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播种希望 志愿者十年弦歌演绎不了情

发布时间:2009-06-25 20:00 | 来源:2009-06-24 中国文明网 | 查看:1741次

  没有去过大西北,不会知道这片土地的贫瘠与渴望。漫漫的沙尘,绵亘的黄土,每一滴水都是如此珍贵。车行山中,盘旋的梯田上,最绿的是苜蓿,次绿的是麦子,但都只是珍贵的一抹绿色,更多的是满眼渴得冒烟的黄土地。

  这就是“西海固”(包括西吉、海原、固原等),一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人类不能生存的地方。地区海拔在1248米至2955米之间,年降雨量只有200-700毫米。诗人在诗中这样写道:“请原谅,西海固/我至今仍在梦里/听见你寂寞风中吼响

  为人类不能生存的地方。地区海拔在1248米至2955米之间,年降雨量只有200-700毫米。诗人在诗中这样写道:“请原谅,西海固/我至今仍在梦里/听见你寂寞风中吼响的大秦腔/看见你苍老的肌肤上干裂的尘霜/以及触到离别多年你依旧荒芜贫瘠的土地”。

  正是在这片土地上,扶贫接力计划——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服务项目,至今已有十届102名志愿者来到大山深处的西吉县乡级中学支教,在大漠支起“知识改变命运”的杠杆,在荒原播种“励志成才”的希望,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志愿者们谱写了一曲青春永驻的华彩乐章。在这个群体中,先后涌现了中国五四奖章获得者冯艾、联合国消除贫困奖获得者李佳美等先进典型。

  薪火相传,大爱无言。伴随着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十年来不辍的弦歌,安利公司自2002年开始赞助复旦大学支教活动,先后投入110多万元,演绎了一曲如影相随的不了情。而截至2008年底,安利公司已经资助了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22所内地著名高校,支持了571名研究生志愿者,在14个省区的21个贫困县开展“安利名校支教活动”,累计投入1630万元。

   一帧美丽的风景

  黄昏时分,山梁之上,复旦大学支教队员郑丹辅导六年级学生南雄伟朗读英文的情景,至今深深留在我的脑海中。这是我西北之行见到的最美的风景之一。

  从西吉三合中学步行到南雄伟家,需要半个多小时。因为离家近,南雄伟没有住校。他读初一的姐姐、读小学四年级的弟弟,也都没有住校,姐弟三人和父母住在土夯的两间房子里,唯一的砖房,留给了八旬的爷爷居住。爬上山坡,翻过山梁,南雄伟位于半山腰的家,毫不起眼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房子,跟黄土地上随处可见的土丘没什么两样,只是用土坯围起来后,圈上了两头牛、两头猪、两只羊和十几只鸡。加上二十余亩种着马铃薯和麦子的地,就是南家全部的家当。南雄伟的父亲告诉我,家里还欠着别人1600元钱,那是开春时买小牛犊欠下的。为了保证家中的三个孩子安心读书,他和妻子承担了家中所有的农活。只有在空闲的时候,他才出去打上一个多月的短工,赚上两千多块钱补贴家用。我看着这个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西北汉子,深感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的不易。而当我听到另一个故事,内心更是充满了感动。

  这位朴实的汉子其实是南雄伟的叔叔。在南雄伟三岁那年,他的生身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已经说好了一门媳妇的叔叔,为了保全家庭不致离散和照顾三个年幼的侄儿侄女,毅然毁亲,和嫂子结合了。十年来,他视三个孩子为己出,无怨无悔承担着家里的一切。过早衰老的汉子告诉我,在复旦大学支教的地方,如今再也没有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的孩子了。他的三个孩子,在“复旦——安利”志愿服务基金的帮助下,在支教队员的悉心辅导下,都觉得读书很快乐。

   一则奋进的故事

  考上宁夏大学的杨莉红也是西吉县三合村人,毕业于三合中学,如今是宁大计算机系大三学生。我们在银川短暂的逗留期间,杨莉红从宁大赶来,看望帮助过她的安利公司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

  这位美丽的姑娘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她是家中老大,还有5个妹妹和一个小弟弟。尽管家境困难,但杨莉红学习很刻苦,成绩十分优秀。考上高中后,她遇到了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队。从高一起,支教队的复旦学生便给了她很大的帮助。2006年,她考上了宁夏大学计算机系,成为西海固地区第一个考上计算机系的女生。作为一个在高中期间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杨莉红的大学之路是充满艰辛的。但她以异常顽强的精神,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成绩就从刚入校时的班级倒数几名追到了前几名。大一学期结束时,她荣获了二等奖学金。大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在全班80多个学生中她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杨莉红是一个非常孝顺懂事的学生,虽然复旦和安利至今仍一如既往地关心她的生活,但平时的生活费和学费书费,杨莉红更多的是靠自己打工解决。她不仅养活了自己,有时还能给家里一些补贴。

