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21 09:31 | 来源:大河客户端 2018-01-18 09:28:28 | 查看:1437次
大河网·大河客户端记者 安艳鸽 梁倩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孟子眼中的“好人”。如今,对于“好人”的定义,早已有了新的内涵。2017年,河南有86个人登上“中国好人榜”。自“中国好人榜”推出以来,截至2017年12月底,河南省已有838人入选。他们有着高尚的情操,日复一日践行着让人间美好的信念,壮大了好人群体,丰富着“中国好人”的精神内涵。在此,我们撷取了5位“中国好人”故事以飨读者和网友。
“见义勇为”
郑州热心市民搭“临时产房”集体相助孕妇
2017年6月8日早8点,适逢高考,天空下着雨,在郑州市中原区文化宫路与颍河路口,一位孕妇突然停在路口向路人求助:“我不行了,我要生了!快帮帮我!”“我帮你拦个车吧。”一位女士说。“不行,我要生了,不能走了。”产妇痛苦极了,此时这位女士毫不迟疑,把随身穿的雨衣就地一摊,雨衣落地,众人搀扶着让产妇平躺地上。一把把雨伞围过来,为产妇挡雨,一个个热心人士围过来帮忙。上班路过的郑州中原区林山寨街道一中社区工作人员郝翠风、张艳丽看到这一幕,飞快地跑向十几米远的社区办公室,急忙招呼同事冯玉萍、赵垄、李瑞拿着床单、毛毡、雨布飞奔事发现场,立即给产妇搭起一个临时的雨中“产房”。围观男士主动外撤,女士能帮忙的过来帮忙,挤不下就围起“人墙”挡住。
同时,社区工作人员与120急救中心取得联系,并告知现场状况。有人急忙到不远处的林山寨卫生服务中心找医生求助。就在此时,一声啼哭从人堆里传出。“生了!生了!孩子生了!”一个胖乎乎的男婴呱呱落地。林山寨卫生服务中心妇科主任杨巧梅,拿着急救包跑过来,在她熟练的操作下,剪断脐带,缝合伤口。母子平安。
“快!找个衣服给孩子盖住。”不知谁喊了一声。由于下雨天冷,光溜溜的小家伙冻得浑身发紫。话音刚落,沿街门店的商户杨女士健步如飞,回到店里把自家孩子的毛毯拿过来,热心市民有的还把衣服脱掉……毛巾、毛毯、衣服从人缝里送进来,一层又一层地裹住婴儿。当120急救车赶到现场,众人把产妇抬上了救护车,所有人长长地出了口气。
整个生产过程10分钟,救援过程也就半小时。在这场救援中,所有伸出援手的人那一刻都成了一家人,此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很多读者在新闻报道后面留言,称被郑州人的大爱精神折服。
“助人为乐”
“鞋垫奶奶”蒋宗梅17年做3万余双鞋垫送乡邻
新乡市新乡县七里营镇七五村村民蒋宗梅,从2000年开始,每天手工制作鞋垫,全部免费送给路人和乡邻,坚持了17年从未间断过,累计送给乡邻3.2万余双鞋垫。
蒋宗梅今年91岁,她豁达开朗,身体硬朗,儿孙子女、街坊邻居时不时来看望她,送些家常饭,唠唠嗑,顺便也拿几双鞋垫,每次有人走进小院,都会高声喊着:“蒋奶奶我来了……”
要是有人问她为什么做鞋垫,她总是这么说:“岁数大了,干不了别的,做点小活,还能帮衬点别人。”当年蒋宗梅嫁入宋家时,婆家一贫如洗,但她和丈夫一起奋斗,在艰难中盖起了三间房。老太太育有6个子女,现在已经是60多口人的大家庭。
老人心灵手巧,也闲不住,经常帮别人家做小孩子的鞋子、帽子、老式衣服,老手艺深受邻里欢迎。七十多岁时,老人干脆搬出了自己的老家当——制扫帚、编小篮、做鞋垫的各式器具,开始了自己做鞋垫的“事业”。听老人已年近五旬的孙子说:“俺奶奶一年最少得做2000多双鞋垫,全都拿来送人,不收取一分钱。”
一双双带着老人心意的鞋垫,更是让穿着它走在远方的人感受到家乡的温暖。久而久之,只要有外出求学、打工的年轻人,出门之前一定要到老奶奶家坐一坐聊聊天,再顺便带走几双鞋垫,总觉得这样出门才安心。
老人送鞋垫给年轻人时,常说:“垫着我做的鞋垫,走路稳当,好比建房子,地基要建好。”村里的董道杰在美国留学,他父母每年都要专门过来拿几双鞋垫给他寄过去,蒋老太高兴地说:“我做的鞋垫出国了”。
如今,蒋老太已是十里八乡的名人,她仍闲不下来,爱干活。她用助人为乐的行为感动着他人,影响着后辈,自己也收获了健康和快乐。
“敬业奉献”
公交车长徐亚平32年无微不至服务乘客
徐亚平是郑州市公交四公司205路公交车车长,32年来,他坚守一线岗位服务群众,被乘客亲切地称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
1985年底,徐亚平被分配到郑州市公交四公司,成了一名售票员。后来当上驾驶员,他不断创新车厢服务形式。
每天上班,徐亚平总是提前一个多小时赶到单位。他要把车厢里里外外都擦得干干净净。每次打扫卫生,他都会用一根缠着布条的铁丝,认真擦拭公交座椅间的缝隙。
如今,徐亚平已投身公交行业30多年,他专门学习心理学,提出车厢服务的“换位思维法”,总结出《车厢服务百例》,成为郑州公交司机的必学手册。他提出的“你发火我耐
心,你烦躁我冷静,你粗暴我礼貌”等对待不文明乘客的方法,已经在公司线路上推广。他还自费印制了《文明宣传手册》,上面有全市两百多条公交线路沿途站点、首末班时间和公交卡使用范围等。
徐亚平把乘客当自己的亲人。徐亚平的车上,三伏天准备有面巾纸、人丹,下雨天准备有雨伞和一次性雨披,还准备了晕车药、方便袋,甚至为腿脚不方便的乘客准备了拐杖。每当进站,他总是把车门对准老人,看到行动不方便的老人,他立即下车搀扶,甚至背乘客上车。
