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刘安国:贷款种树为村民留下“绿色银行”

发布时间:2017-09-15 08:27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9月15日 02 版 | 查看:617次

85岁的刘安国身体还算硬朗,拄着拐杖,戴着帽子“巡山”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有人开玩笑说,刘安国对待山上的这些树,比对待自己的孩子还要好。这也是他不愿搬离农村,去城市生活的原因之一。

  如今,距离他1981年在山上种下第一棵树,已经过去36年了,山上郁郁葱葱,一些树木笔直粗壮,刘安国张开双臂都很难环抱过来。现在这里形成了一个面积750亩,拥有近20万棵树木的林场。

  刘安国是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马场镇原马场区委书记,有64年的党龄。事实上,他是在退居二线后开始大规模种植树木的。治山成了他一直在奔走忙碌的事情。

  1984年,52岁的刘安国从大方县马场区区委书记转任调研员后有了空闲时间,回到家乡对江镇大山村,看到一座座山都光秃秃的。

  刘安国把这些山比喻成一个光头的人,“脑袋上有头发,雨滴下来落在头上,不容易流下来,要是刮成一个光头,有一滴雨就这样流下来了。”

  当时,一座又一座山岩石裸露,遭受山洪灾害,土壤涵养不住,被大水冲出一条大沟,“凡是下大雨,这一片土地和上面那一片土地,全部被水冲下山来。”刘安国看到良田沃土逐渐被吞噬,痛心“这是患上了‘生态癌症’啊”。

  “这些年,大山承担了太多,我们要还债!”刘安国清楚,“山上不治,良田沃土难保”。他从此下定决心,带领800多名村民一起种树。

  刘安国与另外4位村民最先承包了大山村3个村民组的荒山。他们与村民立下契约,植树成功后,70%的收益归村民,30%归他们5人。

  可在村民心中,这些地方土壤太贫瘠,树木很难种活。刘安国为此研究了一套科学的种植方法,先开荒,后砌坎,顺坡随形,平成梯土,水拉不走,天旱不着。

  为了降低成本,他从当地林业局贷款500元,在林业站购买175公斤杉树和柳杉种子,自行育苗。但资金依然是他面对的最大困难。“开始种树时我的工资是95元,留下十几元生活,其他全部用在种树上了。”刘安国说。

  他还跟家人商量,不给乡亲们添负担,卖掉家里的羊、牛,又将财产作抵押,贷款8800元,用来种树。

  自从开始种树,刘安国除了每月留下少部分钱用于生活开支外,大部分工资都放在了种树和偿还树苗贷款上, 最后这笔本息1.1万元的贷款,他用10多年的时间,直到1997年才全部还清。

  就在还清贷款这天,刘安国和4个承包人商议后决定,树木全部归村民,原先约定的30%的利益,他们主动放弃。

  刘安国清楚记得当年种下的树木,18.5万棵杉树,5200棵梧桐,8200棵杜仲,这些树遍布29个山头。

  在村民的精心护理下,一棵一棵树种,换来了一片一片茂密的树林。由于大部分树木都是在1985年种植完成,刘安国将这片林场取名为“八五林场”。如今这个林场的面积有750亩。

  “我没事的时候就在我的树林里。”刘安国看着这些树,心里踏实。现在“八五林场”有经济成木20余万株,价值数千万元。大方县委书记张瀚时说,“他退休后继续治山治水拔穷根,为村民建了座千万‘绿色银行’。”

  36年来,在刘安国的带动影响下,当地村民心中已经播下护树爱树的“种子”。当地“造林英雄”胡索文30年间营造千亩林场,并在临终前把树林全部捐献给国家;60多岁的丁万能至今还在山上忙碌,守护自己种植的800多亩林场;44岁的王松种植了100多亩经果林育苗基地,带动30多户村民凭借管护树木脱贫。

  村民的造林护林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所在的对江镇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31%提升到2016年的51%,耕地良田得到了保护,村寨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大大改善。

  刘安国先后获得“全国绿色小康户”、“造林绿化先进个人”、毕节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如今85岁高龄的他,不怎么能够护林了,但是有时间还是要来林场转转,因为放心不下这些树木,他选择留在农村。刘安国念叨着,“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没有树就没有青山,也没有绿水。”

通讯员 刘春媛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白皓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