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1-04 14:10 | 来源:中国萍乡网 2016-12-15 09:00 | 查看:1354次
特约通讯员彭清华
2016年 12月 9日上午,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了萍乡《老人织毛衣送孤儿二十余年数百件》新闻,播报时长2分13秒,在萍乡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位普通的退休老人,用自己平凡的善举,持续20多年不变的爱心,手织毛衣300余件送给福利院的孩子们,赢得了大家的点赞。她就是安源区后埠街后村社区居民,被安源区福利院的孩子们称为“毛衣奶奶”的谢芝兰老人。
自制“工具”
谢芝兰1941年出生,21岁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广寒寨乡林场,专门从事树木护理,防火防盗,经常在树林里转悠、穿梭。晚上或下雨天不需要出去时,大家常聚在一起闲聊。每次闲聊时,年轻的谢芝兰常见食堂大姐一边聊天一边有板有眼地织毛衣,便想跟她学一学。谢芝兰说,那时林场附近没有编织针卖,她又抽不出时间到外地去买,她就在林场男青年的帮助下,从山上砍来竹子,自己做了几副打毛衣用的编织针。然后买来毛线,边学边练。
在食堂大姐的指导下,谢芝兰从最简单的平针学起,织得不好时就拆了重新织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苦练,谢芝兰的“织艺”水平渐渐提高,什么元宝针、上下针、罗纹针……都学会了,甚至达到了信手拈来的程度。半年后,她终于穿上了自己亲手织出的毛衣,感觉温暖万分。
编织“温暖”
俗话说能者多劳,谢芝兰的同事看她织得好,纷纷请她帮忙。渐渐地,同事、同学、亲友们的身上,都出现了谢芝兰的“作品”,她也渐渐爱上了这门手指间的艺术。几年后,谢芝兰离开了广寒寨乡林场,几经辗转后,43岁那年,又从铜鼓县的一家企业调到了安源区工信委。但不管在那里,她织毛衣的手艺都没停下。
1994年,谢芝兰所在的单位组织去安源区福利院帮扶,她对福利院这些孩子有了初步的接触和了解。当得知这些孩子大多数都是被父母遗弃的先天残疾儿童,需要社会多多关照时,谢芝兰的爱心开始萌动。为此,她主动联系了安源区福利院的黄院长,经询问得知,福利院的孩子虽然有衣服穿,但因院里财力有限,每年发新衣很少,有时候不得不接受他人捐赠的旧衣物。“如果每人都能发新衣,而且是新毛衣,孩子们肯定会很高兴哦。”说干就干。当年,谢芝兰就亲手织了几件毛衣送过去,孩子们笑逐颜开。
1999年,身体还比较硬朗的谢芝兰退休了,闲来无事时,谢芝兰想,与其每天把时光耗在麻将桌上,不如做点好事。谢芝兰想利用自己织毛衣的本事,在有生之年为安源区福利院的孩子们多织几件毛衣。她说, “年纪大了,也做不了别的事情,就干点拿手的吧。毛衣很实在,孩子们穿在身上,就能更好地抵御寒冷。”
说干就干,谢芝兰先到福利院给孩子们量好尺寸,然后自费买来各色毛线,按照不同的款式和尺寸,每天从早到晚,只要有时间,就拿起编织针和毛线开始织起来。长期织毛衣让谢芝兰练就了“盲打神功”,不管是看电视,还是出去与朋友聊天,手上织毛衣的动作都可以照常,一年能织十几、二十件,怕孩子不够穿,谢奶奶有时还会买一些成品加在一起送去。自1994年至今,谢芝兰送给福利院孩子的毛衣有400余件,其中亲手织成的毛衣就有 300余件。
爱心延伸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谢奶奶织深色毛衣时,都要戴着眼镜了。谢芝兰的老伴是原安源区政协主席,1990年退休,2009年去世;谢芝兰两个儿女对她的做法很理解。“这么多年来,我老伴对我做的事虽然插不上手,可从无半句怨言,儿媳妇吴美玉更是通情达理,特别支持我,有时候我赶时间,她还抽空帮我织。”得到家人的支持,谢芝兰觉得当初的选择是对的。
每年,谢芝兰会在10月底、11月初左右将织好的毛衣送到福利院。今年10月1日,小孙子所在的城北小学四(4)班,组织一起去安源区福利院,谢芝兰便提前随着一起去了。
“谢奶奶,谢奶奶……”一进门,坐在操场上晒太阳的福利院孩子都围了上来,紧紧地抱住了谢芝兰。如果不是一起前去的家长将这件事情记录下来,也许现在大家都还不知道这位“毛衣奶奶”已经为这些孩子送去了一份长达22年的温暖与关爱。
谢芝兰的爱心牌毛衣不光只穿在了福利院孩子的身上。2013年,谢芝兰通过电视了解到,莲花县福利中心有许多“三无”老人,她便带着打好的十几件毛衣,将温暖送到了那里;2015年冬天,谢芝兰把织好的10件毛衣以及1000元现金,委托后埠街民政所的工作人员,送到了街道的几位贫困户家中。
谢芝兰的爱心也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毛线店和水果店的老板得知她是要将物品送给福利院的小孩后,一直都是以最低的价格卖东西给谢芝兰;毛线店关门清仓时,店主更是将一些优质毛线免费送给了她。路过毛线店听说了谢芝兰故事的退休教师喻奶奶,更是表示要加入她的爱心队伍,共同为孩子编织“温暖”。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