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1-14 19:58 | 来源:聊城新闻网 2016-10-26 14:48:56 | 查看:3495次
当地的学生和百姓通过纪念碑碑文了解那段历史。
记者 赵宗锋 通讯员 王兰亮 张博
在高唐县杨屯镇丁楼村和前王先屯之间,今年新建了一个烈士陵园。绿树掩映之下,整个陵园肃穆庄严。
就在今年9月30日烈士日当天,这里举行了一次特别的公祭仪式。
说其特别,一是因为,烈士陵园里的21名烈士中,有20人是普通老百姓。二是当天的公祭仪式,是高唐和夏津两地相关人士共同参加的。原因是,这20名民工烈士其实都是夏津农民。
夏津的农民怎么到了高唐?又怎么成了烈士?即便是很多当地人,也不清楚。
不少人也是在纪念碑的碑文上,了解到发生在1946年的那段异常惨烈的往事。
农民运粮
误入顽匪所在地
时间的指针转回到1946年夏天,此时日军投降不过数月,夏津高唐等地刚刚解放。
虽然革命形势迅猛发展,解放区日益扩大,但周边不少地方,依然被国民党反动军队占据,对敌斗争形势十分复杂。
尤其是之前盘踞在高唐、夏津等地的张栋臣、吴春阳、云茂才等土杂顽(指当时的土匪、杂牌军等)队伍,还在不断对运东新解放区骚扰破坏。为消灭这些反动势力,从6月中旬开始,冀南、冀鲁豫、渤海3个军区联合行动,对其展开全力清剿。7月中旬,冀南军区第二军分区基干三团在司令员李定灼指挥下,围攻盘踞于高唐东部边陲的顽匪云茂才部,夏津1000多名民兵随三团行动,围攻云庄。而云茂才就是云庄人,多年占领这一据点。经过一番激战后,云庄外围的敌伪势力被肃清,该村村南张四屯村也被我军占领。
值得一提的是,张四屯村是顽匪吴春阳部的屯粮之地,所有粮食均被我军缴获。见此情景,李定灼随即电告冀南区二地委(该机关此时驻于夏津县城),要求筹集车辆将粮食运回解放区。接到命令后,当地在城东及城北的多个村庄筹集了木制的花轱辘大车10辆,牲口20头,民工21人(其中一位农民装车时头部受伤,被押车的八路军指导员劝回家)。
1946年7月11日上午,车队出发,虽然天气炎热,但这些民工精神抖擞。不过因为当时经常下雨,路很难走。到达高唐时,已是晚上,人生地不熟的民工们,匆忙之中走错了路,他们没赶到张四屯,而是走进了顽匪吴春阳部当时所在的张大屯。
一场悲剧就此发生了。
顽匪残忍
夏津农民牺牲于高唐
张大屯村88岁的张荣水老人至今依然记得,当年他18岁,那天晚上正在屋顶乘凉,而他的屋后面就是大街。
“晚上10点左右,就听到街上人声嘈杂。虽然看不清楚,但听到寨门附近有搏斗的声音。”张荣水说,后来又听到匪兵说,“八路已经被逮住,庄户人家别动,与你们无关”。
据之后多位顽匪供认及知情者描述,事实是,因为当时夏津民工不认识路,加上车队前后达近百米,首尾联系不畅,突然遇到顽匪之后,仓促临阵不知所措,在匪徒们的威吓之下,大家被带进了匪徒的团部院内。
当时吴春阳已死,伪团长之职由其二弟吴春凯接任。在他被抓获之后供认,当时听说截住了八路军的大车队,但上面没有军需物资,便准备将人和车都放走。但团副石金湘执意不从,而且参谋长林代峰也在一旁鼓动,于是决定将民工们杀害。
第二天,负责屠杀任务的顽匪手枪队,将民工和当时押车的一位八路军指导员带到了张大屯以南的太平庄和大刘庄。在太平庄,面对毒打拷问,八路军指导员大义凛然,在受尽折磨后英勇就义。
因为民工人数太多,在杀害他们之前,手枪队长丁发仁甚至还颇为踌躇,因为不知道杀害他们之后埋在哪里。后来经别人提醒,他想起自己老家——张大屯东侧的丁楼村村南有一片盐碱地,且有很多打坯挖土留下的坑。便把民工带到那里,谎称“带走问问情况,即刻放人”。然后指使匪兵两人一组,将民工用手枪的带子逐个勒死,将遗体丢弃于打坯坑内。
