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是如何花光我的大学生活费的

发布时间:2017-10-13 19:51 | 来源:成都商报 2017-10-8 05版 | 查看:1526次

  对不少人来说,上大学是他们第一次长时间离开父母,也是第一次有了一小笔生活费在手里可以自己打理。

  如今,大学开学已一月有余,日常开销话题,再次成为关注焦点。一份《各地大学生生活费标准一览表》下,学生们纷纷留言表示,自己的实际开销远高于表中的标准值,并感叹“生活费不够用却又不知道钱到底花在了哪里”。

  也许每一个大学生都曾经历过“生活费不够用”的窘境吧。

  不再从家里拿钱,靠打工自给自足

  二荆条(男)

  入学时间:1997年

  主要花销:买书、喝酒

  20年前,因为家里穷,当我知道师范大学可以免缴学费后,毅然报考了北京一所著名师范大学。当我走进校园,就做了一个决定:再不从家里拿一分钱。

  学费免了,师范生每月还有90多元补助。90元在北京是没办法活下来的,而我每个月大约需要200多元,当然,这是在没有染上买太多书和喝太多酒的“恶习”前。

  在同学中,我属于非常不善于赚钱的人,但也基本自给自足。主要方式是:1、家教,每小时15~25元;2、帮老师改函授学生试卷,基本上两三天可以赚个千把块;3、自己写点小稿子投稿;4、参加心理系老师的心理实验,每次50元。

  赚得最野的一次,是帮一个组织会议的公司写邀请信。信是统一打好的,我只是对照电话黄页的地址和联系人不断抄信封。手快的每天可以抄800多个,每个信封5毛,一天可以赚400元。我手慢,除了快速吃饭,一天14小时坐在那里,只能抄600多个。那次抄了三四天之久,小赚了一笔。

  开始买书后,北京的春季秋季书市,我每年都去,每次都要去不下两次,每次都要花好几百块。这还不算平时逛书店的。七年时间,我买书大概花了20000!另一笔大开销就是喝酒,虽然都买最便宜2元一瓶的燕京,但架不住频次太高,每次又喝得太多。后来我发现学校门口一家饺子馆的啤酒,只要一过晚上12点,就只卖1块钱。于是那成了我很长时间的根据地。

  上研究生之后,买书、喝大酒更多了,渐渐入不敷出。幸好这时有了助学贷款这个“金融产品”救命。我上班后的第一年,基本上是勒紧裤腰带还那2万元的债务。我没让家里出的生活费,转移到上班之后再来支付——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转移。

  生活费存入饭卡,喂饱了三个人

  小纯洁(女)

  入学时间:2005年

  主要花销:吃饭

  成为一个合格大人的必经之路,通常充斥着背叛和谎言。很不好意思,我在这条路起头的地方,就因自己的智商欠费,遇到了一对“雌雄大盗”。

  我现在都还记得2005年的那个秋天,刚走进大学校园的我意气风发。然后,和班里一对意气风发的小情侣迅速成了好朋友。直到今天我也想不起来,这对同学到底给我吃了什么迷魂药?反正当时他们成功说服我,让我把自己所有的生活费都存到了饭卡上(每月500元,我爸还多给我了1000以备不时之需),供我们三人吃喝。而他俩的生活费则存起来,等到下学期我们仨再慢慢用……

  哇!真的不可谓不聪明啊。但凡是个正常人都能够猜到结果了吧?我们仨迅速吃光了我整学期的生活费,然后他俩拿着自己的那份远走高飞,去校外租房单过了。

  一时间,我失去了智商,失去了友谊,失去了作为青少年的最后一点纯真。也幸亏是他们为我的18岁上了第一堂社会课,以至于我没有在接下来的人生里陷入传销和微商的陷阱。

  自从开始化妆,生活费就不够用了

  唐唐(女)

  入学时间:2014年

  主要花销:化妆品

  我的大学方圆二十公里,没有大型商场、超市,小吃街小得可怜。初来乍到,虽感慨不能时常逛街,选好看的衣服,吃好吃的东西,但少了城市的“诱惑”,每个月2000的生活费应该能存下个1500吧!四年下来,我再不济也有好几万存款呢!所以,踏进校门那刻,我就开始盘算,如何勤俭持家,潜心修炼成一枚小富婆。但这个梦还没坚持二个月,就破灭了。

  大学里的小姐姐真好看,红色眼影,棕色眉毛,还有性感又可爱的小粉唇……我没能抵制住美的诱惑,开始学习化妆。化妆的设备从一支眉笔、一支口红,逐渐增多。不同的妆容还要不同的服装搭配,这更让2000元捉襟见肘。

