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7-01 18:29 | 来源:江西文明网 2016-03-23 15:37 | 查看:1072次
一个千万富翁的女儿,抛开父辈赚钱的生意不做,反而卖掉机器,腾出厂房在浙江义乌创办了脑瘫康复部和育智学校。整整14年,她把最美的青春、特殊的爱献给了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通过她和团队的努力下,600多名患儿得到了较好的康复,其中420余名患儿能够独立行走和语言沟通。为了让孩子们掌握劳动技能,长大以后能够自立,她还在积极筹建工疗站。她叫周晓丽,被誉为义乌市“爱心妈妈”。2015年10月,她荣登“中国好人榜”。
周晓丽
原本,她可以继承万贯家财,驰骋商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她偏偏选择了另一条人生道路。2002年,她与丈夫办起了“不挣钱”的浙江义乌市脑瘫康复中心和育智教育中心,已收治1300多个脑瘫、智力残疾的孩子,600多名得到了较好的康复,其中420余名患儿已经站起来、走起来了。她叫周晓丽,今年37岁。她说自己只有一个愿望:让这些残疾儿童能和普通孩子一样快乐成长……
1.善良姑娘陪脑瘫弟弟治病 收获爱情萌生大志
周晓丽出生在义乌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周华龙是首批富起来的能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靠经营彩印厂积累了数百万家产。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是她父亲起家的地方,也是他们一家人居住的地方。
1996年,周晓丽的弟弟降生了。不久后,这个男孩被确诊是个脑瘫儿,全家顿时阴云笼罩。
弟弟是个脑瘫儿,又有智力障碍,连最基本的站立、走路都无法做到。为了医治这个脑瘫儿,父母走遍大江南北,花去了巨额的医疗费,但效果并不理想。
1997年7月,19岁的周晓丽高中毕业。懂事的她毅然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陪妈妈带着弟弟到全国各地求医问诊。哪里有能让弟弟站起来的“神医”,他们就不惜一切代价赶到哪里。1999年,经多方打听,他们终于在河北石家庄找到了脑瘫儿康复专家马飞。经过马飞三个月的治疗,从前跌倒了只能躺在地上的弟弟,自己能从地上爬起来,并且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更让周晓丽激动地是,在马飞的耐心教导下,弟弟学会了拿勺子吃饭,还学会了自己大小便。
从这以后,周晓丽对马飞有了别样的感觉。她不但把马飞视作恩人,马飞对患者的耐心和细致更让她心动。而马飞也对这位全力帮助弟弟的善良女孩心存好感。
2002年6月,周晓丽与马飞喜结连理,并一同回到了义乌。
善良的姑娘收获了爱情。悲剧的开始却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2000年底,周晓丽和马飞带着弟弟回到了义乌,她用“千万遍教学法”教弟弟生活技能、学文化。慢慢地,弟弟不仅生活能够自理,还学会了1000多个汉字,甚至还能够上网听歌、浏览等。弟弟的变化让其他脑瘫儿家长看到了希望,纷纷要求周晓丽担任自己孩子的老师。从那时起,这个富家女决定,和丈夫办一个脑瘫儿童康复中心,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和他们的亲人减少痛苦。
2.放弃从商路创办脑瘫康复部 富而好仁全家支持
当时,全国各地的一些脑瘫患儿,又纷纷慕名来到义乌,找到马飞请他医治。周晓丽的父亲周华龙给他们腾出的几间厂房很快就不够用了。
见女儿和女婿有心创办脑瘫儿康复中心,也因为自己深切体会过脑瘫儿家庭的痛苦,周晓丽的父亲为了支持女儿,结束了工厂生意,变卖机器,将厂房腾空,重新装修后投资为女儿开办了康复部教室。而周晓丽也放弃了从商的道路,当起了一名没有工资的特殊教师。
2004年5月,在义乌市残联和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义乌市残联脑瘫儿童康复中心”成立,这是义乌市首家民办康复机构。在夫妻俩的悉心打理下,脑瘫康复中心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家长把患儿送到这里。
如果周晓丽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也许主人公的心里会少一些煎熬,可它偏偏发生在“小商品王国”义乌。
