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 抗击日寇的“地下长城”(3图)

发布时间:2017-07-15 23:40 |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7-07-08 A09版 | 查看:2121次

今天的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内仍保留着当年地道的原貌 供图/东方IC

游客带地道战明信片盖纪念邮戳

  “山口来到太后陵,奸淫烧杀又抢掠,贼山口好事他不为, 清乡先把庄包围,不管男女老少灌凉水,你说伤悲不伤悲?”伴随着轻声哼唱的歌谣,焦庄户老民兵的记忆仿佛凝固了,时光回到70多年前的战争年代。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中华大地,硝烟四起,焦庄户以及华北平原的人民群众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开展地道战,在地道中防御和打击敌人,创造了游击战争的新形式。

  长达23华里,纵横交错的“地下长城”,是焦庄户人民在严峻环境中坚持抗战的智慧创造。70多年过去,一批又一批参观者进入地道,抚今追昔。

  老民兵哼唱战争年代歌谣

  “山口来到太后陵,奸淫烧杀又抢掠;贼山口好事他不为, 清乡先把庄包围,不管男女老少灌凉水,你说伤悲不伤悲?”

  坐在村委会门口、已经87岁高龄的焦自福老人有些害羞,先是推诿说时间过去太久,早就忘了。在众人的劝说下,他回忆了一会儿,几乎完整地哼唱了当时在焦庄户地道战中家喻户晓的歌谣。

  “调子蛮好听吧?”焦老带着试探的语气笑着说,如今很多年轻人都只记得《地道战》电影中传唱的歌曲“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其实,焦庄户这边哼的更多的是他唱的这首歌谣。

  焦老如今依旧耳聪目明,身体硬朗,天气热的时候,他习惯光着膀子,将衬衫搭在肩头。每天傍晚,他都会来村委会领一份报纸,他指着报纸有些自豪地说,“这些小字我都能看得清”。

  作为焦庄户村的老民兵,修地道的时候他只有十多岁。7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民兵大多已经去世。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挂着一张摄于2005年的照片,上面的17位老民兵,如今健在只剩下焦老等3位。

  “基本差不离。”对于那场战争焦老仍旧记忆深刻,说到激动处不自觉用手比划着。

  在抗日战争期间,焦庄户面临的战争形势十分严峻,距离焦庄户1公里外龙湾屯镇以及山口,就分别有敌人的炮楼,而在方圆10公里以内的区域,共计有12个日军和日伪军的炮楼。

  焦老回忆说,当时日本军队的据点距离焦庄户村大约只有两三里地,经常来村里清乡,“都是百八十人走着过来”。然后,把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到一起哈着腰接受“训话”,折磨老百姓,谁被看不顺眼就会挨打。

  留守家中的父亲惨遭杀害

  日本侵略者带给焦老的伤痛是无法愈合的,他的父亲就是死在日寇的枪下。

  焦老记得,1942年的一天,日本军队又来清乡,12岁的他跟着家人跑到邻村的亲戚家躲难,只有父亲负责留守看家。等回到家中,看到父亲盖着白布被停放在大厅,“胸口上三个血窟窿,是日本人用枪打的。”焦老指着自己的胸口说,那一天,他哭了很久。

  “几乎所有人都挨过日本鬼子打骂,年轻力壮的还被抓去当壮丁。”在《焦庄户地道战史话》一书作者、北京顺义区焦庄户村第一任民兵中队长马文藻儿子马成看来,日本侵略者血淋淋的罪行无法抹去。

  马成记得,村里的一位本家老人,在日本人来村搜查的时候,只是因为舍不得藏到玉米秸里面的几件城里人家送的旧衣服,抱着不撒手,被日本人用刺刀扎死了。

  1940年正月,11岁的村民马文祥回村途中与日本兵相遇,当行至相距200米时,潜伏的日本兵突然架起机枪朝他开枪。他拔腿就跑,但没跑几步臀部就挨了一颗子弹。他忍痛用手将子弹抠了出来,仍继续逃命才侥幸活了下来。

