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优秀人民警察:“绝症”汉子坚守大山17载

发布时间:2009-06-08 23:07 | 来源:云南网 2009-06-04 | 查看:1687次

摄影:本报记者 李进红

  ■人物简介

   朱绍平,男,汉族,贵州贵阳人,1973年7月出生,1992年12月入伍,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公安边防部队群众工作标兵”、云南省“三基”工程建设标兵,2008年12月当选“云南省首届百姓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面前的他,有些黑而瘦,一双眼睛却很有神采。谁也想不到,十年前,他被确诊为白血病,后来虽然成功进行了骨髓移植手术,却留下诸多后遗症,右耳失聪至今。

   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可贵。问柴米油盐,聊家长里短,听百姓的心声,鼓群众的干劲,这些看似枯燥单调的举动,在他看来都是一种生命的回报。

   17年来,靠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他走遍了辖区的村村寨寨,记录下八万余字“雷锋”日记,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活雷锋”;今年1月16日,公安部副部长孟宏伟亲自批示:“我们需要千万个这样的无名英雄。”

   这就是朱绍平,云南边防总队勐马边防派出所教导员。

   “活雷锋”朱绍平

   一年资助23名贫困生

   3月3日中午,普洱边防支队勐马边防派出所,警员小徐突然在门口发现一个新的傣族刺绣包,上面歪歪斜斜的绣着六个字:活雷锋朱绍平。时至今日,队员们仍没搞清楚这个绣包究竟是谁送的,在朱绍平管理的辖区,不知道有多少人这样亲切地称呼过他。

   “朱绍平对大山的爱,像汩汩流淌的溪水,一点一滴,默默滋润着这里的一草一木。”谈起朱绍平,云南省边防总队政治处的小杨这样动情地评介。

   2005年的一个冬天,朱绍平下乡访查,在路边,他看到一个小孩衣衫褴褛,全身瘦得像麻秆,脚上仅套着一双凉鞋。经了解,小孩名叫岩保,是个孤儿,刚满14岁。8岁时,父亲吸毒将其母亲杀死后一直畏罪潜逃。了解到这些,朱绍平一阵心酸,他主动联系学校,将岩保送去读书,并许诺每月掏出100元钱,直到其初中毕业。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从他1992年入伍,他就习惯了写日记,如今这样的“雷锋”日记已写了8万余字。

   “重生”朱绍平

   用第二次生命回报社会

   “要不是组织和社会,我早就是一个死了的人。”朱绍平说,他要用自己的第二次生命来回报这个社会。
1999年2月4日上午,朱绍平在为群众办理户口时突然昏倒,后经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当时年仅26岁。

   “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的”,朱绍平说,由于经常要做化疗,身体出现了很多不适,加上需要大笔的医疗费,且一时找不到合适的骨髓进行移植,他自己多次都想到了放弃。是组织救了他,普洱边防支队了解情况后,在亚洲最大的骨髓库——台湾花莲慈济骨髓捐赠中心为他找到了相配的骨髓。2000年9月14日,依靠台湾一名高级机电工程师捐赠的骨髓,部队出资30余万元,朱绍平在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功进行了骨髓移植手术。

   2002年1月,朱绍平病情有所康复,只是这次的病痛让他的右耳完全失去了听觉。带着免疫功能和体力明显下降等诸多后遗症他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所领导想给他安排一个相对比较轻松的工作,但他选择了居民最多、任务最重的勐马警务区。

   刚到勐马警务区工作时,朱绍平发现对于只会讲汉语的自己来说,这里简直就像是另外一个国度,但他凭借虚心请教和频繁的走村入户,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就能和傣族群众正常交流了,同时还记住了辖区914户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情况,成了名符其实的“辖区通”。

   然而,长期繁重的工作使朱绍平的病情很不稳定,常常头昏眼花,容易晕倒。领导多次考虑给他换个轻松的岗位。但他说:“我的命是组织给的,我一定要好好报答关心我的部队。”

   “和事佬”朱绍平

   耐心化解各种矛盾纠纷

与缅甸第二特区邦康市仅一江相隔的勐马镇,聚居傣、拉祜、佤等13个民族,辖区勐溪移民村又是云南省最大移民安置区之一,各种影响社会和谐因素时有发生。遇到这种情况,为净化社会风气,朱绍平总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像一颗螺丝钉默默无闻去感召和矫正一个个心灵的“准星”。

   有一件事对朱绍平触动很大。辖区有一户人家不知情,花了1000多元买了一套被盗的音响被人告发。前来处理的民警因为方法掌握不好,户主不但不交出赃物而且情绪激动,派出所领导让朱绍平来处理此事,经过朱绍平的耐心疏导和教育,户主终于交出了“赃物”。事隔三年,朱绍平再次遇见这名女户主时,女户主告诉他,当年要不是朱绍平的一番话,女户主早已经不在人世了,原来女事主背不起与“小偷”同流合污的罪名,已准备好了农药决定自杀。

   朱绍平善于助人为乐,处事有方,百姓连豆大的事都喜欢找他。“最高兴的是老百姓能当我是亲人和朋友”,在勐马,逢年过节,派出所里会经常来一些乡亲,他们大多给朱绍平送来新茶、葫芦丝、老母鸡,还有鸡蛋、粑粑等,朱绍平说,他很感谢辖区的每一位居民,“是他们让我感受到了存在的价值。”

(责任编辑:周仙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