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将让工作更少还是更多? 它们究竟能不能学会爱?(2图)

发布时间:2017-11-06 19:56 | 来源:扬子晚报 2017年11月06日 第A06版 | 查看:969次

来听听WE大会上的牛人大咖怎么说

徐晓风

郝景芳

印格致。

11月5日召开的腾讯WE大会上,来自全球各地各个领域的九位顶尖科学界牛人大咖让现场观众疯狂打call。在著名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论文有什么不传之秘?机器人能不能学会爱和创造,机器人会不会导致人类失去工作?来看看这些大咖们怎么说。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晓风

1人工智能跟人抢工作,怎么办? 

需靠创新教育解决失业问题 

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不会让人们失去工作?知名科幻作家郝景芳告诉记者,其实人工智能的到来,对于就业的影响有可能还是蛮大的,一些重复型的劳力或者体力工作蛮容易被人工智能化,这就导致可能在入门级的工作上面,劳动就业的需求就会减少很多。

怎么解决这种矛盾?只有通过普及性的创新教育,能够使目前只能做重复型简单劳动的人,未来有机会去从事更加多样性的、更适应未来时代发展的一些工作。

不过另一方面,郝景芳也认为,其实真正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可能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前曾经有人估算过,互联网时代的机器每取代一个就业岗位就可以创造两三个就业岗位。所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到底是减少工作,还是带来更多的工作,目前还没有定论。

2 机器人学不会爱和创造? 喜怒哀乐需要生理基础   

人工智能是不是真的学不会爱和创造?郝景芳认为,现在的人工智能其实离全能机器人还有非常远的距离,人类大脑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还有很多部分是人工智能现在不容易具备的。即便说在未来,人工智能和人类有了真正的交流能力,但它几乎不太可能发展出像我们人类这样的情感。因为我们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有太多的生理基础。假如说没有分泌激素,不太可能有这样的一些情绪指标的。人工智能根本不需要繁殖,没有性别而言,怎么会有性别之爱呢?

3 中国科学家不少是80后 年轻化程度让《Nature》主编赞叹   

《Nature》的中国区执行主编印格致告诉记者,中国科学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年轻的科学家,自己第一次来中国是2011年参加一个超导方面的会议时特别吃惊,因为这些正在做最前沿的超导研究的科学家都特别年轻。当时屋里大概有50个人,最多10个人超过50岁,大部分都是30岁、40岁,只有一个人60岁以上。而且他们要不然是教授,要不然很快就能评上教授,印格致说,这点很让人惊喜,因为在西方的大学,你会发现多数教授都是50岁往上,至少也是40岁往上,极少有30多岁的。

印格致告诉记者,自己觉得中国青年科学家非常聪明,他在中国各地也看到了很多见解新颖深刻又充满了好奇心的聪明人才,自己特别看好中国的年轻人。

4 如何在《Nature》上发表文章? 要让人感叹“我怎么没想到!”    

作为世界最权威的自然科学类期刊,在《Nature》上发表文章有什么秘诀吗?印格致认为,理想的学术论文是能让读者产生“哇!这个我怎么没想到!”或者“哇,这个好赞!而且还很有用!”的情绪出来。论文的宗旨应该是用来展示研究成果,而不是用华丽的词藻去堆砌。

另外,想发表论文,常见的错误也要绝对避免,比如:起了一个过于宏大的标题,结果导致和内容完全对不上;无法决定自己的众多研究结果哪一个最重要;过于关注火热的领域而忘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等等。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