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抗美援朝加速了我军现代化进程(3图)

发布时间:2017-07-27 21:58 |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7-07-26 B05版 | 查看:2018次


《跨过鸭绿江》(油画邢俊勤)

《上甘岭》(油画王铁牛)

朝鲜空战的主角是美制F-86(前)和苏制米格-15(后),这幅油画描绘了两者空中搏斗的场面

  徐焰

  新中国刚刚建立,正准备重新收拾百废待兴的旧山河时,就被迫投入了一场世界级别的现代化战争。当美军以朝鲜内战爆发为借口出兵中国领土台湾后,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终于下决心出兵入朝参战。这场战争,中国付出了相当的牺牲和代价,也打出了一个世界强国地位。过去以“小米加步枪”为特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这一仗也走上了现代化之路。

  “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次,人民有了子弟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其意义就像这首歌中唱到的——这是一支史无前例的“人民子弟兵”的辉煌历史。

  90年,“人民子弟兵”一次次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浴血奋战;90年,“人民子弟兵”励精图治,自强不息,以令世人震惊的发展,扬我国威——从建军思想,到兵种建制;从武器装备,到科研技术……

  为迎接“八一”的到来,为纪念建军90周年,为弘扬我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本报自25日起至“八一”,以每天两个整版的规模推出“再造军魂”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新中国刚成立,装备混杂,子弹都不能通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取得全国胜利时,已经历了长达22年之久的武装斗争,获得了辉煌胜利并有了丰富经验。不过,受国家经济科技落后的制约,全军装备十分落后。

  1950年春,解放军总数达550万人,却基本上是陆军,而且又主要是步兵,装备的多是轻武器,重武器主要有2.4万门火炮和410辆坦克,却差不多都是战争中缴获的“万国牌”旧品,如那些坦克因无零配件补充大都难以使用。刚组建的空军只有60架缴获的破旧飞机,人民海军接收的4万吨舰艇也多属外国老旧产品,还有清朝遗物。

  那时国内缺少工业基础,接收的几个兵工厂连迫击炮都难以制造,一年的弹药生产能力只能达到1万吨。相比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苏、德等国的军火年产量都达数百万吨。当时世界发达国家的军队又已跨入了装备原子武器、喷气式飞机的时代。

  当新中国刚刚转入恢复经济时,1950年6月25日朝鲜北南双方的内战爆发,仅两天之后便发生了出乎预料的事件——美国不仅宣布出兵朝鲜,还以第七舰队进驻台湾。这一对中国领土的严重侵犯和来自东邻的威胁,使中央军委不得不调动战略预备队第38、第39、第40军到东北,会同当地的第42军合组东北边防军,准备同美国较量。这支可称全军装备最好的部队于7月间到达鸭绿江边后,首先采取紧急措施便是各单位“换枪”。

  “换枪”的原因,是发达国家的军人都难以想象的。近代中国是一个极其落后的农业国,枪支大都依靠进口。从洋务运动起,各派军阀便陆续从不同国家进口枪炮,国民党当政后,也分别从德国、捷克、英国、美国引进枪械。蒋介石因其手下部队大批缴械投降,成了共产党人戏称的“运输大队长”,不过解放军在国内战场上是“缴获什么用什么”,根本谈不上武器的标准化。当获得全国胜利时,全军装备极为杂乱,仅枪支就有十几种型号,出自许多国家,一个班内常常有好几种枪,子弹都不能通用,且多数口径的子弹在国内没有生产线。

  尽管人民解放军用简陋杂乱的武器也取得了全国胜利,但若是同美军这样的强敌进行多场大型战役的话,枪支杂乱对弹药供应将是一场灾难。全国解放时,中共中央便向苏联洽购武器,起初因经济困难只优先订购了战斗机,还未顾及陆军装备。东北边防军成立后,按枪炮的口径、型号作了调配。

  由于枪支杂乱,国内又缺乏上述弹药的生产线,中央军委便要求全国“打扫仓库”,把以往各地缴获的各种口径、不同型号的枪炮弹分类,统一送往朝鲜前线。志愿军入朝之初,世界上装备最精良的美军看到这支军服上没有军衔和徽章、扛着三八式、捷克式的军队,还以为是“朝鲜预备役部队”,随即却惊讶地感到其战斗力却是空前强劲,方知是“中共正规军”。

  志愿军出敌不意发起反击,入朝两个月便将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惊呼这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不过战争进行到1951年春天,出国部队原有武器损耗严重,打扫“仓库底子”搜集的弹药也用掉大半,下一步作战就只能全面改用苏联装备,国内部队因需要轮番入朝也要换装。为全军更换苏联装备,这不仅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急需,也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所需要走的第一步。

