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公益的先行者——严昌筠(3图)

发布时间:2017-09-12 21:57 | 来源:湖北网台 2017-08-23 10:28 | 查看:2576次

  从湖北第一个NGO公益组织到如今独创的生态养殖扶贫模式;从开始的几十个民间义工到如今政府和企业相继参与进来;从以前的粗放型零散性帮扶到如今的专业化项目化扶助,荆门义工联这颗公益的大树,十几年来,从一颗小嫩芽发展到如今的枝繁叶茂。而严昌筠,一直是这条公益路上的革新者和先行者。

  炎热的午后实在不宜出门,但一群穿红马甲的人不顾炎热,拎着一些食用油、米面和生活用品,来到了江山社区的一间旧屋子里。这间屋子住着一位73岁的老太太和她的智障儿子曹正伟。母子俩主要靠政府提供的低保和老太太捡垃圾赚点钱来生活。

  房子破烂不堪,地面布满灰尘,床上堆放着脏旧的衣服。看着杂乱的房间,义工们分工协作,有的扫地拖地,有的清运垃圾,有的擦拭厨房厨具,有的晾晒衣服和被絮,还有的摆放柜子……经过两小时的忙碌,房屋焕然一新。

  这群红马甲正是严昌筠和荆门义工联的成员们。自从发现这个特殊的家庭后,义工们经常上门提供一些帮助。

  无论是江山社区的这对母子,还是一直住院的冯其良;无论是进社区,还是下田地;荆门义工联的这群红马甲,一直活跃在街角巷边,用行动温暖这个城市。

  作为荆门义工联的创始人,严昌筠对公益,一直初心未改。“为自己活着是单调的,只有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活着,生命才会丰富多彩。” 说起做义工,严昌筠说父亲对他影响很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严昌筠的父亲在东北当兵,每天都会比战友早起20分钟,扫好地,打好洗脸水,让战友们出操前多一些方便。因为乐于助人,严昌筠的父亲很荣幸地和雷锋同志一起,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了毛主席接见。

  严昌筠立志要向父亲学习,尽己所能,帮助他人。严昌筠说:“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生活比我困难的人,我总是本能地想伸手帮一把。”

  2006年,严昌筠做出了一个开创性的举动,和同事发起注册了湖北首家NGO组织——荆门义工联合会。

  从2006年到如今的两千多人,荆门义工联不断发展壮大。作为主心骨的严昌筠,也经常思考这支队伍将要走向何方。

  在成立之处,义工联刻意保持组织的草根性,不和政府和企业扯上关系,但严昌筠发现,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公共资源的利用。如今,严昌筠对义工联的发展有了自己的看法,荆门义工联作为第三种力量的定位和“助人自助”的理念得以明确。

  今年2月4日,严昌筠一行,前往荆门是掇刀区麻城镇麻城村尿毒症患者彭云南家走访,了解到彭云南长年住院,每周需要透析两三次,而父亲年迈,家庭贫困。家里承包经营的大面积稻田、鱼塘、山林都因此荒废。

  经过实地走访考察后,义工联决定将彭云南的家庭纳入帮扶计划,并结合义工联正在实施的省残联邻居项目——“阳光家园”计划,帮助建立生态养殖、种植基地,让这个家庭走出困境。

  助人自助,授人以渔,是荆门义工联的扶贫新思路。荆门义工联生态种植养殖基地模式在湖北也是第一家。对此,严昌筠很是自豪。通过“三方(专家、义工、农户)合作,两头(义工联提供种养投入并包销产品)在外”的这种模式帮助更多的家庭走出困境。

  ”过去,我们是碰到就管、求助就上,现在注重项目化、专业化。“严昌筠介绍。过去几年,荆门市义工联就先后实施了七彩光残疾人互助社、雪松轮椅俱乐部、石榴花助学、蓝天计划、阳光家园等项目。

  如今,荆门义工联已经成为荆门的城市名片。对于这个自己用心耕耘了十多年的组织,严昌筠饱含感情地写道:

  “荆门义工联,成就了荆门的精神,渲染了蓬勃的小城文化,带出了小城大爱的故事脚本。一座小城的能量和气场也并不仅仅来自它的楼层和街道,而是来自它可否有让人团结和谐的格调和胸襟。爱,变成本地方言,不仅仅只是活力诙谐的弹舌音,更多的是尽情地蔓延,恣意地感染,没有谁能够忘记当第一枚”义工”这种生物降临在荆门大地上的时候,那种奇异的新鲜感和陌生感,历经十年的时间之后,几千名“义工”生物部落早就已经深入人心,不知不觉之间变成了小城的心灵特产。”

  从湖北第一个NGO公益组织到如今独创的生态养殖扶贫模式;从开始的几十个民间义工到如今政府和企业相继参与进来;从以前的粗放型零散性帮扶到如今的专业化项目化扶助,荆门义工联这颗公益的大树,十几年来,从一颗小嫩芽发展到如今的枝繁叶茂。

  而严昌筠,一直是这条公益路上的革新者和先行者。

  获取公益信息,参与公益活动,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义工家”。

  来源:义工家原创

  美工:贺艺玮(实习)

  编辑:李宇航 贺艺玮(实习)

  主编:李小芳

  (责任编辑 张智美子)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