:83岁

  去世时间:2018年2月12日

  去世原因:病逝

  生前职业:北京大学副校长、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一米八多的大个子,标配是辆二八式自行车,刹车不灵,双脚一踩地,车就停住了。”

  回忆起老师罗豪才,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那辆破旧自行车。即便后来当上北大副校长,罗豪才在学校里活动也全仰仗它,“骑着车,一阵风就过去了。”

  1960年从北大法律系毕业后,罗豪才留校任教,一路升至教授、北大副校长,后又任致公党中央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学生评价他,学问做得很大,官也做得很大,个头儿也很大,唯独架子不大。

  2月12日,最喜欢被别人称“罗老师”的他走了,但那份“平和的理性”仍在。  

  为师

  注重启发的“教书匠”

  学生们回忆说,罗豪才一生有很多职务和头衔,他自己最看重的是北大教授这个身份,最认同的便是“老师”这个称呼。跟学生们在一起,有人称呼其他的称谓,他都要微笑着纠正。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1994年到1999年在北大法学院读硕士和博士,硕士期间写了一篇论文,大概有一万五六千字,写完交给导师罗豪才看。当时罗豪才已经是北大副校长,操心的事情更多了,王锡锌担心导师抽不出空来,没想到两三天后被叫到办公室,“密密麻麻批注了很多,但是他喜欢鼓励人,所以批注里还写了两个字‘很好’,让我打印200份去参加学术年会。”

  即便后来为官从政,罗豪才的“教书匠”工作也没有中断。

  罗豪才到最高法就职后还坚持上课,通常安排在周末或晚上,“我们每周都期待周末的到来,讨论氛围很融洽,上完课罗老师都要自掏腰包请所有上课的学生吃饭、喝啤酒,可以说是知识和美食的双重大餐。”

  罗豪才2000级的博士生查庆九在回忆文章中也提到周末上课的事。“博士生们平时最怵的,就是上罗老师的课,他会提前布置每次课的讨论主题,然后自己多方寻找相关资料,直到上课前都在不停思考。”

  每次上课,罗豪才说得最多的开场白便是:“这些日子,我一直都在琢磨这个问题”。说完这句话,主题讨论算是正式开始。学生如果不认真准备,一开口便会露怯,“那时你会感到,罗老师那带着和蔼微笑的目光,一样无比犀利。”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成协中读博时,导师罗豪才已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常常晚上八九点打来电话,询问成协中最近读了什么书、有何心得。

  “因为我不确定罗老师什么时候要打电话,所以就不敢不读书。我们讨论问题很深入,一个电话至少半个小时。有时还会因为某一个问题聊到社会问题。”成协中回忆,聊完一本书或一个话题,罗豪才会给他推荐同一主题下的另一些书籍,如果没有认真读书、敷衍地谈,罗豪才会马上指出来。

  为人

  谦和儒雅的“美食家”

  上世纪80年代,《人民司法》杂志总编辑柳福华在北大法学院读书,罗豪才教授他们外国宪法,“罗老师瘦瘦高高的,每天骑一辆破旧自行车上课,课间抽一支烟,笑着看大家,是儒雅、和蔼的。”

  那辆自行车频繁地出现在学生们的回忆中。学生们说那辆车不需要锁,因为太破了,没人要;座子也太高,一般人骑不上去。他不仅骑自行车,同系的老师自行车坏了,他还帮忙修理过,因为这是“拿手活儿”。

  柳福华毕业后到《人民司法》工作,罗豪才自1995年到最高法院任职副院长,恰好协助分管这本法院系统的杂志,两人也因此有了更多交集。2016年夏天,杂志社创办60周年,筹备一个庆典活动,便把几位老先生请来拍一个视频片,回顾往昔,再谈谈对未来的期望。

  柳福华回忆当时的场景,记得对罗豪才的采访持续了半个多小时,进行得非常顺利,“罗老师退休多年,很少出来参加活动,采访完很多人上前跟他合影。本来给他准备了一张椅子,但他坚决不坐,说绝对不可以,这样不礼貌。”

  唯独在和柳福华合影时,82岁的罗豪才坐了下来。他说,“可以坐下了,因为她是我的学生。”

  生活中的罗豪才被称为“美食家”。每次下课,罗豪才请学生们吃饭,除了北大校园里的美食,北大附近的湘菜馆、山东菜馆、韩餐馆、披萨店,都是罗豪才师徒们常常光顾的地方。

  “罗老师也在家请我们吃饭,他怕我们拘束、吃不饱,经常给我们夹菜。”成协中说,罗豪才爱美食,但没有表现出对哪类菜情有独钟,是一个很“open”的人。

  为学

  吸纳异见的“学问家”

  “为了权利与权力的平衡。”罗豪才去世的消息传出,这句他生前常说的话再次被人们提起。

  上世纪90年代,罗豪才与袁曙宏博士等率先提出“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引发了行政法学界迄今为止最激烈的一次学术争论。

  同为行政法学研究者的王锡锌说,过去中国强调“官管民”式的社会管理,但罗豪才对这种偏向管理型的做法有所反思,他主张既要保障政府管理有效进行,又要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后来行政诉讼法建立“民告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就吸收了平衡理论。

  罗豪才曾回忆:“‘管理论’很明显是不民主的,是行政至上的,肯定要改。但是要实行西方的‘控权论’,在中国也很难。”

  理论一出,学界一片讨论,有人质疑,所谓平衡其实是“老好人哲学”。“理论提出来没人说话才有问题,有争议就好,”王锡锌说,罗豪才常告诉学生要吸纳多方意见,他自己后来主编的多本现代行政法著作,全部要把批评文章、不同观点的见解编进去。

  在软法研究方面,罗豪才曾在课堂上遇到过学生的反对。

  “当时有学生认为,软法是国际法概念,国与国是平等的,因此国际法就不体现出强制力。而国内的法律是有强制力的,因此将软法引入到国内的公共治理上不合适。”成协中说,当时罗豪才并没有反驳,而是鼓励同学们提出不同的意见,支持学生们提出反对的声音。

  退休之后,罗豪才还定期请在高校任教的学生到自己家里讨论。

  2014年左右,王锡锌参加过几次这样的讨论会,每次7、8个人,围坐一圈,有的喝水、有的喝啤酒,罗豪才自己也喝啤酒。讨论的内容多是实践中争议比较大的问题,比如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问题,就是实践中怎么解决民告官立案难的问题。他一般让大家先聊,讨论中观点有争锋,他就会追问,但不做总结。

  对学术的热情保持一生。2014年,80岁的罗豪才还接受专访,专门谈到行政诉讼法的修改,他认为,行诉法的修改最重要是解决行政诉讼立案难、结案难、执行难的问题。

  王锡锌说:“在中国做行政法研究,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有时会遇到挫折,但罗老师最可贵的是平和的坚持、平和的理性。”

  ■ 追忆

  罗老师作为学者、作为北大法律学系副主任和北大副校长、作为最高法院副院长、作为中国致公党中央主席、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作为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在其每一个生命阶段,都有其对中国法学理论、中国大学教育、中国法治事业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沈岿

  新京报记者 王梦遥 吴为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