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的前世今生(图)

发布时间:2018-01-11 20:00 | 来源:西安晚报 2017年6月4日 10版 | 查看:1225次

斌 武

茶馆,是指喝茶的场所。在我国不同的地域,茶馆的建筑、布局、风格、功能、经营等各有差异,茶馆也有不同的称谓,例如:两广多称茶楼,京津多称茶亭,此外还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等称谓。

茶馆在我国历史悠久,不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餐饮和交际的场所。茶馆最早的雏形是晋代的茶摊,据《广陵耆老传》记载:“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日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也就是说,当时已有人将茶水作为商品拿到集市上卖了,不过这仅属于流动摊贩,充其量算作是茶摊,与茶馆尚有差距。到了唐朝,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空前繁荣,茶馆便应运而生。唐玄宗天宝末年进士封演在《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中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种在乡镇、集市、道边“煎茶卖之”的“店铺”,标志着茶馆的基本形成。

《旧唐书·王涯传》记:“太和九年五月涯等仓惶步出,至永昌里茶肆,为禁兵所擒。”这说明唐文宗太和年间已有正式的茶馆了。公元780年左右,陆羽(被尊为茶圣)所著《茶经》问世,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的百科全书,使得“天下益知饮茶矣”。因而茶馆不仅在产茶的江南地区迅速普及,也流传到了北方城市。茶馆的功能也随之增加,除予人解渴外,还兼有予人休息,并供人进食之功能。

至宋代,茶馆便进入了兴盛时期。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繁盛的市井景象,再现了万商云集、百业兴旺的情形,其中亦有很多的茶馆。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则更让人感受到当时茶肆的兴盛,“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归曹门街,北山于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的杭州,不仅“处处有茶坊”,且“今之茶肆,刻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都城纪胜》中记载“大茶坊张挂名人书画……多有都人子弟占此会聚,习学乐器或唱叫之类,谓之挂牌儿。”宋时茶馆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供人们喝茶聊天、品尝小吃、谈生意、做买卖,进行各种演艺活动、行业聚会等。

明清,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都在不断提高,集休闲、饮食、娱乐、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大众活动场所——茶馆,便成为人们消遣娱乐的首选,茶馆业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式愈发多样,功能也愈加丰富。然而,到了近现代,中国深受世界列强的欺凌,战乱不断,导致国弱民贫,茶馆也曾一度衰微。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茶馆因地域不同而各自成趣。例如:以竹靠椅、小方桌、盖碗、紫铜壶和老虎灶为陈设标志的川派茶馆;以大碗茶、听书、看戏、下棋、养鸟为一体的京派茶馆;以虎跑水泡龙井茶为号召、卖点心的杭派茶馆;以茶中有饭、饭中有茶为特色的粤派茶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打上文化烙印的茶馆变得雅趣万千,成为“高、大、上”的场所。

而茶馆的楹联更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例如:杭州某茶室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上海一茶楼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来交易所,所易交来人。”广州某茶亭联:“处处通途,何去何从?求两餐,分清邪正;头头是道,谁宾谁主?吃一碗,各自西东。”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茶馆业生机盎然,不仅老茶馆重放光彩,各种新型茶吧、新潮茶园和茶艺馆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于全国各地。由商务部颁发的《茶馆经营服务规范》于2012年6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标准对从业人员的基本条件、职业道德、服务操作、卫生要求等都做出详细规定,强化了对茶馆行业的管理和指导。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茶馆行业将迎来更加明媚的春天。

本版插图 王进城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