  “边打边建”,获得苏制武器并在实战中学会使用

  中共中央决定出兵朝鲜时,便要求苏联保障武器。斯大林对此满口答应,却表示中苏双方援朝应“共同负担”,提供的武器按“出厂价格五折支援”。考虑到中国经济困难,这笔钱算作对华贷款,年利为1%。

  此类条件若是和平时期的国家间贸易可算是优惠,不过中国对于朝鲜的全部援助都是无偿的,还要付出巨大的鲜血和生命牺牲。彭德怀当时审看称赞苏联援助的文稿时,凡看到“慷慨”、“无私”的字样便马上删掉,这恰恰是他自己的切身感受。

  中国对苏要求武器支援时虽产生过不愉快,不过这些武器毕竟使入朝作战有了保障。苏联的部分武器装备特别是战斗机也已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新中国军队通过在战争中学会掌握这些武器,对于迅速提高自己的战术技术水平还是起到了重要作用。1970年毛泽东会见金日成时也说过:“我看还是要感谢苏联,它总帮助了我们军火和弹药嘛,算半价,还有汽车队。”

  苏联提供武器也有一些无偿之举。起初中方得到的是苏军在二次大战时用过的旧武器,还要付半价,许多人不免抱怨。斯大林得知后,便试图做些弥补。1951年,中国从苏联订购了37个步兵师的装备后,斯大林见朝鲜人民军装备不足便无偿拨给3个师的装备,随后便决定再无偿地送给中国20个步兵师的装备。

  中国最早以“志愿军”名义入朝的第13兵团、第9兵团共45万人,所用的还是过去的杂式武器。1951年上半年入朝的第3、第19兵团以及炮兵、坦克兵便换装了苏联装备。中国突击建立的空军,则完全使用苏联装备,并由苏军进行培训并以“帮带”方式协助作战。

  此时苏联提供的武器,只有空军装备比较先进,陆军装备并未提供新产品。苏军1949年以后开始装备T-54坦克,将已逐步淘汰的T-34卖给中国(至1954年共售出2000余辆)。苏联这样提供陆军装备,起初也有应急抽调的因素。中国入朝参战非常仓促,苏联对提供武器也缺乏准备,便从远东部队现役装备中临时抽调。苏军把远东的10个坦克团和若干炮兵部队开到中国,采取“师傅带徒弟”式的一帮一的办法,教会中方新组建的相应编制部队使用后,便留下装备回国。

  炮兵是抗美援朝战争时陆军建设的重点。从1950年年底至1951年春,国内紧急建立了6个炮兵训练基地,组建了5个地面炮师和4个高射炮兵师,这些部队接收了苏联装备后,打破常规,只进行了一至三个月,由苏军坦克乘员以手把手教的方法,中国坦克驾驶员仅驾驶了4~5个小时,炮手也仅发射过20~30发炮弹,刚刚达到开得动、打得响便入朝,随后在作战中逐步摸索出成熟的战术并提升了技术水平。

  至1952年,志愿军火炮总数由运动战后期的6000余门增至1.5万门,并通过实战锻炼大大提高了技术水平,可以同敌人进行大规模的火炮对战。至1953年,解放军全军的地炮师发展到17个,多数还入朝参加了轮战锻炼。军委制定的陆军步兵军编制中,炮兵连数量超过了步兵连,至此炮兵火力已成为全军地面火力的骨干,这也是陆军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新中国空军几乎是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创造了世界空军建设史上的奇迹。从1950年秋至1953年秋,人民解放军空军由只有1个航空兵师、几十架作战飞机,发展到拥有23个航空兵师,近3000架飞机,而且经历了当时世界上技术水平最高的空战锻炼,从战机数量和空战水平看仅次于美苏而跃居世界空军第三位。

  苏联起初向中国提供的空军装备,大都是米格-9这种已经快淘汰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中国空军认为其无法同美军F-84战斗机交锋,为此同苏联顾问发生争吵。斯大林考虑到两国关系,于1951年5月两次致电毛泽东道歉,并无偿送给372架米格-15战斗机,中国空军便能在装备水平相等的情况下抗衡美军最先进的F-86战斗机。

  掌握了新装备后,新中国军队马上实行战场练兵。这种“边打边建”的方式,使部队迅速提升了战术技术水平。朝鲜停战时,“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发表的公开讲话中便叹息说:“我们的失败在于敌人仍然没有被击败,并且甚至比以前更为强大及更具有威胁性。我说更为强大的意思,是指共产主义的亚洲陆军已学会如何打近代的陆地战争。”

  全面建成各技术兵种,

  国内又有了配套的军工体系

  通过志愿军入朝后的作战实践,中央军委深切感到不仅要改善装备,还要克服国内各部队制度不统一、装备杂乱无标准和现代科技文化水平低的缺陷。

  1951年初中央军委成立军委的兵工委员会,组织全国的武器生产,随后按苏式装备标准建立了全军统一的武器序列。同年发布了全军的各项条令,并按统一编制整编了部队。尽管这时的武器生产和训练整编还带有一些战争应急性质,却也迈开正规化建设的重要一步。

