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08 19:16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12月05日 05 版 | 查看:1214次
11月的扎溪卡大草原,一片冬意。
11月6日一早,几辆警车缓缓行驶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县城外的公路上。第一辆车上悬挂着因公殉职民警石渠县公安局副政委王志刚的照片。
这一天,距王志刚因公殉职整1个月,他的骨灰被安放在石渠烈士陵园。
10月6日,王志刚在调解一起草场边界纠纷时,倒在了扎溪卡大草原上的帐篷里,年仅47岁。
按照王志刚老家的习俗,本应将他的骨灰送回四川省黑水县,但他生前曾说过:“干警察这一行难免会有意外,如果有一天不在了,一定要把骨灰留在石渠,继续守护扎溪卡草原。”
10月11日,石渠县县委书记袁明光在王志刚追悼会上说:“他凭着对警察职业的这份挚爱,无怨无悔坚守在生命禁区,用赤胆忠心守护扎溪卡大草原10万农牧农群众。他从未远走,他永远活在扎溪卡干部群众的心中!”
用诚意除枪患
王志刚1990年参加工作,原本在乡政府工作的他,因向往警察职业,于1996年转岗到石渠县公安局工作。
石渠县平均海拔4250米,由于受藏地牧区传统习俗和生产生活方式影响,牧民常把枪支当作看家、护粮、壮威、打猎、防兽的必备用具,导致民间非法持有枪支现象屡禁不止,涉枪案(事)件时有发生。
“枪患不除,民无宁日”,这是王志刚生前最为牵挂的事。
在同事眼里,1米8的王志刚身材魁梧,性格爽快,胆大心细。
下乡办案时,王志刚从不忘开展“缉枪治爆”宣传动员工作。他利用自己也是藏族、懂当地风俗、会说藏语的优势,走遍石渠县的山山水水,就连人迹罕至、靠骑马到达的“查加部落”也没有落下。不少“钉子户”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主动上缴枪支。
“群众看公安,关键在破案。”这是王志刚常挂嘴上的一句话。
2008年,王志刚率队成功破获一起入室抢劫杀人案。2011年,他临危受命,远赴三省六地,破获一起特大入室抢劫金店案。2015年,王志刚担任刑侦大队长,不到两年,当地破案率达90%。
“他是这辈子我最需要感谢的人”
从警21年,王志刚先后在派出所、治安大队、刑警大队等部门工作,曾被评为全州“刑侦工作先进个人”“缉枪治爆先进个人”“追逃工作先进个人”,连续3年被评为“县级优秀公务员”,并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
王志刚把牧民群众当亲人,对困难群众经常500元至1000元不等地资助。王志刚常说:“干公安工作不可仅局限于公安工作,要多关心牧民群众的冷暖和子女读书教育。”
王志刚曾经资助过青海人刘海德。当时,包工头跑了,刘海德和工友们拿不到钱。正好王志刚协调处理此事。得知刘海德的困境后,王志刚救济了他整整一年。
后来,王志刚帮他开饭馆,帮他办营业执照,就连饭馆里的不少桌椅板凳都是王志刚帮忙添置的。
如今,刘海德已是一名建筑商,对于王志刚的帮助,他说:“没有王志刚,就没有我的今天,他是这辈子我最需要感谢的人!”
王志刚去世后,几百名农牧民自发到县公安局参加送别仪式。
生前最后一顿吃的是泡面
在同事眼里,王志刚是“硬汉”和“主心骨”。特别是和牧民打交道时,别人解决不了的矛盾纠纷,只要他出马,一定能调解好。
今年国庆节期间,王志刚值班。10月6日一大早,忙碌了几天的他,本想休息一下,但由于放心不下一起草场边界纠纷,决定还是亲自前往调解。色须镇和德荣玛乡的草场纠纷,已持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次纠纷隐患大,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加剧双方的矛盾。
这场草场边界纠纷,属历史遗留问题,双方矛盾很深。调解时,双方各执一词,仍不肯让步。
精通牧区藏语的王志刚费尽心思,努力周旋,不知不觉时针已指向下午3点。他未吃午饭,简单吃了一碗泡面。谁能想到,这碗泡面成了他生前最后一顿饭。
看着一脸疲惫的王志刚,一旁的民警劝他先好好休息。就在同事转身的时候,突然“咚”一声闷响,身体壮实的王志刚突发心肌梗塞晕倒在地,后抢救无效,于10月6日19时许因公殉职。
如今,草场争议地带的双方已握手言和,但王志刚却永远长眠在扎溪卡大草原。
从警20多年,王志刚家中两个孩子和年迈的父母全靠妻子白玛照顾。
2015年9月,妻子在成都生病住院,但王志刚由于工作繁忙无法陪伴,这是他生前最为愧疚的事。
王志刚平时很少发微信朋友圈,2月12日,他的朋友圈里少见地出现了一段优美的文字:“这一世,你倾尽天下,青丝白发,只为我,不作他嫁……”下面配了9张妻子白玛的照片。
白玛看到后特别感动。她看到了“平时粗枝大叶的丈夫柔情的一面”。王志刚殉职后,白玛难以接受这一噩耗,几度昏厥。
王志刚有一儿一女,儿子20岁,女儿15岁。他生前曾多次答应过孩子们,“等忙完这阵,抽空带你们去北京旅行”。但他却一直“食言”。
目前,王志刚的儿子四郎多加还在成都读大学,他说:“我毕业后,也要当警察,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何春中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