  马成的父母也都曾遇险。有一次,马成父亲马文藻从村外回家路上,被日本兵拦住盘查,机警的马文藻装成“哑巴”才未被抓去当壮丁,但被打得满头是血。马成的母亲,在日本鬼子进村“清剿”逃命时被石缝卡住小脚,造成脚踝骨折,走不了路,幸好被村民及时相救才捡回性命。

  包括焦老的父亲和被刺刀扎死的马姓老人,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焦庄户村至少有数十位村民不幸遇害。

  日寇向地道投放毒气弹

  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抗击日军侵略,焦庄户人民创造性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开展了地道战斗争。

  从1943年春开始,焦庄户村民在第一任村长马福的带领下开始修筑地道。修建地道的想法是源于一次鬼子清乡,老百姓将一个干部藏在白薯窖,把敌人糊弄走了。此后,马福开始带领村民在家里不显眼的位置挖掘。

  1944年,三通顺联合县政府教育科长徐进根据河北冉庄地区的经验,具体指导村民对地道进行“升级改造”。在地道内设计和安装了单人掩体、陷阱、翻板、射击孔等生活设施和战斗设施。

  “所有这个村子的人,就没有没挖过地道的。”经过长时间的动员,村民见识了地道的作用,从内心认可这件事情。焦庄户地道从最初只能藏人的“白薯窖”,演变为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全长23华里的地道网,南通唐洞、龙湾屯,北接大北坞。

  “我岁数小没直接去干活,我俩哥哥都去了。”焦老回忆说,当时修建地道是按照地亩平摊粮食,有钱的多出粮,全村人一块儿挖地道。在村长马福的带领下,日夜赶工,具体的分工是青壮年在地道内挖土,妇女老人向地面运土,儿童团负责在村口放哨,不让陌生人进村。等到地道挖好了,全村人都能躲进去。

  在敌强我弱的战争形势下,地道在保护老百姓安全和抗击日本军队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焦庄户村,三五户就有一个进入地道的入口,利用锅台、炕洞、水井、驴槽等日常生活生产设施作为地道的入口,既出入方便又较为隐蔽。焦老家的草棚里就藏有地道的入口,在入口处盖了柴火遮挡。当时鬼子进村的时候,全家人从这里进入地道。

  错综复杂的地道网,被称作是“地下长城”,无论是日军还是伪军,更多的是无可奈何。“日本人知道我们躲在里面也不敢下去,下面都设了暗门和隔板,一露头脑袋就给削了”。

  焦老回忆说,日本兵曾向地道投放约有西瓜大小的毒气弹,不过由于地道设置了隔板,上面铺垫黄土和泼上清水,毒气渗透不进,“出来还能闻到那个味,苦着呢”。

  焦老记不清自己进过多少次地道了。但他记得,一般要在下面待四五个小时,等放风的村民确认日军走了,才会通知村民陆陆续续回到家中。

  在他的印象中,有一年正月十九,情况非常危急。那天,天还没亮就躲进去了,下午三四点才出来,差不多在地道里面待了10多个小时。这也是他在地道中待的最久的一次。

  “除了极个别没有下去,差不多全村老小几百口人都躲到地道里面。”他介绍说,当时天还没亮,从当时的密云县据点来的日本军队就把整个村子包围了。

  愤怒的日本兵在村子里面找不到人,又不敢下地道,怒气难消之下,就用火点燃了村民的房子,还杀害了村子三个没有进地道的老人。

  民兵瓜地锄奸

  除了能够及时转移群众,地道还可以帮助民兵机动灵活地消灭敌人。在地道的一些掩体位置,设置了射击孔,民兵不但能利用射击孔观察敌情,还能很好地狙击敌人的进攻。

  作为地方上主要的抗日力量,焦庄户民兵队伍最初约20人,一年以后,发展到三四十人。“焦庄户民兵的战斗力很强,承担地区的很多作战任务”。马成介绍说,1943年9月,他的父亲马文藻带领民兵成功伏击敌人军车,缴获了敌人的步枪、子弹和一部电台。

