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神将传奇:能听风辨器 一枪打掉三个半敌人(图)

发布时间:2017-10-14 23:31 | 来源:凤凰历史 2017年09月23日 11:46:45 | 查看:2966次

作者:李茂辉

核心提示:“有一次,日军来犯我淮南抗日根据地,在伏击点上,罗炳辉抬手一枪,子弹先穿透前面两个敌人的喉咙,又随后掀掉第三个敌人的天灵盖,最后钻进第四个敌人的胳膊”,造成敌人三死一伤。这就是有名的罗炳辉“一枪打了三个半”的故事。 

本文摘自:《党史纵览》2017年9期,作者:李茂辉,原题:《神奇将军罗炳辉之“神”》

罗炳辉,1897年12月22日出生于云南省彝良县大河乡阿都村偏坡寨的一个汉族农家。他少时性情刚烈,好打抱不平,人称“吃了雷公胆的干娃娃”;青年时加入滇军,后投奔孙中山,参加过北伐战争。1929年7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率江西吉安靖卫大队起义,历任红军团长、纵队司令员、军团长,八路军副参谋长,新四军支队长、师长,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兼新四军第二副军长。1946年6月,因多年征战,积劳成疾,病逝于山东兰陵。1989年,他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罗炳辉将个人理想坚定地融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信念中,经过千锤百炼,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位功勋卓著的无产阶级军事家。同时,多年军旅生涯的磨练,使得罗炳辉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有胆有识,谋略过人。在他的身上,发生了许许多多传奇的故事,比如,“从奴隶到将军”的神奇经历;身经百战、刀劈三关的神勇故事;身材高大却身手灵活的武术功底;历经枪林弹雨身上却很少伤疤的“神仙福气”等等。曾有好事军迷撇开解放军36位军事家各自的文韬武略和战功战绩不论,专门对他们的单兵素质进行逐一评估,结果显示,整体排名并不靠前的罗炳辉应为其中佼佼者之一。那么,神奇将军罗炳辉之“神”在哪里?

神枪

射击,位居军人五大技术(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土工作业)之首,其重要性可见一瞥。罗炳辉出身行伍,喜欢玩枪,自是练得一手好枪法。相传他百米之外打鸡蛋,五十米打飞鸟,弹无虚发。虽然如此,可他仍然坚持经常端起八九公斤重的轻机枪练立姿瞄准,有时还在枪口上挂上一支步枪或几个手榴弹以增重。多年来,他一把左轮手枪(现存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从不离身,一旦发现目标,便会闪电般掏出枪来,手甩枪响,发发中的。那时,每逢罗炳辉下部队,或是到群众中,或是出席有关会议,恳请他演示枪法绝技是常有的事。就像是固定保留节目一样,罗炳辉也是有求必应,每次都引得全场欢声雷动,赢得热烈掌声。

1935年5月,红军长征路过彝族聚居地普格,时任红九军团军团长的罗炳辉亲自出面做彝族头领的工作,和他们谈判,晓以大义。在说明红军借道是为了北上抗日的大道理之后,他说:“红军不开枪,不是怕你们,是为了避免对彝族造成伤害,说明红军和彝族同胞是一家人。如果硬打,你们100多人的队伍,不用半小时,我们就可以把你们全部消灭。”那个彝族头领是个强悍骁勇的好猎手,自恃枪法好、气力大,方圆几十里没有对手。他对罗炳辉的话半信半疑,便提出要比试比试,罗炳辉欣然应允。彝族头领叫手下在百米之外点着3炷香。罗炳辉毫不迟疑,拔枪就打,枪响香灭。这时,凑巧头上飞过一只山鹰,罗炳辉一挥手,“砰—”的一声,山鹰坠落下来。站在一旁的彝族武装兵丁不约而同地连声叫好。那个彝族头领看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对罗炳辉的枪法佩服得五体投地,再看看身材魁梧的罗炳辉,赳赳而立,一副英雄气概,也就再也不提什么比力气之类的事了。于是,他叫手下拿酒来,要和罗炳辉喝结拜酒,愿彝族兄弟世世代代和红军结为友好。就这样,罗炳辉率部顺利通过彝民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分左、右路军通过草地北上。罗炳辉的红九军团(改称为红三十二军)随左路军行动。由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红一方面军的五、九军团和红四方面军在川西徘徊了近1年。1936年6月,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罗炳辉的三十二军奉中央军委之命与红二、六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7月,罗炳辉率部第三次过草地。在经过藏区喇嘛寺时,由于红军规定不准进寺庙,部队只好在野外露营。夜里,一股敌人骑兵偷袭我军营地,抓走了两名红军战士。罗炳辉闻讯后,迅即上马,带领部队奋力追赶。途中,他看见两个敌人骑兵把两名红军战士拴在马尾上拖着跑,立即举枪瞄准,向敌人射击。两个敌兵应声倒落马下,两名红军战士被顺利救回。