  今年五一大促,我的室友张小妮守到零点,把购物车上1500元的化妆品都买下了——这可是每月生活费的3/4啊!这才五月的第一天,意味着接下来的30天,她只能靠500元生存。除去报考六级和考研的报名费,就只有200元了。

  她找我借钱,我却也自身难保。蚂蚁花呗欠着600元网购的账未还。粉底液已连底带壳被掏光用完,人活一张脸,砸锅卖铁都必须买。小组聚餐一定要去的,一人200不能少。还完花呗,结算完购物车,充完饭卡,我的余额还有500元。

  就这样,张小妮靠仅有的200元,我靠余下的500元,捉襟见肘地活过了五月。要想人前风光,必定事后受罪。

  2012年同班男女生活费PK

  她过得紧巴巴

  他还总有结余

  如果淘宝超支,日子就会过得紧巴巴

  上大学前,我妈做了一番调查,把我的生活费定档为800元/月。因为周末都要回家,所以约定每月1号在家准时交付现金。在上大学以前,我的零花钱都是他们零零碎碎的给,他们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

  学校物价便宜,我是老实孩子,平时除了上课,也没什么社交,所以800元是绰绰有余的了。但是吧,如果某个月淘宝超支了,那日子嘛,就会过得非常紧巴巴。

  我记得有个月我的生活费用得非常干净,月末那几天差不多只能靠喝寝室的矿泉水过活。早盼晚盼迎来1号,但是!一向准时给钱的我妈,竟然没有拿着钱走进我的房间,像以往那样塞给我,我心里可以说是非常失落了。

  我不愿意再张口向爸妈要钱,因为显得很……没面子啊!我还想过用什么机智的方法提醒一下我妈,比如说,“妈,这个月我自己去买牛奶吧?”或者,“妈,你觉得我要不要去烫个头?”但最后碍于面子都否定了,就乖巧的等着吧。

  在经历了这次“钱荒”后,我开始悄悄存钱了,从此再没有把自己逼到身无分文的地步。我是个没有安全感的人啊!希望所有的爸爸妈妈每个月都上好小闹钟,主动给生活费啊!(小扶)

  每周100块,只吃饭,还是有结余的

  要是在外地念书,我想我会像其他同学一样,在每月初的固定日子,收到家里打来的生活费。那种盼望着盼望着,钱到手了,要约好友去后校门大吃大喝一顿,顺便再把购物车里的货支付一下的大学体验,我确实没有。就像我没在大学谈过恋爱一样。

  大学生活需要的钱,依旧是父母给的,每周拿一次。100块的标准,却是我自己定下来的。这么大了,已经不太好意思找父母要钱,而我又懒得兼职挣钱。每周100块,只吃饭,完全够了,还有结余。

  每个周五下午,我都会从东三环外的学校穿回西三环外的家,周日下午再揣着钱返回。和我初中住校的日子神似。

  每天早上食堂吃个包子,喝碗稀饭,2块钱就饱。午饭、晚饭,依旧食堂,每顿两个荤菜不超过5块,心情好吃个肉多的精品菜,也就8块。

  尽管学校后门的夜市规模相当庞大,酸菜鱼米线、干锅、鸡煲诱人,但我还是觉得食堂方便,挑选起来不费劲,有啥吃啥。关键,学校食堂肯定比外面更加卫生。在食堂吃,每天顶多15块。周一到周五,只吃5天,75元封顶,周末回家,爸妈好吃好喝的伺候,不花钱。

  每周节余的25元,要么攒着,要么某天突然一激动,买份曹氏鸭脖喝个冰啤酒,这钱,也紧够了。

  每周100块只是日常饭钱。牛奶喝完了,打算添置衣服,或者有必需品要买,都是额外找父母要钱。我用钱习惯好,作为男生也没什么好买,通常他们都有求必应。一年到头,也没有多少额外开销。

  社交的花费?我不钟情于频繁的社交,尤其是吃吃喝喝那种。节省了一大笔,依旧过得好好的。(列岛)

  2007年同城同级生活费PK

  她主要用来吃

  她主要为了耍

  我的生活费只有一个用途:吃

  2007年,我考上成都周边一所大学,家里每月给我的生活费只有400,我基本会用超支,一到月底就死乞白赖地伸手:“妈,我又没生活费了。”我妈数落归数落,还是会再给个一、两百的。