徐亚平说:“每当坐在驾驶员的位置,立马就会精神饱满,只要握上方向盘,我心里就乐滋滋的。”在徐亚平身上,充分展现了当代文明、友善、敬业、奉献的公交风采。
“孝老爱亲”
“好嫂娘”徐香娥34年含辛茹苦抚养众兄弟
徐香娥是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柏亭街道东吕居委会居民,她34年如一日地伺候多病的公爹,操心帮两个哥哥和三个弟弟成了家,她用自己的善良无私和坚忍不拔,书写了一个普通女性平凡而闪耀着大爱光辉的人生篇章。
1983年,徐香娥从南阳淅川来到西平县谭店乡东吕村(今柏亭街道东吕居委),与吕祥安结婚。婚后一个多月,徐香娥便和丈夫都辞去工作,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一日三餐、缝缝补补、里里外外,从早到晚忙得脚不沾地。因人口多、粮食少,每天她带着小弟们挖野菜、捡柴火;冬天小弟们脚都冻烂,她天天晚上都给他们烧热水洗,像亲娘一样心疼着他们,照顾着他们。
穷则思变,1985年徐香娥和丈夫开始想法做生意。起早贪黑,挣了钱,除生活费用
外,她就给兄弟们添件衣服。为了多挣钱,徐香娥又从南阳同学那里要了丝毯回来织,半年下来还了外债,她又把两个小弟重新送去上学。
兄弟们的婚事也时刻挂在徐香娥的心头,她勤扒苦做,省吃俭用,终于在1993年先后给老大、老四、老七成了亲。之后,她又计划着帮老二、老五盖房子、娶媳妇。
对待公爹,徐香娥比女儿都细心。公爹患气管炎,成年不离药,徐香娥尽心侍奉,从不嫌烦。不管多忙,她都变着法给公爹做可口的饭菜;不管日子多难,她挣了钱第一件事就是给公爹拿药;冬天更是早早买好大衣,套好新被褥。
34年来,为了家庭,徐香娥吃尽了千辛万苦,付出了所有的心血和爱。弟弟弟媳都说:“俺这一大家子,哪个离了俺嫂子都不中!”朴实的话语,饱含了多少深情和感激!
“诚实守信”
好村民闫志勋如数归还31万元巨款
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李村镇武屯社区人闫志勋,面对卡中突然多出的31万元巨款,他没有据为己有,而是千方百计归还打错钱的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
2017年2月13日上午,闫志勋的儿子拿着闫志勋的卡去取钱时,惊异地发现原本只有1万余元的卡里,竟多出来31万元巨款!他急忙给父亲打电话!
谁打来的钱呢?闫志勋做着花木生意,也许是某个生意伙伴打来的?他一一打电话过去问,都说没有。他只好又到银行打出明细表,可是,上面的卡号姓名是个陌生人的名字。当时,闫志勋的生意也需要流动资金,但
他和儿子都认为:“这是别人的钱,一分都不动!”
正在他着急找失主的时候,一个电话打来,说把一笔钱错打到他的卡上了。原来失主是伊滨区庞村镇做铁箱生意的张先生,但这张卡开户名却是张先生的父亲。张先生报上父亲的名字、账号、钱数与打款日期,闫志勋一听都对,立刻一分不少把钱转了过去。“怎么也没有想到钱能这么顺利地回来!”张先生感动万分,第二天,就敲锣打鼓地把两面锦旗送到了武屯社区居委会。
“人无信不立。这是做人的本分,真没有什么好宣扬。我所做的都是应该做的。帮助了大家,我也很快乐。”闫志勋说。
专家观点
河南好人一直在路上
河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杨旭东表示,“好人”的事迹平凡而感人,这些登上“中国好人榜”的河南人,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尽相同的人生阅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用自己朴实无华的行动帮助他人,彰显人间大爱。他们或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或以平凡的身份,干好了他们认为是分内的事情,帮助了别人,充实了自己,感动了社会。
杨旭东认为,“好人”的影响类似于“蝴蝶效应”,某地上空一只小小的蝴蝶扇动翅膀而扰动了空气,长时间后可能导致遥远的彼地发生一场暴风雨。同理,一位“好人”的善行善举所引燃的“星星之火”,在短时间内尚能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长此以往,定可以在神州大地掀起一股“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强烈火光。诸多好人榜样,都在用行动为中国好人精神增加风采,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怀有信念,心有坚持,才能做好本职工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爱温暖他人和社会。河南好人,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一直在路上!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