  远远不止杨莉红一个人受益。由于复旦支教团志愿者的到来,西吉县三合中学在2002年实现了高考升学“零的突破”,2005年高考大专上线人数超过70%,并在此后几年中一直维持在70%的水平。在将台中学、王民中学,每年都有超过十位的初三考生考进银川、石嘴山和固原等地的自治区重点高中。

  从2005年开始,“复旦——安利”志愿服务基金的使用有了新的方向,除了继续资助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通过各种活动鼓励孩子们自强自立,充满自信地面对贫困的环境。志愿者们说:“捐款只是授人以鱼,让孩子们学会自信地面对困境则是授人以渔,我们要教育他们勇敢地面对困境。”志愿者们利用“复旦——安利”志愿服务基金在当地开展了“文化艺术活动月”活动,包括朗诵比赛、征文比赛、歌唱比赛、手工艺品征集等各类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复旦学子还利用他们各自的专业优势,先后多次举办婚姻法、合同法、民法、劳动法等各类普法专题宣讲,医疗卫生常识、当地常见病防治宣讲等讲座,让当地学生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权益,如何去守法并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

   一曲感人的离歌

  从月牙湖中学徒步穿过荒漠到黄河,需要四十五分钟的路程。复旦支教队员陈静常常和同学一起来到黄河边上,看落日下流淌的河水。在支教生涯中收获的别致的感动、别样的真情,常常让她面对河水时禁不住泪流满面。

  用陈静自己的话说,她曾经是一个生活在自己理想中的城市女孩。为了寻找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报名参加了西部支教活动。那时,母亲病重。她的西北之行阻力可想而知。为此她还和母亲吵了一架。就在陈静支教的这一年,母亲不幸去世了。与母亲的那次争吵,让陈静内疚至今。但坚强的陈静告诉我们,把孩子们教好,安慰天堂里的妈妈,这是她最大的愿望。

  陈静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个人。看到老师心情难受,那些大山里的娃们给她递上了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您是不是想妈妈了?那你找我们玩吧,说说笑笑中,您就会忘了。”陈静到学生家家访,那些从孩子口中知道陈老师遭遇的家长,拉着她的手说:“娃,你真让人心疼。以后,我就是你的妈妈了。”

  “支教一年,受益终身”,这是每一个支教队员的肺腑之言。在离开上海几千公里的地方,在漫天的风沙与绵亘的黄土中,陈静说,支教一年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自从走上讲台,就多了一份责任,那是一种被他人需要的人生,生命有了新的价值。支教的收获远比付出要多得多,她收获了情感、收获了成就、收获了山里娃儿们的进步。她也理解了什么是亲情,什么是友情,什么是乡情。

  初春的一天,学前班的暖气管子漏水,黑乎乎的脏水直往外涌,不一会儿就有十几厘米深了。陈静来到教室时,看到孩子们正全班总动员,吃力地把黑水往教室外面弄:有的用扫帚扫水,有的用拖布吸水,有的用簸箕舀水,把鞋子和裤子都弄湿了。那些弄湿的小鞋子,又脏又破。孩子们大多数没有穿袜子,脚面、脚底、脚趾、脚丫缝全是黑泥。即使有袜子,白袜子也变成了黑袜子,破洞里俏皮地戳出脚趾。看到孩子们毫不在意地光着脚,坐在地面上快乐地拍鞋,陈静的心里一阵阵心酸。想到即使鞋晒干了还要把这么脏的脚塞进去,陈静更是眼泪都要涌出来了。一个想法窜上她的心头:“我要给每个孩子洗脚!”

  当孩子们明白老师要给他们洗脚时,一个个乐坏了,抢着把小脚丫蹬到她的眼前,喊着:“老师,先给我洗,先给我洗”。陈静一边搓着孩子们脚丫上的污垢,一边用兑好的温水冲洗。有的小朋友洗一次还不满意,跑过来再享受第二次,她也毫无怨言。

  “我能如此愉悦地享受给孩子们洗脚的过程,因为,我爱他们,他们也爱着我。享受爱其实就是享受一种温暖。……透过小孩子们纯真的面容,看到的是他们清澈的心灵,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把双手扶在他们某个或某几个的肩上,静静地感受身体的靠近带来的一股股热量,我心想,大概这就是爱吧。”陈静说。

  十年,爱在传递着,延续着,从黄浦江畔,到贺兰山下。

  又一个十年开始了,爱没有停止,而是更加绵长和浩大了。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