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0-19 21:59 | 来源:浙江文明网 2010-06-11 09:36:08 | 查看:1574次
张家增和孩子们在一起。韩艳萍摄
【阅读提示】
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多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家境并不富裕的他,把自己绝大部分收入和精力用在了拥军爱民和扶危济困等爱心事业上,成为大家公认的拥军模范、爱心人士。
他就是“河北省十大爱心人物”、邯郸市国棉四厂退休职工张家增。
近日,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来到河北省邯郸县红十字会办公室,欲捐献眼角膜。他叫张家增,河北省邯郸市国棉四厂退休职工。今年69岁的他,从1981年因病退休后就坚持尽一己之力奉献爱心,至今已在爱国拥军、帮扶群众的道路上走过了近30个年头。
爱国拥军,他是模范带头人
“我要建一座招待所,免费接待过往军人”
张家增的父亲和兄长都是军人,他对军人有着特殊的感情,也是他这辈子不解的拥军情结。
张家增在邯郸火车站正对面约500米处的黄金地段有一处老宅。有人多次找他,愿出高价买下经商,但都被他回绝了。老张心想:“邯郸在京广线上,过往军人肯定很多,我要建一座招待所,免费接待过往军人。”1998年7月,他把家里的钱都拿出来,又借了3万元,盖起了一栋“拥军招待所”。从此,夜幕中的火车站多了一位接站的老人,他手中的牌子上醒目地写着:现役军人,一律免费。
从党的十四大开始,每逢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他都制作宣传展板,至今已制作了80套。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60周年,建党85周年纪念日,他也是如此。为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他花费8000多元制作了50套宣传板,印发了4万张宣传单,制作了4800条“八荣八耻”手帕,免费发放。
2000年,张家增自筹资金建起了四个展览馆:党史文献图书馆、近代生活馆、报纸陈列馆、雕塑陶瓷馆。这四个展馆全都免费向社会开放,老张集办馆人、看馆人、讲解员于一身。张家增说,他想通过这些载体,让更多的人受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党爱国热情。目前参观群众已达3万人次。
张家增在报名捐献眼角膜的同时,还向老伴和由他牵头成立的爱心社成员宣传捐献眼角膜的意义,动员他们也带头捐献,“死了都要献爱心”,让更多的人重见光明。张家增说:“即使将来有一天我动不了了,奉献不动了,这辈子也将无悔无憾!”
修桥补路,他是“乡村好人”
“不管有多大困难,我必须把桥修好”
1999年5月的一天,张家增从邯郸县南堡崔村西边路过,看到一辆大卡车被卡在桥上。这座建于1964年的桥年久失修,却是连接周围几个村的交通要道,行人车辆来来往往十分危险。回到家后,张家增几天几夜合不上眼,危桥卡车的景象不断地浮现在眼前,“不管有多大困难,我必须把桥修好!”老伴说:“修桥我不反对,你2月份给部队买猪仔花了三四千元,3月份又给军烈属买香椿树花了1000元,家里只有120元钱,小三又要结婚了,咋办?”他想了想说:“把小三买电视机的1500元拿来,我再挣点就差不多了。”他又筹集了点钱,备好料,做好水泥板,在几名部队战士的帮助下把水泥板拉到桥头,危桥被修葺结实。5月25日,南堡崔村数百名男女老少自发聚在一起,敲锣打鼓感谢张家增。后来这座桥被命名为“军民同心桥”。
这些年,张家增走到哪儿,就把好事做到哪儿。看到路坏了、桥坏了,总要主动修好。1996年,他发现东辛庄后街低洼不平,一到雨季就积满雨水,给群众造成不便。于是他买来一车石子铺在这里,又先后3次掏钱买来炉渣,直到把路铺平。此外他还买了7车建筑材料垫平了东环路东的人行道,雇车轧平了兼庄村北的一条公路……几年来,张家增共自掏腰包1万多元修过3座桥和十几条路,方便百姓出行。
扶危济困,他是“活雷锋”
“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这辈子做好事是做定了”
2004年农历正月二十,人们还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中,张家增却手持铁锹在一个脏臭不堪的公共厕所里清扫卫生。对张家增来说,清扫公厕这类义务劳动成了他经常干的事。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1994年,汉霸庄村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太太吃水困难,他自掏腰包为老人打了一眼井,老人请人在井边刻上了“雷锋井”;1996年,涉县发生洪灾,他捐去4000斤冬瓜和土豆;1998年,河南一位老乡的牲口病在路上,他骑车22里找来兽医诊治;2006年,他不顾个人安危解救了一名被传销组织拐骗的江西姑娘……
2004年,张家增牵头成立了邯郸县爱心社,吸收社员30余名,义务修锁、修家具、义诊、帮助孤寡老人做家务,先后做好事1000余件。为了让雷锋精神发扬光大,张家增把印有“向雷锋学习”的信纸印了13万张,他希望助人为乐精神能融进每个人的身体,带动更多的人做好事。
看着他既出钱又出力,有人纳闷不解,他说:“我什么也不图,就图个心里舒坦。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这辈子做好事是做定了,只要是对社会有益的事我都愿意去做,而且心里觉得舒坦,觉得充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