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9-30 18:20 | 来源:光明日报 2012-07-25 15版 | 查看:1523次
清晨,叶海亚·穆斯塔法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位于北京西三环边上的办公室,坐在电脑前,开始了一天紧张而忙碌的工作。
今年已经是叶海亚在中国工作的第15个年头了,同事们都说他是一个地道的“中国通”。但叶海亚自己却不这么认为,他谦虚地说道:“如果一个外国人说自己是个‘中国通’,说明他自己并不了解中国。中国很大,很难全面地了解。”
1997年,已经是苏丹一名知名记者的叶海亚,被中国驻苏丹的记者同行引荐,来到中国工作。这一来,就再也没有离开过。15年中,叶海亚先后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网担任阿拉伯语专家,负责阿拉伯语新闻制作、专题策划、网络稿件的改稿、译审,还承担外出采访、撰稿等工作,为我国的对外传播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些年里,叶海亚走遍了大江南北,见识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1999年,他在宁夏采访了一位因工厂效益不好而选择创业,从而走向成功的商人,他在用阿拉伯语写的报道《从一个工人到一个企业家的转变》,中这样讲到,“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好处的真实写照。”稿件向全球刊发后,被多国媒体转载。
2003年,叶海亚荣获国际广播电台“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至2010年连续数年被评为中国网先进工作者。近两年,中国网由叶海亚指导完成的重大专题达数十个,如《中非友谊续写美好未来:中国与非洲建交友好55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纪念》、《2011年两会》、《聚焦中东局势》等,专题一经发布,均受到读者较大关注。2011年,由于贡献突出,叶海亚获得中国国家“友谊奖”,这是我国政府为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奖项。
“叶海亚老师是我见过的最认真负责的专家,当天的事当天完成,从来不拖沓。”叶海亚的同事兼本次采访的翻译张琼瑛如是说,“在平时的翻译、改稿等方面,我们有些翻译不准确的地方,他都能用很地道的阿语来进行修改和润色,并把我们的疏漏之处一一改正。”
15年来,叶海亚不仅与中国同事合作得非常默契,建立了深厚友谊,也深深喜爱上了中国这片土地。“中国的文化包容,人民友好,在这里生活的外国人始终有被尊重的感觉,生活得很舒心。”他表示,希望能够继续留在中国工作一直到退休,之后回到苏丹国内继续进行媒体工作,讲述自己在中国的见闻,畅叙他的中国情结。
人物小传:叶海亚·穆斯塔法,男,苏丹人,生于1957年3月1日。荣获2011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精通英语、阿拉伯语,现任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阿拉伯文副主编。(本报记者 罗 旭 通讯员 王玉超)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