如今,在合肥滨湖新区的“安徽名人馆”里,还陈展着这样一则传奇故事,说“有一次,日军来犯我淮南抗日根据地,在伏击点上,罗炳辉抬手一枪,子弹先穿透前面两个敌人的喉咙,又随后掀掉第三个敌人的天灵盖,最后钻进第四个敌人的胳膊”,造成敌人三死一伤。这就是有名的罗炳辉“一枪打了三个半”的故事。

神耳

罗炳辉虽然身材高大,但不蠢不笨,相反却身手敏捷,矫健灵活。他“从奴隶到将军”,身经百战,南征北战数十年,身上却绝少伤疤。他面对流血牺牲的危险从不畏惧,每逢大仗恶战他都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朋友、战友们都为他担心,怕再也见不到他了,可没想到他次次都从阎王的眼皮底下走过来了,而且从最基层逐级升迁,大家都说他有“福气”。在淮南抗日根据地,老百姓称他为“罗汉”“人民福星”;还传新四军里有“活佛”(刘少奇化名“胡服”的谐音)、有“罗汉”,一定能够打胜仗、成气候。

其实,身材高大魁梧的罗炳辉并没有刀枪不入的法门,更没有什么“神助”。靠什么呢?靠训练,功夫都是练出来的。罗炳辉说:要说有秘诀,“这个秘诀,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练!用两个字来说,就是‘苦练”。比如射击,“一是练眼力,像纪昌学箭那样,能把蜜蜂看成麻雀,把麻雀看成车轮;二是练臂力,要练得拳头上立得起人,胳膊上跑得了馬”!他常说:“平时的宽容,战时就要付出血的代价!”时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副司令员的周骏鸣亲眼看见:下部队时,罗炳辉亲自为战士做示范,端起重机枪,一瞄就是20分钟,纹丝不动;又拿起一支步枪立姿端枪瞄准,还在枪口上挂上一至两支步枪,一端又是半个小时,面不改色心不跳。周骏鸣也是早年投身行伍的老军人,参加宁都暴动后成为一名红军战将。可以说是见多识广了。但他还是不由为之惊叹,这样的功夫岂是一朝一夕能成!

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下、战斗实践中,罗炳辉摸索了一些躲避风险的经验,掌握了一种叫做“听风辨器”的本领,从而使他每每化险为夷。1939年九十月间,刚成立不久的第五支队一过津浦路就碰到驻滁县的日军东犯来安。消息传来,时任支队司令员的罗炳辉决定利用滁(县)来(安)公路两侧的有利地形,打一个伏击战。日军进入伏击圈后,遭我军猛烈打击,猝不及防,仓促应战。战斗从下午一直持续到天黑,由于日军摸不清我军虚实,只好抛尸荒野,夺路窜进国民党军队不战而弃的来安空城。在这次战斗中,发生了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情。在打退日伪军的一次反扑后,大家都舒了一口气。突然,罗炳辉大喊一声“卧倒”,并随手将站在自己身边的支队政治部主任方毅一掌推出一丈多远,自己顺势倒地滚到一旁。与此同时,一颗炮弹正好落在他们刚刚站立的地方,一名警卫员来不及躲避牺牲。后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回忆此事,对人说:“那可真是千钧一发呀,就差那么一点点,我就该去见马克思了。是罗司令救了我一命,否则今天我就不能坐在这里与大家说话了。罗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练就了一双神耳,能够从炮弹在空中飞行的声音中准确判断出炮弹的落点,距离有多远,所以他躲过多少次的炮弹,从没负过重伤。没有千百次战斗生活的积累,没有高度的警惕和敏锐,会作出这么准确的判断吗?”endprint

