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1-19 15:26 | 来源:人民日报 2017-11-17 05版 | 查看:1004次
吕晓勋
创城带来的市民文明素养和思想境界的提高,是城市走向更高层次文明最深厚的土壤
近日,中国文明网发布了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以及复查确认继续保留该荣誉称号的往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面对这一颇具含金量的荣誉,当选城市有理由自豪,其经验值得借鉴。自2005年开始以来,这一评比在得到广泛认可的同时,不断提升着城市文明的水位。
文明,是现代城市的底色。作为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全国文明城市一直被视为最具价值的“城市名片”。不管最终是否获选,参与评选本身就足以表明地方对于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形象的态度。可以说,结合地方实际,让文明特色不断扩展,汇成美丽的城市风景,是一个城市上上下下共同的努力目标。
然而,罗马并非一日建成,城市文明的涵养,也要久久为功。现实中,也有创城不在平时而在“评时”的怪象,验收来了焕然一新,评比完了退回起点。评比中杜绝一阵风式的急躁冒进、防止走过场式的注水掺假,正是对城市文明发展规律的把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的张家港市,上世纪90年代至今市委领导换了8任,却从未改变对“文明”的重视。20多年来,城市志愿者组织增加到400多个,“中国好人”数量位居江苏省县(市)第一……如当地一位网友所言,“文明就像身边的一盏明灯,不仅净化了人们的灵魂,还指引了城市进步的方向。”当文明成为城市管理者的主动追求,当文明成为城市生活者的自觉意识,城市发展才有可能做到内外兼修,“里”“面”并重。
文明人创文明城,文明城养文明人。衡量一个城市的文明水平,看“颜值”,更看“气质”。来到一个城市,以前人们看基础设施、自然环境、公共服务,现在则更关注市民素质、文明风尚、精神状态。市民对待文明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软实力”。一位游客在海口游玩时随地吐痰,一旁经过的当地姑娘默默掏出纸巾擦掉,这让他感到十分羞愧,下决心从此不再随地吐痰。“每个人心里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文明存在于每个市民的行动中,创城带来的市民文明素养和思想境界的提高,无疑是城市走向更高层次文明最深厚的土壤。
城市的核心是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就是做大文明增量的过程,就是分享文明成果、为民谋福祉的过程。一位文明办的干部曾说,“文明牵着民生,创城的每项标准都对应着民生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食品安全、医疗卫生,还是交通秩序、社会治安,很多问题和投诉,从本质上看都是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果。正因此,除了评选时注重城市文明建设,城市管理者更要多了解市民的关切,将文明创建活动与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对接。通过全社会的参与,让市民真切感受到“创城为我”“创城惠我”。
文明创建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社会的长效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十九大报告在展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景时,用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的描述。随着城市发展理念和人们生活观念的不断进步,文明的涵义必然会不断拓展。用越来越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推进绣花一样的精细管理,呵护成风化人的共同愿望,必定会出现更多环境优美、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