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9-24 21:33 | 来源:学习时报 2017-09-22 第A3版 | 查看:1199次
——画卷开时塞外云(二)
童泳洋
战士长歌入汉关
天山形成于二三百万年前,在世界现今的山系里属于比较年轻的一类。它深居欧亚大陆的腹地,是世界上距海洋最为遥远的山系。天山整体呈东西走向,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个国家。全长超过2500公里,其中有1700多公里位于中国境内。而它的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则高达7443.8米。在中国,天山的主体基本都在新疆,它是新疆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在天山的南北两面分别是位列中国四大盆地的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也即南疆和北疆。
天山虽然处于西北边陲,但很早就出现在中国的文字记载里。成书至少在战国的《穆天子传》中就曾写到,周穆王驾八骏西巡来到天山,遇见了传说中的西王母。穆王赠送给西王母大批中原的特产,而西王母也回赠以天山的奇珍异宝。二人一同游览天山,临别时西王母还即席作歌,希望明年能与穆王再会。
穆王的事过于久远,西王母更只是一种传说。不过在唐代,天山却曾实实在在见证过一个活着的传奇。前面提到唐代频繁向边疆用兵,也是因为唐是中国历史上边患较多的一个朝代。所谓时势造英雄,这样金戈铁马的时代,必然少不了驰骋沙场、百战百胜的名将,所以薛仁贵出场了。薛仁贵本是山西绛州龙门县人。贞观末年,唐太宗御驾亲征,出兵辽东。由于朝廷兵力有限,因此决定在地方征兵。薛仁贵就是在这个时候应征入伍,投入将军张士贵的麾下。大军到达安地时,郎将刘君昂陷入敌人的包围,情况十分紧急,而前来救援的正是薛仁贵。薛仁贵领兵到达后,一马当先地冲向敌阵,几回合之内就手刃敌将,还把他的头颅砍下来系在马鞍上。剩下的敌军见到薛仁贵如此神勇,又惊又怕,纷纷放弃抵抗,投降唐军。薛仁贵由此一战成名。辽东这一战薛仁贵只是崭露头角,接下来还有更大的舞台等待他表现。
到了唐高宗龙朔元年,北方游牧民族铁勒的九个部落一起兴兵来犯。薛仁贵奉命出任铁勒道行军副大总管,前往讨伐。临行前,唐高宗命人拿出一副自己收藏的盔甲想要赐给薛仁贵,不过在此之前他想试试薛仁贵的箭术,也好展示一下自己的盔甲。于是高宗就对薛仁贵说:“我听说古时候箭术高超的人一箭就能射穿叠在一起的七层盔甲,你试试能否射穿我这五层的好盔甲。”薛仁贵当即张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五层盔甲一下子就被洞穿。唐高宗见状大惊失色,没想到自己认为坚固的盔甲竟如此不堪一击,于是立刻换了一副更加坚固的盔甲赐给薛仁贵。
铁勒的九个部落听说唐朝大军来了,便集结起十万军队严阵以待,大战一触即发。等到薛仁贵的部队到达,两军对阵之际,铁勒派遣数十名骁勇的将士前来叫阵,欲要杀一杀唐军的威风。薛仁贵却不为所动,他从箭筒里抽出一根箭搭在弦上,用力拉开弓,手一松箭如流星赶月般飞出,如此连射三箭,敌将三人应声落马,当场毙命。其他人见状骇得魂飞魄散,忙不迭下马请求归降。薛仁贵担心放过他们会留下后患,就杀了他们。然后他安抚敌军剩下的部队,在擒住了伪叶护兄弟三人之后胜利还朝。一场大战因为薛仁贵的神勇最后消弭于无形,他靠一己之力就扭转了整个战局。无怪凯旋的士兵们在途中大声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而从此以后,铁勒九大部落一蹶不振,再也无力为祸唐朝边境。这般超凡的武艺和显赫的战绩,放眼唐代几无人可比。
真是男儿一丈夫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代,文治武功都足以睥睨历朝。它国力强盛而又积极进取,不同于宋代极度偃武修文,唐人对于边疆事业有极大热情。从军不被认为是一件卑贱羞耻的事情,相反,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的风气。诸多诗人投身边塞、深入军队,借助这一契机,他们对远离普通民众甚至是官员视线的戍卒征夫的生活有了全面了解。
边塞文学并非是唐人首创,但唐代的边塞诗与以往边塞文学却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创作主体上。唐代一位身份卑微、文化水平不高的“西鄙人”也敢于用自己的笔发出“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的时代强音,而不再是文人的专利;更重要的是,唐人在继承汉以来边塞诗文里苍凉悲慨的胡笳之音的同时,还以乐观高昂的精神去改造它。唐代边塞诗里除了有传统的将士悲苦生活的描写,又增加了大量将士坚毅果敢、英勇善战的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唐人的非凡自信和高涨的报国热情。如果说前者是“苦战”的话,后者就是“善战”乃至“乐战”了。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