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鸿昌将军就义前的三封信

发布时间:2017-10-08 16:07 | 来源:新华网 2017-09-29 07:56:19 | 查看:2154次

  马志强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1934年11月24日,生死离别之际的吉鸿昌,用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就义诗。殉难前的那天早上,吉鸿昌将军显得异常镇静安详。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但他心里依然惦念着妻子和儿女,他向敌人要来笔墨和纸,在膝盖上给妻子写下一封遗书。

  第一封:为时代而牺牲

  “红霞吾妻鉴: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悲伤,小儿还是在天津托喻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才也。”

  解说:寥寥数字,义薄云天。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人为国为家为民、不惧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为时代而牺牲,他的爱是为了天下苍生,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无言的大爱。

  郑吉安:这是外祖父就义当天上午写给外婆的遗书。外祖父从来就是把自身放在整个国家、整个时代、民族大义中去考虑的,他把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对死生看得很淡,总是在舍小家为大家。就义当天上午,他一共写了三封短信。对他一手创办的学校,也留下了遗嘱。

  第二封:教育乃振兴中华之根本

  “欣农、仰心、慈博、遐福诸先生鉴:昌为时代而死矣。吾先父所办学校校款,欣农、遐福均悉,并先父在日已交地方正绅办理,属吕潭地方学校教育地方贫穷子弟而设款项,皆由先父捐助,非先父兄私产也。”

  解说:就义前所虑,仍是学校的发展前景、家乡的教育事业。念念不忘为故乡“贫穷子弟”捐资创办的学校,希望亲属尽力支持下去。这切切实实地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博大无比的高尚情怀,读起来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郑吉安:从军后,他一方面感到一个人缺少文化便愚昧无知,从业十分困难;一方面认识到在列强侵略下的中华民族,危若累卵,发展教育,实为振兴中华当务之急。因此民国十年(1921)他升任营长后,便向在家的父亲提出办学的建议,并得到大力支持。利用镇北部的龙王庙兴办起了“吕北初级小学”,民国17年更名为“私立中山学校”。民国20年他又购置校田,捐献固定基金,详定学校管理条例,条例中特别规定:“董事会的吉姓人不准管理经济。”欣农、仰心、慈博、遐福等人皆为学校董事,负责学校日常事务。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所学校先后为“吕潭完小”和“吕潭中学”,1978年,为了纪念学校创始人吉鸿昌将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改名为“吉鸿昌学校”,并聘请吉鸿昌将军的女儿、天津市政协原常委吉瑞芝为名誉校长。

  第三封:孝廉传家远

  “国昌、永昌、加昌等见字兄已死矣。唯兄所恨者,先父去世嘱托继母奉养之责,吾弟宜竭力孝敬不负父兄之托也。兄鸿昌手启,11月24日11时冲。”

  解说:吉鸿昌是一位有名的孝子,心中的遗憾,就是再也难以完成父亲遗命,再也不能亲自奉养自己的母亲了。

  郑吉安:1920年5月,吉鸿昌回家探望重病的父亲,父亲对他语重心长地讲:恒立(吉鸿昌小名)啊,你正直勇敢,素有报国大志,我很放心。当了官,一定要清白廉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即不许发财。父亲病逝后,吉鸿昌就把“做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写在细瓷碗上,烧制好后发给部队官兵。告诉大家,你们每天吃饭喝茶都要用碗,只要一端起碗,你们就能看到这些字,就会检查我,检查自己,做了官是不是发财了。谁做不到这一点,我就砸了谁的饭碗。

  其实,将军英勇就义之后,在他贴身小褂的口袋里,夫人胡红霞发现了一根小铅笔头和一张小小的香烟纸,上面写着几行字,一行写着‘不要告诉我太太知道’;另一行是‘不要厚殓’。三封遗嘱和一张小小的纸片,辉映着吉鸿昌将军爱家爱国、孝廉、节俭、济困、热心教育这一永垂不朽的家风传承和时代风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往今来,这种高尚情怀极大地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吉鸿昌将军就义前的三封信,虽然很短,但无论何时读起,那种穿越时空的家国情怀,都有着千钧的重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