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评“杨卫泽作序之书被销毁”

发布时间:2017-12-20 20:18 | 来源:解放日报 2017年12月19日 02版 | 查看:1279次

凌河
  这据说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儿——就在本月上旬,南京出版社收到市档案局的公函,要该社“尽快销毁”《南京百年城市史》一书。什么道理呢?因为该书由原市委书记杨卫泽作序,现在杨落马了,要肃清流毒,所以要“集中销毁”。可惜皇皇全套13册的 《城市史》,只好化为纸浆啦!同时急要“回收销毁”的,还有杨卫泽担任总顾问并作序、季建业任编委会主任的《南京通史》 及杨卫泽主编的《美丽南京》等;另据说杨卫泽好“作序”,还“为许多书作过序”,不知道这么多书怎么办哦。
  杨卫泽也好,季建业也罢,他们的“序”,他们的“编委会主任”,按照周知的规则,其实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只是一个“招牌”而已——说到这个“招牌”,于是就从杨卫泽的“序”想到了胡长清的“招牌”。
  胡长清已伏法十多年了,但“洪城到处铲字声”仍在人们的记忆中——胡长清酷爱“题招”,于是副省长任上,“洪城到处古月胡,题招莫非胡长清”,饭店酒肆、公司宾馆,到处高悬胡长清的手笔。到了胡副省长案发,南昌人忙不迭把他的题招铲掉销毁,于是有了十多年前的那一片斧凿之声。
  奇怪的是,南昌的一个“铲”字,胡长清后并未绝响。十年之后,“洪城又闻铲字声”,这一回是铲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安众的手书。陈安众贪贿之外,酷爱题字,于是繁华街头、通衢要道,陈安众泼墨的楼名店招,举目皆然,企业中堂之上、酒肆大厅之中,随处可见。到了陈副主任“进去”了,于是也是忙不迭把他的墨宝拆下来、铲掉“销毁”,于是洪城四处,十年一回,又响起一片斧凿之声。
  其实一个“铲”字,甚至一个“砸”字,又何止洪城一地?比如重庆市公安局内王立军曾经手书的“剑”与“盾”,刻于硕大圆石,列于正门门口,王“出事”后,不是只好“赶紧磨掉”吗?又比如广东省政协原主席陈绍基,喜好题字,落马之后,给人们带来无穷烦恼。像“广东省古村落评选”,陈主席题了匾,而揭匾仪式当日,正好陈绍基东窗事发,于是就不是“铲”的事儿啦,整个活动不得不因之改期。最著名的是中国石油大学,在那位“著名校友”风声鹤唳之时,先是不得不用火箭模型遮挡他的巨幅题词,后又将他手书“厚积薄发、开物成务”八个大字悄悄拆除,连墙壁都粉刷一新,抹去曾经悬挂的痕迹……
  官员的墨迹,他们高高在上风光正健时,你奉为至宝,就像杨书记、季市长们的“序”,你当作“招牌”来吓人,而一旦落马,便成为各家难以处置的“牛皮癣”,所以有了从南昌的一片铲字声到南京的“集中销毁”等等尴尬之事,这是应当猛醒的教训。
  有的官员喜好“作序”,酷爱题字,除了像胡长清那样少数的借以敛财收高额润笔外,我看多数分文不收,并不是为财,而是要一种“感觉”;有的还将它作为权力、威势的象征。有的领导,凡治下结集出书,他都要作序题跋;有的官员,甚至艳羡封建帝王的“四处赐墨”,一手“蟹爬”,还处处“御笔”,要你勒以巨石、悬于南门。他或将它作为一己“地盘”的标志,显赫父母官的权势范围,或把它当成对下属“忠诚度”的“考验”,演化成某些官场的“规矩”。
  官员不比书法家,也不是什么文坛泰斗,那可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呵。官不是万古长青的,风云变幻,谁能预料?今天他无限风光,他的序他的字,你可以“借光”,明天他“拿下了”,怎么办?只好紧急“集中销毁”,只好一片斧凿之声来铲掉。所以我们“下面”的众生包括企业家们,今后最好不要再叫杨卫泽们作序,不要再恳请领导题字——这可是中央早有规定的啊!

(编者注:原标题为:《杨卫泽的“序”和胡长清的“招”》)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