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路大叔”杨国华:17年义务“除障补路”一心助人为乐(5图)

发布时间:2017-12-15 21:1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09-14 | 查看:1015次

  个人简介

  退休了,该好好安享晚年了,可热心了一辈子的杨国华怎么也闲不下来。一直热心于“除障补路”公益事业的他,随时随地“学雷锋、做好事”,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补路大叔”“最有爱老人”“马路橛子杀手”。看见老人拄的拐杖皮套磨破了,他自费采购一批各种型号的拐杖橡皮套,在路上随时帮助老人免费更换;听说宿舍传达师傅的女儿患尿毒症,他发出倡议,号召大家捐款救助,他就是这样热心的一个人。2017年6月,杨国华荣登“中国好人榜”。

杨国华修补路面。

  “路见不平,用爱修平”,他默默“铲除”人们熟视无睹的“小麻烦”,力所能及办好事,铺就群众平坦路,用心和谐群众生活。杨国华,一个在幸福晚年,以助人为乐为己任的“中国好人”,他树立了老党员的标杆,做出了老干部的榜样。

  1.“除障补路” 随时随地办好事

  “是谁偷偷在修路?”前几年,这个疑问一直困扰着济南市中区市政局的工作人员。他们外出巡查、修补道路的过程中,发现前期计划修补的问题不复存在,且新方砖已铺设完好,他们多次尝试寻找背后的修路人无果。后来一位穿灰色上衣、戴黑色墨镜、骑着自行车、随身携带锤子和铁钳,蹲在路边捣平马路橛子的老人形象开始在网络、报纸和电视台出现。随着记者的挖掘,“补路老人”的身份得以公之于众——山东省纪委的退休干部杨国华。

  “哎呦,我的脚崴了。”有一回在小区楼下,一位老人被路面上因拆空调留下的螺丝钉绊倒了。这件事,让杨国华意识到通过“除障补路”来消除安全隐患很有必要。杨国华担心以后还会有人绊倒,当即从家里找来工具砸掉螺丝钉,把路修平。那一天,他开启了自己的“除障补路”事业,此后多年从未停止。

杨国华修整路面。

  后来,发现别处人行道上也有废弃的垃圾箱、广告牌、指示牌、各种立杆等残留的螺丝钉和地锚以及其他突出地平面的障碍物,经常绊倒行人,尤其是老年人,一旦绊倒造成的伤害很大。于是他自费购置工具,骑上自行车对市中、槐荫、历下、天桥4个区的主要道路人行道进行全面巡查,对残留在路面上的螺钉、电线、石墩等“马路橛子”进行清理,一个区一个区的修,慢慢“扩大战场”。“马路橛子”清理的差不多了,他又对路面上缺失、突出、凹陷的路面砖进行修补,尤其是注重对盲道上缺失、不平的地砖进行修补。由于盲道上的砖和普通砖不一样,他就在巡查中收集建设过程中剩在路边的盲道砖带回家,哪里需要再补到哪里去。他说:“这是我为老百姓做的‘小事一桩’,只想力所能及的为老百姓办点好事、做点实事,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做下去。”

  热心市民问他怎么称呼,他只说自己姓杨,后来人们就称呼他为“补路老人”。修路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对他的行为表示支持和鼓励。有一次修路时,一位路过的老太太看到后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要给他买饭吃,被他委婉拒绝了。一次,一个小伙子看到正在修路的杨国华说:“原来你就是‘补路老人’啊!”说完就蹲下来帮他一起砸钢筋。

  他为了“除障补路”流过多少汗,出过多少力,只有他和他的工具伙伴们知道。有一次在清除电线杆上残留下的螺丝钉时,因为电线杆的螺丝钉很粗,所以他每天只能清理两三颗,一颗螺丝钉有时需要砸上百下才能砸掉,三四天下来震得他手臂发麻、腰酸背痛,还出现了耳鸣的现象,3个月后耳鸣才慢慢消失。

