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6-15 20:42 | 来源:客家新闻网 2017-03-02 17:06 | 查看:1332次
客家新闻网 邹隆禄 赖莉 记者梁晟
今年66岁的罗开福是大余县吉村镇沙村村的党支部书记。从1979年在村里任职到年过花甲,38年来,罗开福扎根在农村,在平凡的基层工作中奉献了大半辈子。他就像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扎在哪,不辞辛劳,埋头苦干,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操守和品行。
数十年来,他的勤恳和无私风险得到了村民的信任,也获得上级表彰70余次。今年1月,罗开福入选 “中国好人榜”。
在村子里,罗开福(中)经常上户了解村民的生活情况。
库区建设 为移民工作瘦了15斤
3月初,在大余县沙村长岭下、禾场里、高车坝等地,随处可见一幢幢结实牢固的砖混房,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家门前聊天、晒太阳、拉家常。
“住在这里,环境好,人心也踏实,这一切都亏了罗书记。”老人口中的罗书记就是沙村村支书罗开福。
2005年,由于新建添锦潭水电站,沙村村库区开始移民工作。“移民能否住得安稳,当地人文环境是关键。”对于移民安置点的选址,罗开福有着自己的标准。在他的建议下,长岭下、禾场里、高车坝是沙村村的移民安置点所在。
选好安置点,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罗开福带头搬迁,奔走于各家各户,解说各项移民政策,帮助解决搬迁过程中的具体困难。那段日子,罗开福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因为工作强度大,他一下子瘦了15斤。
之后的一年多的时间,罗开福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为群众排忧解难,一改移民安置点一盘散沙的局面,将村子的发展带上了正轨。
“这是我当村支书以来,压力最大、困难最多、任务最重的一段时光。”回忆当时的移民工作,看到村民安居乐业,罗开福觉得很值得:“我个人这点付出,根本不算什么。”
今年春节,罗开福来到昔日在洪灾中受损的群众家中“走亲戚”。
心系百姓 村民信服的好书记
2009年,发生在当地的“7.3”洪灾,让许多村民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不过,罗开福的行动,也让村民认识到党的好干部就身边。
83岁的廖桂英是当年在洪灾中被罗开福救起的村民之一。
“他是我们一家的救命恩人。”提及罗开福,廖桂英连连称赞,“那天,我和孙子被洪水困住,房子摇摇欲坠。是罗书记带着村干部,冒险把我们祖孙俩救了出来。”
把廖桂英一家安置好后,罗开福又加入到抗洪抢险一线。“之后,罗书记又来到安置点,查看群众情况,对村民进行安抚,一直忙到凌晨才休息。”村干部邹书彪回忆。
“在大灾大难面前,保障好群众生命安全是第一要务,既然当了干部,就要竭尽全力保护村民。”三十多年来,罗开福时刻提醒自己。
作为村支书,罗开福在工作中敢于挑大梁,办事公道、公正,是百姓心中的“铁面和事佬”。村民有纠纷,都爱找罗书记调解。“有困难,找警察;有麻烦,找书记。”成了当地村民的一句顺口溜。1980年,罗开福的儿子与人发生山场纠纷。他不偏不倚、不徇私,毅然站在有理的一方,让群众发自内心地信服。
罗开福仔细地整理村里的账单。
清廉朴素 村民希望他一直干下去
任村支书以来,罗开福给自己定了一条“铁律”:不收一分礼,不乱花一分钱。
如今,在他的带领下,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但他还是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
一身朴素的衣裳打着补丁,一个黑色的老旧公文包……说起罗开福,村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俭朴形象。
罗开福的妻子告诉记者,这个老旧公文包已陪伴他多年。那是2008年农业普查时发的工作包,上面还印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纪念”,里面放着笔记本、笔、印章等工作用品。“他天天背着,出门办事或上户,从不离身,就是为了随时可以为村民办事。”
这个老旧的公文包,陪伴罗开福走家穿巷、上组入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沙村村近七百户人家,每一户的情况,罗开福都了如指掌。
2011年,罗开福年逾花甲,本欲退下来让年轻干部挑起大梁。但在换届选举中,群众要求他任村支书的呼声很高,他最终再次当选为沙村村党支部书记,并一直工作至今。
“罗书记是我们老百姓心中的好书记,有他在,我们就放心。真希望罗书记能一直干下去!”村民廖学辉的话,得到在场村民的一致认同。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