  除了打击日寇和日伪,焦庄户民兵还肩负起方圆几十里以内的锄奸任务。回忆那段历史,让村民自豪的是,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焦庄户村没有出现一个汉奸。

  许多观众对电影《小兵张嘎》中嘎子和队长以卖瓜的名义智擒为日本人服务的汉奸翻译官印象深刻。而在焦庄户地区,瓜地锄奸是抗日战争时期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

  1941年秋后,冀东地区的抗日战争有了新发展。为了巩固抗日游击根据地,保证抗日军民的安全,焦庄户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锄奸反特的斗争。

  在焦庄户附近的唐洞村,有个名叫张士祥的恶棍,小名五衣子,依仗他姐夫冯德臣在龙湾屯据点当小队长,他也给日本人当了情报员,经常来村刺探情报,给日本人通风报信,还趁机欺压百姓,耀武扬威,对根据地的抗日活动造成威胁。

  1942年8月,张士祥正在唐洞村西瓜地吃西瓜。因不满瓜农挑选的瓜,便走进瓜地,开始糟蹋,一地西瓜惨遭毒手。此时,早已埋伏在瓜地的焦庄户民兵马福和张敬贤出现了。两人将作恶多端的张士祥押到山里,除掉了奸恶之人。

  民兵老战友回忆艰苦岁月

  “现在也高,站着走也没事,并排两人也行,那时地道只有一米多深,最矮的地方也就一米,弯腰走还碰着头。”回忆当年的地道以及在地道中躲避的情景,焦老感慨说:“你们体会不到,那时真的艰苦。”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地道战遗址纪念馆了解到,目前用于参观的地道在1987年都进行了加高、加宽、加固的处理,全长约830米。其中,30米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更好地展示当年的战争历史场景,基于原始地道的恢复。这段地道最低处仅60厘米,游客必须弯腰才能前行。

  顺着台阶进入地道,首先感觉到一股阴凉,地道的平均深度是6米,最深的地方约8米。地道内每隔几米就有一盏电灯,70多年前,这些都是酥油灯。

  在地道的墙壁,挖出了一些方形的格子,是物品存放处,战争年代用于存放枪支弹药和粮食。墙壁上有一些一人高的凹槽,便于躲藏在里面攻击敌人。

  地道的一些支线通往水井,在底下躲避时可以打水喝。地道内有很多分叉口,标注着通往猪圈、灶台出入口。为了解决地道内呼吸困难的问题,在地面隐蔽的地方设置了通气孔。

  地道里还设有会议室,这是用于开会、学习、指挥战斗、救护伤员以及老人和孩子休息的地方。

  人民群众在战争岁月抵抗侵略者的伟大创造力,在地道中一点点呈现出来。一对年轻的参观者,边走边触摸墙壁,对先辈的创造表示赞叹,“和电影上真的差不多”。

  硝烟散去,那些战争年代的歌谣,焦老如今轻易不再哼唱,当年用于保命的地道,焦老如今也很少再进去,“最近一次下去差不多五六年前,没事儿谁下那里面做啥呀。”不过,焦老还会经常和村子里面健在的老民兵战友聚在一起,给孩子们说说当年地道战的故事。

  本版文并图/本报记者  郑琳

  内存

  “人民第一堡垒”

  在平原地区开展的地道战,被视作是人民战争的伟大创举之一。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在与日军的战斗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大力发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开展多种形式的武装斗争,焦庄户等地开展的地道战,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焦庄户村位于北京市区东北燕山余脉歪坨山下,距北京城区约60公里,现属龙湾屯镇。焦庄户地道战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说,焦庄户村地处半山区,平原地带没有高山密林作为掩护,但具备水井深,红胶土质,与邻村距离很近等优势条件。

  根据资料,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焦庄户人民利用地道、地雷同敌人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从1943年至1948年共战斗150余次,击毙击伤敌人130多人,俘虏敌人100多人。

  1947年,顺义县人民政府授予焦庄户“人民第一堡垒”称号。开国上将吕正操曾题词:“地道战是人民的智慧,人民的创造,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坚强堡垒。”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