  五次战役结束后,双方在战场上形成均势,美方也通过苏联提出和谈要求。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认为在国内可以缓解临战状态,于1951年11月重新开始精简整编工作,确定将全军部队压缩到350万人,在朝鲜的部队也由115万人减少至89万人。后来因战争情况变化,这一计划未完全落实,1953年初人民解放军总数还有460万人(其中有40万是待处理的伤残和编外人员),在朝部队因进行反登陆准备又增至130万人,不过在战争后期逐步裁减军队这一总的趋势却已经确定。

  由于大幅度减少军队及国家收入增多,1952年的国家财政支出内国防费已降至33%,经济建设的费用已占第一位。在同一年,毛泽东认定朝鲜战争将走向和谈解决的发展趋势,由此确定将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工作的重心,并断言:“说马上要打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吓唬人的。我们要争取十年工夫建设事业,打下强固的基础。”

  根据国家准备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通盘考虑,1952年5月中央军委在周恩来主持下制定了国防建设五年计划。这一计划的重点是减少步兵,增加特种兵,特别是增加空军、炮兵和装甲兵。

  从1950年至1954年,中国用购买和仿制的苏制武器装备了106个陆军师,质量虽属二次大战时的水平,却实现了全军武器标准化、系列化。战争结束时,看到中国军队的装备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此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副主席、身兼志愿军司令员的彭德怀感慨地说,军队几年的进步,超过旧中国几十年。

  建设现代化国防

  培养掌握现代科技的军事人才

  1953年7月朝鲜停战,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从此又进入一个新阶段。在为时二年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改变了过去长期带有游击性的不正规、不统一的状况,基本完成了编制的统一,并按照苏式标准实现了全军大部分部队的装备制式化(所余部队也在1955年以前完成换装)。与革命战争时期各战略区的部队自行编组、使用“万国牌”杂式武器的情况相比,全军在正规化、现代化的道路上大步前进,由建军的低级阶段迈入了高级阶段。

  新中国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是补救了斯大林等人错误决策造成的严重局面。按毛泽东的说法,斯大林从此真正相信中共是共产主义者,苏联对华援助大大增加,后来赫鲁晓夫又在此基础上大幅提升了援华质量,除了新式武器外,还获得了以“156项”重点工程为代表的工业化建设的基础。

  抗美援朝期间斯大林对华的最大援助,是同意帮助建设141项重点工程。1954年,赫鲁晓夫又提出追加15项工程,同时全面提升工程的技术水平。这著名的“156项”后来落实的工程共150项,其中44项是军工企业,包括陆海空三军各种主战装备的制造厂。苏援的工厂设备虽然并非无偿,中国却只付成本费,中苏科技协定还规定提供技术都属无偿,苏联传授技术后完全由中国自主生产。

  在不到十年时间内,中国只花费百亿人民币,就以堪称世界上最低的成本建立起配套的国防工业基础。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并主管经济工作的陈云在80年代回顾此事时还感慨说:“比方说,苏联造两台机器,他们一台,我们一台。那真是援助,体现了苏联人民对我们的情谊。”

  抗美援朝战争对新中国国防建设的促进,又体现为党政军领导人加深了对现代军事科学的认识,使全军掀起了现代化、正规化和系统学文化的高潮。1953年8月26日,毛泽东在给军事工程学院的训词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防的问题,这一年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也把实现国防现代化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

  朝鲜战争在世界军事舞台上开启了现代局部战争的新样式,表明了现代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是军队的质量而不是人员、装备的数量。中国军队的政治素质虽优于敌人,军事科技水平却是弱项,因而中央军委领导迫切地感到培养掌握现代科技的军事人才的极端重要性。1952年毛泽东在给军事学院等四所军事院校的训词中特别指出,我军现在已经进到了建军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进到掌握现代技术的阶段。

  建设现代化的军队,需要现代化的武器,更需要有科技知识的指挥和操作人员。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和停战后,全军掀起大学文化的热潮,开办了200多所院校(半数以上为文化学校),其中最著名的是1952年开办的培养高级军事科技人才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通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实践,全军深刻认识到掌握现代化技术同改善武器装备同样重要,解放军由过去的“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变为主要通过学校和训练学习打仗,使上世纪50年代成为新中国国防建设的黄金时代。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新中国打出了国威军威,使任何国家再不敢大举入侵中国,后来国人几十年的和平生活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在享受这场血战的战略红利。新中国第一代在战争中边打边建、边打边学,努力掌握现代化军事科技的奋斗精神,也为后来的国防建设开辟了最初的道路。

  (本文作者徐焰,系国防大学专业技术二级教授,少将)

  供图/徐焰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