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1-11 21:26 | 来源:人民日报 2017年11月09日 09 版 | 查看:2592次
本报记者 江 南
达式华为居民提供基础医疗服务。
本报记者 江 南摄
位于杭州市翠苑一区社区邻里之家的“达式华工作室”,早上8点左右就有居民陆续登门。
每周五上午,是“达式华工作室”的固定义诊日,为居民服务的是社区里四位退休医生,每人轮流值班,全年无休。其中最“年轻”的已经七十好几,而年龄最大的,是人称“医生奶奶”、已经91岁的达式华。
服务居民的“元老”
“最近血压都正常,高血压的药也不用吃了。”75岁的翠苑一区居民胡本兰拿着一个手掌大小的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血压情况、用药明细。她指着几处用红笔记录的血压说:“达医生很细致的,哪次血压偏高了,她都会用红笔标出来,提醒重点关注。如果去医院看病,拿出这个记录本,血压变化情况也清清楚楚。”
这间小小的工作室,一个上午已有40多位居民上门,来量一量血压、咨询下用药,也有的居民路过这里,看见达医生在,亲热地进来拉几句家常。这个社区高血压监测点为大家服务已经29年了,许多居民已经养成习惯,每周五都会来这里。“20多年,几乎每周见面,都是老熟人了。”达式华微笑地说。
达式华是1986年随女儿女婿迁居到杭州的,那时她已从医护岗位退休,却又闲不住地干起了基层医疗服务。“那个时候翠苑一带基础条件差,只见房子不见路,更别说公交车了,居民看个病不方便。”达式华和居委会商量,买一辆三轮车,专门用来应对医疗突发情况,同时,对那些每天要打针、换药,又行动不便的居民,由她负责上门免费服务。
1988年,全国重点城市搞高血压普查,达式华主动请缨当起了普查员。社区3000多个居民,经过这次普查,摸清了共有500多名高血压患者,而且大部分患者没有用药,对高血压知晓率很低。达式华把调查情况反映给社区,这才有了后来的社区高血压监测点,定期检测血压、指导居民用药、宣传卫生知识。从监测点成立一直到现在,达式华作为“元老”,从没间断过服务。其他几位退休医生因为搬家、身体等原因没法服务了,马上又有“接班人”顶上。
社区里的“健康热线”
20多年下来,“达式华工作室”为社区居民登记的“健康档案”,写满了一本又一本硬皮笔记簿,堆在一起有半米来高,居民每次量的血压、血糖指数、用药情况及并发症等,都细细记录下来。达式华前几年还自己花钱买了360多本便携的小本子,血压、用药等情况往本子上一写、往口袋里一放,方便患者随身携带、随时查看。
每到傍晚,达式华家的电话就成了社区里的“健康热线”,常常有附近居民来电请教各种医药问题。达式华的女儿是儿科医生,女婿是外科医生,一般晚上会回达式华家一起吃晚饭,也帮着一起解答居民的咨询,成了义务服务的“医药智囊团”。
达式华家里挂着一幅字:“困难留给自己,方便让予别人”。她说,这是她和老伴结婚时就定下的家训。老伴是1949年从美国回来参加祖国重工业建设的机械工程师,前两年患病去世了。几十年来两人相濡以沫,一直坚定不移地践行着这两句话。在女儿女婿、外孙女身上,家训也一直传下去。
在“达式华工作室”和社区其他医生共同努力下,翠苑一区高血压患者的病情都得到有效控制,几乎没有发生过与高血压有关的心脑血管意外。达式华说:“只要耳朵还好、能听得清血压计,我就会一直在工作室为大家服务。”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