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将脑瘫康复中心和育智教育中心所在的厂房出租,周晓丽一年不用工作,可以净收40万元的房租,可她偏偏干着这个无钱可赚的“买卖”。
就像当年父亲关掉工厂损失了几百万元订单,许多生意上的朋友都不理解一样,每次朋友聚会,周晓丽也总是被不理解的那一个。在义乌这个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她身边的朋友、同学几乎个个都是做生意的千万富翁,总有人好心相劝让她下海。当听到别人在谈论房子、车子、票子的时候,周晓丽有时候也感觉自己很“孤立”。但是回到学校,回到孩子们身边,她觉得这些孩子是如此需要她,她重新又感到自己的价值。
3.成数百名脑瘫患儿的妈妈 与众不同坚持无悔
“当时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虽然都是脑瘫儿,但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他们的康复方法也不同。”脑瘫康复部成立的时候,周晓丽刚好怀孕2个月。当时,康复部只有6个孩子,周晓丽和丈夫就担起了照顾孩子的责任。“一些孩子生活根本无法自理,大小便经常会拉在裤子上。”大小便的异味加上妊娠期反应,周晓丽总是强忍着呕吐给孩子们换洗衣裤。有一次,这个孩子还没收拾完,另外一个孩子又拉了,筋疲力尽的周晓丽忍不住泪流满面:“孩子们等不得,我一边哭一边吐一边给他们收拾。那一刻,真想放弃……”但是,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还是让周晓丽坚持了下来。“孩子开口说第一句话,站起来走第一步,那种喜悦和成就感,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周晓丽的眼里闪出了泪光。
为了照顾脑瘫儿童,周晓丽在自己的女儿16个月大时,就把她送进了附近的幼儿园。有一次,她抽空去幼儿园看女儿,刚抱起女儿,工作人员就打来电话:“孩子们要下楼去找你,闹翻天了!”那一刻,她无奈地放下女儿,望着女儿天真的眼神,她真地很想放弃,好好做个母亲。但不久后,她狠心把女儿送到了城里更远的一家幼儿园。
和周晓丽在一起是孩子们最大的快乐,每次一见到周晓丽,孩子们第一反应总是欢叫着扑上来,亲昵地围着她。这些“孩子”中,最小的6岁,最大的已经24岁。“小翔就是最大的一个,她来育智班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治疗,父母因为工作忙,只能将她锁在家里,她的智力年龄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爱伸出舌头绕圈,喜欢咬手指。她虽然24岁了,但在我眼里,她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周晓丽疼爱地拍拍小翔的头,小翔咬着手指撒娇地笑了。“如果这些孩子能从小就接受治疗的话,康复的几率就会大很多。”在一年级教室门口的墙壁上,有一张特殊的功课表,“洗手帕”、“穿鞋带”、“辨别男女厕所”都是课程。周晓丽说,在这里,教孩子就是从上厕所、穿脱衣服开始,而且得一次又一次不断重复地教。多年来,周晓丽投资的康复部只有付出,很少有物质回报。但是,孩子的康复和进步支持着周晓丽和所有老师们的努力。
脑瘫康复部成立以来,全国各地数百名脑瘫儿曾慕名前来治疗过,许多患儿经过康复部的治疗后,从瘫软在地到慢慢站立,从脚后跟不着地到放平走路,从闭口不言到会叫“爸爸妈妈”。
孩子们进步了,可是他们的将来呢?他们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自食其力呢?义乌市有近千名精神和智力残疾人,他们即使病情有了好转,但由于缺乏劳动技能,很难融入社会,在家庭中也受到冷落。于是,创办残疾人工疗站的念头在她脑海中萌发。目前工疗站的筹备工作已经展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群特殊的孩子会在周晓丽的努力下,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未来的生活。
从善念出发,她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轨迹。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