说到“神耳”,还有这么一件事值得说说。在淮南根据地时,罗炳辉住的房子后面有一条小河,对岸是一片灌木和竹林。一段时间里,一只山獾子不停地吱吱叫,深夜里更是吵人,十分讨厌。被叫声惊醒的罗炳辉,立即拿起心爱的“汉阳造”步枪,走到屋后的河边。在夜深人静,一片茫茫中,他悄悄地端起枪,静静地听那山獾子叫声所在的位置,听着听着,“砰”的一枪打过去,叫声立即停止了。第二天清早,警卫员从对岸的竹林里提回一只被打死的山獾子。

罗炳辉严于带兵,对指挥员的要求尤为严格,不仅要善于谋略,而且要敢于决断。机关出操,遇有壕沟,他既不下令转弯,也不让停止前进,而是要求部队勇往直前,超越障碍;部队行军时,他会突然布置敌情,要求指挥员依据地形,迅速展开部队。还有一次,罗炳辉主持干部会议,会议开到一半,突然间会场外枪声大作,人声鼎沸。一些干部愣在那里,不知所措。罗炳辉站在台上观察了每一个干部的表现后,才宣布这是警卫连制造的“敌情”。他表扬了反应敏捷、迅速进入实战状态的干部,严厉批评了遇有紧急情况就不知所措的同志。他告诫大家:“作为一个军事干部,胸中应该始终装着敌情。敌人来打你,不会预先下通知。同志们每到一处,都要仔细观察周围地形,万一被敌人包围了,该怎么打,怎么分散,怎么反击,怎么突围,心中就有数了。”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二师的干部成长迅速。在新四军中,“二师出干部”被传为美谈。

“神行太保”

罗炳辉带兵有方,所率部队素以行动神速著称,为他和他的部队赢得诸多美誉。在这方面,有许多战例可以证明。

1930年11月,蒋介石集中10万兵力,对红军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按照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方略,罗炳辉率红十二军三十五师,成功地把敌前敌总指挥张辉瓒诱致龙冈,使红军一次聚歼敌人近万,活捉了张辉瓒,获得空前大胜利。毛泽东高兴地称赞罗炳辉是“牵牛鼻子的能手”。

在1931年5月的第二次反“围剿”中,罗炳辉的红十二军协同林彪的红四军,“七百里驱十五日”,抢占大山垴、观音崖、九寸岭,痛击敌王金钰部,复协攻广昌,飞越武夷山,会同彭德怀强攻建宁,使红军接连取得战斗胜利。其所部行军神速再次崭露头角,被称為“罗炳飞”。

在第三次反“围剿”战役中,毛泽东给罗炳辉的任务仍然是“伪装主力,引走敌人”。于是,罗炳辉带领部队展开队形,拉大距离,扬旗明号,大张旗鼓,沿途到处留言:“三军团向东”“四军由此向西”;宿营时到处在房屋墙上写上:“某军军部驻此”“某某同志速到前面找我”等等。一时间,红军番号满天飞,牵着敌人兜圈子,经白沙、藤田、乐安大、小金竹,一路拖得敌人劳师辗转、处处扑空。敌人肥的被拖瘦、瘦的被拖死,红军由此赢得了第三次反“围剿”战役的胜利。罗炳辉因表现出众被誉为“神行太保”,所部被称为“双脚骑兵”。后来,周恩来对罗炳辉说:叫你们“双脚骑兵”不全面,我看应叫“战略骑兵”“战略轻骑”。

长征时,在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中,罗炳辉的红九军团经常担负着牵制敌人的任务。后来,当中央红军第四次渡过赤水河,接着南渡乌江,西进云南,巧渡金沙江,跳出数十万敌人的包围,取得长征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伟大胜利时,英勇的第九军团却因距离过远,被敌人隔阻在乌江北岸,与主力部队脱节,陷入绝境。当时,朱德在乌江边苦等罗炳辉不至,只好忍痛下令烧掉乌江浮桥,同时命令罗炳辉所部“相机而行”。罗炳辉不负众望,从3月31日至5月21日的52天中,他率部孤军奋战,设伏菜子坳,奇谋袭长石,巧取飘儿井,克宣威,占会泽,渡过金沙江,穿过彝民区,历3省17县,终与红军主力会合,为长征的胜利建立巨大功勋。1937年4月,美国记者尼姆·韦尔斯在延安专门访问了罗炳辉。后来,她在《续西行漫记》一书中特设一节,名字就叫“神行太保罗炳辉”。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