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第一热血家庭”无偿献血470次 分享献血幸福感(5图)

发布时间:2017-09-26 12:20 | 来源:长江日报 2016-03- 13 03版 | 查看:1356次

“江城第一热血家庭”登台分享献血幸福感

  记者蒋太旭  余坦坦 罗斌  实习生陈思敏  通讯员卢锦锋

  [分享人生精彩]

  报名电话59222222

  ◎推荐、报名方式

  1.拨打本报热线电话59222222;

  2.发送邮件至3969195@qq.com;

  3.新浪微博@长江日报;

  4.加市民大讲堂QQ群215893491;

  5.加市民大讲堂微信号。

  昨日,“江城第一热血家庭”刘源、郭珍玲夫妇做客市民大讲堂,讲述一家人无偿献血的幸福故事 记者刘斌 摄

  “鲜血是生命的礼物,在献血的过程中,想着病者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病痛的无奈,更坚定了我们奉献热血、拯救生命的信念!”

  昨日,武汉献血女冠军郭珍玲与丈夫刘源登上长江日报、武汉市民之家联办的114期市民大讲堂,讲述他们这个三口之家40年的无偿献血经历。

  “这种幸福感,简直美妙极了”

  刘源是武汉市信访局公务员,妻子郭珍玲是武汉城投集团退休干部。1977年,入伍的刘源响应连队号召,全连第一个报名献血;1998年,当兵的儿子刘明明也带头献血;1999年,郭珍玲在丈夫、儿子的带动下开始献血。40年来,刘源一家三口共献血470次,挽救了700多人的生命,其中郭珍玲献血167次,成为武汉献血女冠军。

  昨日,儿子因临时出差没到现场,郭珍玲夫妇登台主讲。市献血办、武汉血液中心授予的“江城第一热血家庭”奖匾摆放在讲台正中,格外醒目。

  郭珍玲的母亲和妹妹曾劝她道:“你们再别献了,身体重要啊!”郭珍玲每次都坚定地回答:“献血是正能量,而且有科学依据对身体好,为啥不献?”

  最初,郭珍玲却是反对丈夫献血的,尽管刘源多次解释献血对身体无害,郭珍玲仍忍不住心疼丈夫。

  改变源于一封家书。1999年当兵的儿子寄回一封附带着献血证的书信,上面写着:“妈妈,部队号召献血,有人很害怕,我觉得很可笑,第一个就报了名,爸爸早就开始献血了,没什么好怕的。”

  郭珍玲看了很受震动,心中自豪和担心交织。思索几日后,她毅然决定于同年的6月1日献血。“选择儿童节,是因为献血是受儿子的感动,所以,我想在这天也为孩子们献出一份母爱。”郭珍玲说。

  从那天以后,郭珍玲无偿献血坚持了十几年。有一次她如同往常一样到血液中心献血,看见楼下停了一台送血车。献完血,她从窗口看见那台送血车马上开走了,后来血液中心的医护人员告诉她,她献的血救活了一个正在儿童医院做手术急等血源的8岁患儿。

  郭珍玲动情地说:“同样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我可以感受得到那个小孩获救时父母的心情。这种幸福感,简直美妙极了。”

  大年初一,全家人一起去献血

  刘源说:“第一次全家人一起献血是在2012年大年初一,儿子难得回家,就想全家人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

  在一些人看来,过年见血是不吉利的事,更别说献血了。刘源夫妇从血液中心了解到,因为这种陈旧观念,春节期间很少有人献血,导致医院用血紧张。“我们就是要全家带头破除这种偏见。”刘源说。

  无偿献血分为完全献血、成分献血两种。按规定,献血者每年的完全献血次数不能超过2次,而成分献血每个月可以献1次。成分献血就是将献血者血液中的某一种成分(如血小板等),通过设备分离出来,再将剩余的血液重新输回献血者体内。这样可以提高用血的有效率,避免浪费。当时,由于普通民众对这种新型献血方式缺乏科学了解,推广很难。

  刘源、郭珍玲一家人参与到成分献血者队伍中来。刘源说:“捐献成分血同样可以救人,与需要间隔6个月才能捐的全血不同,只需等待一个月就可以再次捐献,每年可捐献12次。多捐一次,就可救更多的人。”

  无偿献血坚持到不能再献的年龄

  “我这一辈子啊,有两个习惯非常好,一是冬泳,二是献血,两个习惯都对身心有益。”

  国家对无偿献血的年龄上限规定是60岁。去年郭珍玲年满六十,再也不能献血了,她遗憾地说:“能献血是一种幸福。”

  这些年来,刘源夫妇成为无偿献血义务宣传员,他们时常对身边的亲友、同事讲解关于献血的科学知识,并经常现身说法,向市民宣传。在他们的宣传带动下,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无偿献血队伍。

  现在全市每年有200万人次参加无偿献血,这个队伍还在一天天壮大,这让他们感到欣慰和自豪。

  现场互动>>>

  郭珍玲:

  无偿献血十余年身体倍儿棒

  昨日,郭珍玲带着一摞武汉血液中心印制的《成分献血知识简介》,早早来到市民大讲堂,在每个听众席上都摆放了一份。无论是与主持人对话,还是与观众互动,她都不失时机地向人们宣传献血知识。

  现场一名男大学生提问说,他很想参加无偿献血,妈妈却坚决反对,担心影响健康。郭珍玲告诉这名大学生,首先要理解妈妈对儿女的这份爱,重要的是要多向她介绍献血的科学知识。

  “科学早已证明,献血不仅对身体无害,反而有益于健康。我坚持无偿献血十余年,没生过一次病,身体倍儿棒,就是最好的证明。”郭珍玲不无幽默地说。

  杨子威:

  捐献成功感觉像中了大奖

  来自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无偿献血志愿者杨子威,被主持人请上讲台。他讲述了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救助一名白血病患儿的故事。

  捐献造血干细胞(骨髓)比其他常见的成分献血,配型成功的概率小得多。杨子威风趣地说,自己的骨髓能与那名白血病患儿配型成功,觉得自己像中了大奖。

  “运气太好了。捐献完后,我还专门去买了彩票。”杨子威开心地笑了,台下掌声一片。

  刘源说,他常常看到大学生们一群一群走上献血车,很多学生还把无偿献血作为自己的18岁“成人礼”。

  说到这儿,刘源站起来,朝台下深深鞠了一躬:“谢谢你们,大学生们,我为你们无私的大爱而感动!”

  (记者蒋太旭 余坦坦 罗斌 实习生陈思敏 通讯员卢锦锋)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三口之家无偿献血470次》)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