前王先屯83岁的王来阳老人回忆说,当年他14岁,在惨案发生后的第三天,他和小伙伴壮着胆子去打坯坑前,看到坑里堆满了民工们尸首,惨不忍睹。后来,这块地很长时间无人耕种。
催人泪下
最小的烈士才15岁
今年6月,夏津县民政局工作人员到当年派出民工的几个村庄调查走访了解到,当年牺牲在高唐的20名民工,年龄最大的木玉杭52岁,其次是张志元50岁,最小的张治明才15岁,比他稍大一些李克源是17岁。他们牺牲前后,很多故事催人泪下。
其中,烈士张志元当时在夏津霍庄霍兴怀家扛活,是代替东家参加了运粮队。烈士李万镒在土改时分到了一头驴,为此他不止一次说,从心里感谢共产党。听说有运粮任务,他也积极报名了。不过因为父亲早逝,母亲当时又卧病在床,他便被劝回家。第二天,他去县城卖棉花时,又正巧碰上运粮队出发。一听说第二天就能赶回来,他立刻把棉花寄存到熟人处,毫不犹豫地跟着车队出发了。
民工中,年龄最小的是张治明,当年只有15岁。他也是最后一个被杀害的。据后来匪徒供述,看他年龄太小,匪徒们原本想放了他。因为民工都是被勒死的,整个过程动静不大,当时张治明并不知道同乡们已经被杀害。被放走之后不久,他又折回现场说,天黑路不熟,希望和同乡一块走。结果匪徒们又改变主意,将其杀害。
当时,民工们都是刚刚翻身的贫苦农民,牺牲后虽有政府的救济和抚恤,但对各自家庭来说,以后的艰难困苦,旁人难以了解。夏津五里庄村83岁的李永梅和80岁的王光玉夫妇是双烈属,就因为李永梅的父亲李士益和王光玉的父亲王会成在张大屯惨案中同时遇害。父亲牺牲时,李永梅13岁,其下还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至今回忆起父亲牺牲后,母子五人生活的艰辛,李永梅依然泣不成声。
告慰英灵
两地共同缅怀革命先烈
稍稍可以告慰烈士及后人的是,1946年10月,遇害民工被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当年的刽子手们,此后也得到了应有的严惩。1948年8月,政府在张大屯召开公判大会,石金湘、林代峰等人被公审枪决。吴春凯虽于1947年逃往东北,但在1952年镇反运动中被抓获,此后也被公审枪决。
张大屯解放后,当地学校师生曾寻捡烈士尸骨,掩埋在一起,并重新整理修葺了烈士墓。70年来,前王先屯村及周围的群众一直保护着烈士坟墓。
今年7月份,在新建的夏津革命烈士陵园正在紧张施工,也是在张大屯惨案中烈士牺牲70周年的时候,夏津县民政局来高唐对烈士生平进行寻访调查。巧合的是,在他们出发途中,也接到高唐民政局致电询问这些烈士的情况。双方的不谋而合,使得整个调查过程异常顺利。两地民政部门及杨屯镇党委共同商定,在公墓原址兴建一处烈士陵园。
很快,占地近两亩,内设一座纪念亭和两座纪念碑的历史陵园全部竣工。陵园内花砖铺地,园区道路全都设计成红色,代表烈士走过的红色革命道路,沿着围墙,园区内栽植了21棵青松,代表了21名烈士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9月30日,夏津和高唐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烈士后人及张大屯当地一些村民、小学师生共同参加了公祭仪式,杨屯镇党委书记崔建军宣读祭文,缅怀革命先烈,表达了继承先烈遗志,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更多的人则通过纪念碑上的碑文,了解到了70年前的那场惨案、那段历史。(聊城新闻网)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