  每周五我都要回家。把积攒了一周的脏衣服带回家洗,然后再从家里薅一切可以薅的东西带来学校:零食、水果、牛奶、卫生纸、擦脸油、洗漱用品……所以我的生活费几乎只有一个用途,那就是吃。

  大学正是最能吃的时候,食量几乎可以和男生一较高下。每天除了一日三餐,各种垃圾食品也是必不可少,隔三差五还要去买烧烤、奶茶、杂粮煎饼、泡菜土豆泥。学校里的消费水平低,食堂套餐两荤一素加米饭,二、三块钱一份;学生活动中心的烤肠、肉夹馍、天蚕土豆、油炸里脊,也不过几块钱;校外的路边摊,十块钱可以从这头吃到那头。时不时地还要和同学、朋友聚餐:烤鱼、干锅、瓦块烧、跷脚牛肉、火锅、串串,变着花样来,人均不过二三十。

  熬夜之后去南京特味灌汤包要一笼汤包四块五,蘸着醋吃,加一份带丝汤,坐在清晨微凉的空气中吃着热气腾腾的早饭,看天空慢慢变亮。(海市)

  耍完欢乐谷,就只能吃豆腐干了

  在我妈看来,同城读书花不了太多钱,一个月500块的标准她自己就定了。我拼尽毕生数学功底算了一笔账:早餐3块、午餐10块、晚餐12块,一天25块的支出跑不脱。一个月在校20天,伙食费就是500,我妈还真是精打细算!

  好在艺术院校的女生对吃饭这件事不是特别上心,跟着同学一起,本着“不吃主食、少吃食堂、不吃肉”的原则,我成功地把每周的伙食费成本缩减到了50块。

  50块咋吃下来呢?早餐在食堂喝粥,1.5一碗,虽不能续,但有泡菜相伴。午餐开始,不再光顾食堂,和室友买些蔬菜水果,夏天拌成沙拉,冬天就偷偷用电饭锅煮,三个人AA下来,一个人不超过8块。晚餐很多时候是不吃的,毕竟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来说,保持清瘦算是必修课。如果实在饿,就吃豆腐干对付一下——离学校不远的沃尔玛,豆腐干1块钱1袋,我一般一周囤5袋,吃完了再买。

  每月结余下来的300干嘛呢?学校对门的欢乐谷,这个后花园式的游乐场承载了我和同学太多的欢乐时光。门票多少我不记得了,经常都要去一次。不过只要去了,剩下那半个月,我就只能吃沃尔玛的豆腐干度日了。

  我妈只给我这么多钱是对的,毕竟她要是每月给我5000,我也是有实力花完的。

  (门牙少女)

  父女两代两地生活费PK

  他的花销不差毫厘

  她的用度弹性太大

  我上大学是1981年,在成都,女儿上大学是2016年,在北京。如果要把大学花销用来比较,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其中也真的可以看到时代的巨大变迁。

  我读书时的花销是固定的,每个月基本上不差毫厘的一致,没有任何弹性花销。除了吃饭等基本生活之外,几乎其他的钱都花在了买书上。

  那个时候,每个同学都会在自己狭窄的床上布置出一个小型“图书馆”,也不知道大家从哪里搞的,每一个床上都会架上一块厚厚的木板,然后把书分类放在上面,讲究一点的,还要摆上一些照片等装饰。最要命的是,同学之间还要进行攀比,谁的图书馆规模最宏大,藏书最丰富。

  那个时候,新华书店在学校开了一个门市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图书很紧缺,有一天,同学听到风声,有一批新书要来,于是书店还没有开门,门口就已经黑压压一片了。工作人员开门的一刹那,人群蜂拥,见书就抓,抱在怀里,就跟不要钱一样。这是我见到的最壮观的“抢书风潮”。

  女儿读大学的时候,在花销上面和我最大的不同就是,花费的弹性太大。你一个月给一千多也许也够了,你一个月给三千,可能也不够,因为,各种不确定的花钱因素太多了。

  这学期她们开学晚,都九月十号了才开学。我以为,我按全月给的生活费,应该比较宽松了。可是我错了,临近月底的时候,她微信说,父皇(她一这样叫我,我就知道会发生什么),本小姐目前财政相当紧张,因为我作为师姐,在学生会招新以后,已经先后请师弟师妹吃了好几顿饭了。

  这情况我没有想到,好像也是正常现象。况且,她们学校一直有浓郁的师姐师兄文化,不请客说不过去。好吧,微信立马打钱过去。女儿回:谢谢父皇我的金主!(望福街)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