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7-31 21:53 | 来源:人民日报 2017-07-30 06版 | 查看:936次
李甲增
图为李甲增。李甲增,生于1954年11月4日,1970年12月应征入伍,197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4月随部队支援巴基斯坦建设,在喀喇昆仑山执行修筑中巴公路任务,1978年4月回国并退伍回乡。服役8年间曾荣获营嘉奖3次,连嘉奖4次。
我们援助巴基斯坦筑路队伍中的人都知道,只要说起解放军四连,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四连官兵思想坚定、意志刚强、敢打硬仗、擅打攻坚战,凡是最危险、施工难度大的任务四连一定会抢到手。
1976年初,四连奉命驻扎在孟家拉扎村,这是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在地图上不标示,地理位置特殊,处于一条狭窄的山谷当中,找不到宽阔可驻扎部队的地方,四连的帐篷只好分散搭建在乱石滩上。部队驻扎下来的第二天,连长朱凌堂与指导员夏贵民带领各排排长到工地上实地勘察,他们发现此路段几乎全是悬崖绝壁,任务的艰巨性和危险性远超之前的想象。经过两天的部署和准备,一场激烈的战斗打响了。风钻手用绳子拴住腰,从山顶攀到半山腰,悬在空中打风钻。脚下波涛滚滚的河流像一头张开大口的猛兽。半空中的战士们丝毫不敢疏忽,否则就会掉下悬崖,被河水吞噬。这时候我们才切身体会到什么叫“命悬一线”。
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四连官兵没有一个人退却。最危险的地方,党员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在党员的带动下,四连官兵斗志昂扬,谁也不甘落后,班排之间还互相展开竞赛,工程进展快速推进。为了进一步加快施工进度,战士们还搞起了夜战,由于条件所限没有电灯,大家就发明了用罐头盒倒上柴油再放上一点棉纱,点燃后放在各个施工点上,工地上灯火通明,十分壮观。战士们忙碌的身影在灯光里不停地晃动,劳动的口号声和工具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就像在演奏激动人心的交响乐,令人精神振奋。官兵们起早贪黑,每天施工十几个小时,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一心想着提前完成祖国人民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早日回国。
四排长施志康同志是一名党员,他平易近人,说话和气,和蔼可亲,危险的地方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从不考虑个人安危,是战士们眼里的好领导、好兄长。6月的一天,一轮爆破过后,作业面上方不断有浮石坠落,十分危险,战士们争着请求进入作业面进行排险。施志康看着战士们坚定的面孔说:“谢谢同志们,论年龄我比你们大,论经验我比你们多,还是我上去最合适。”说完他果断地命令战士们向后撤,带领两名共产党员手拿撬杠冲了上去。他们用手中的撬杠把一块又一块的浮石撬下来,排除险情。当撬到最后一块浮石时,他脚下踩着的那一块大石头突然滑落,施志康猝不及防,摔下了悬崖,当场牺牲,献出了年仅28岁的生命。
兵团施工队与兄弟单位在极其恶劣的施工环境中,克服了高山反应、酷暑严寒、岩石坍塌、泥石流暴发,甚至断水断粮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两次援建,兵团有59人献出了生命,他们被安葬在吉尔吉特烈士陵园内,后来均被批准为革命烈士,还有70名战友致残。
亲爱的战友们,你们是中巴友好的使者,你们是中巴友谊的见证者,战友们时刻都在想念你们!祖国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