  夏天,有的好心市民见他累得汗流浃背,给他送水买饮料,他都婉言谢绝了,他说:“我自备的凉开水,就是最好的饮料。”有人问他:“你现在退休了,也有退休金,不好好的安享晚年,整天这么辛苦图个啥?”他说:“做一件事情不要想怎么做,而是在于为什么做,明白了为什么做,就不会觉的辛苦,而且还乐在其中。”

  几年来坚持不懈“除障补路”,杨国华共锯刨铁撅子重达300多公斤,整修人行道松动损坏花砖不计其数,为市民行路安全排除了诸多隐患。

  2.用心做好公益,主动出击办好事

   “除障补路”并非一时兴起,热衷公益做好事,是杨国华本性使然。2000年7月,杨国华从山东省纪委机关服务中心退休,“当时觉得自己还年轻,退休不能退岗,还能发挥余热。”没想到,他这一干就是17年。

  坐公交车时,虽然自己也年近七旬,但每当有老年人上车,他都主动让座;在小区里,他自诩身体好、力气大,看到年纪大的人提着米、油、纯净水等重物,他都主动帮忙送到家门口;下雨天,担心小区蔬菜食品店员工没带伞,他冒雨跑去送雨伞,鞋子里灌满了水……

杨国华帮老人更换拐杖橡皮头。

  平时杨国华发现很多老人的拐杖,因拄的时间长了,拐杖下端的橡皮套很多都磨坏了,已经起不到防滑的作用,尤其是在大理石地面或瓷砖地面上很容易侧滑,而且在公共场合会发出很大的声音。他便自己到市场上采购了一批各种型号的拐杖橡皮套,放在自己包里,在路上随时发现有老人的拐杖头磨坏了,就上前帮他们免费换上,需要什么型号的就换什么型号的,几年来免费为老人更换拐杖橡皮套50多个。

  “谢谢你,你们山东人都把好事做到杭州来了。”有一次在杭州,发现一个老太太的拐杖橡皮套坏了,他赶紧上前帮助换上了新的。老太太非要给他钱,被他婉言谢绝了,老太太听说他是山东人,连连称赞。

  有一次回淄博老家探亲,村里的父老乡亲竖着大拇指说:“国华啊,你真是把好事做到‘家’了。”原来,他们村在鲁山风景区山脚下,杨国华发现建设山上停车场时,来回拉沙子的车在通往景区的盘山路上漏了很多沙子,路面坡度又很大,上下山的游人很容易滑倒,于是就到妹妹家拿来扫把和铁锹,从上至下把路上的沙子扫到路两边,平缓处沙子较多,他就一边扫一边用铁锹铲,用了大半天时间把通往景区的盘山路打扫得干干净净。

  做好事已经变成了杨国华的习惯,无论在哪里,这个习惯都在身上,成了他灵魂的一部分。

  3.用情募捐救人,力所能及办好事

  “王师傅的女儿病重手术,望大家伸出援助之手。谢谢!”2013年11月3日,杨国华所在的小区门口贴出了一张倡议书。

杨国华为王师傅发起的捐款倡议书。

  原来,杨国华跟宿舍区传达员王师傅聊天时,得知王师傅的女儿患尿毒症4年了,王师傅的老伴儿与女儿配型成功, 但这些年给女儿看病已经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手术费都是东凑西借的,还没凑齐,一直没做肾移植手术。得知这一情况后,杨国华立马捐款500元。随后他又写了这份倡议书,号召宿舍全体人员给王师傅捐款,短短10天时间,大家就为王师傅捐款5500元,后续又有人单独找到王师傅,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王师傅收到捐款后感动得热泪盈眶,抓着杨国华的手激动地说:“我就是个看大门的,领导们还这么关心我,我也不会说话,不知道说什么好,谢谢!谢谢了!”后来,还专门找人写来了感谢信。

  退休快17年了,这些年到底做了多少好事,杨国华自己也记不清楚。今年69岁的杨国华依然不服老,“帮人一把,小事一桩。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做下去”。

  编辑点评

  做一件好事容易,经常做好事难,17年如一日做好事更难!杨国华做好事,不计名利,不求回报,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走到哪里做到哪里,正所谓“不采华名,不兴伪事”,他是值得我们学习一生的榜样。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