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赵世斌:“久病床前有孝子”

发布时间:2008-10-21 08:0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09-02 | 查看:2327次

  赵世斌同志,出生于陕西省乾县杨汉乡杜村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一家人完全靠父母勤劳的双手,过着和千千万万农村老百姓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该同志从小特别懂事,心地善良,善解人意,特别能吃苦,在家是父母的一块好帮手,在校是名好学生。1991年12月,赵世斌同志怀着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一颗红心,在陕西省乾县人民武装部应征入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踏上了从军革命之路。入伍后,该同志政治思想坚定,为人谦虚诚实,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凭着在农村磨练出来的那股干劲,不怕苦,不怕累,勤学苦练,勇钻军事技术,出色完成了部队赋予的各项任务,也为自己争得了荣誉,立了功,提了干。

  常言道: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正当准备一心一意干工作时,赵世斌同志得知远在家乡的母亲患上严重的心脏病。虽然家有兄妹3人,但都在农村,仅靠庄稼勉强为生,家庭经济都相当困难,一年的收入只有维持正常生活。因此,照顾母亲的生活,承担高额的医药费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的身上。“责任和义务是每个人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母亲给予了我成长的乳汁,我就有责任和义务来回报母亲,就必须无条件对母亲献出关爱之情,尽自己所能为母亲作更好的事情”。这样的意识贯穿于赵世斌同志脑海的全部,时时警醒和鞭策着自己。他视母亲的生命为自己的全部。2004年9月,正当他在西昌学院进行学生军训时,家中来电,说母亲生病正在老家医院住院,经检查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心跳只有37次,生命垂危,必须安置起搏器,否则性命难保。可安装费用需要3万多元。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在家属的安慰支持下,不怕困难,沉着应对,动奔西跑,找亲属、朋友、战友凑母亲的手术费,直到手术前一天才将3万元汇至老家医院,第2天手术便顺利进行,当天他和家属听到手术成功的消息后,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他坚持公道,正确处理家庭关系。母亲出院后,照顾她的衣食寝居是个难题,于是他决定接母亲到西昌疗养。不久,父母便来到了西昌和他全家一起生活,由于当时他本人在县上工作,最多1月回去一趟,家中只有父母、家属、小孩在一起生活。人们都说婆媳关系难处,并且妻子是个回族,摆在面前的许多家庭工作需要他去作。于是他经常给妻子讲一些为人的道理,讲述父母的经历和困难,希望得到妻子的善解和关心。同时要求父母要处理好婆媳关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几年来,父母和家属在一起生活得很愉快,双方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父母总是在别人面前夸奖家属这样也好,那样也好,把家属当自己的闺女一样看待,经常一起散步、逛街;家属对父母也是照顾地很细心,经常带母亲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把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

  他有一位善解人意的好妻子。2007年8月31日凌晨,母亲突发脑梗塞,家属立即拨打120将母亲送往西昌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当时赵世斌在单位上班,妻子怕影响丈夫的工作,没有提前给他打过一个电话,直到第二天下午6点钟,由于母亲病情十分严重,家属才电话通知了他。当晚11点钟他赶到医院时,母亲不能说话,眼睛也睁不开,只能听声音,病情十分严重。由于姐姐远在老家,哥哥在北京打工,赵世斌准备通知他们时,家属主动上前劝说不要告诉老家的人,免得他们担心。在医院一周后,单位有事通知他归队,当时他很犹豫,妻子又主动劝说道:还是以单位的事为重,家中有她在,让他放心走吧。于是第二天他就回到了单位,母亲只有老父亲和家属来照料,并且还照顾刚满2周岁的小孩。他一直到母亲出院3天后才回到家中,家属从来没有任何怨言,有些事情能不给丈夫说就坚持不说,因为她理解丈夫的工作职责和困难。这几年,家中经济虽然困难,但她和丈夫全部负担起父母的生活费,并随时给父母准备近万元作为备用,再紧张他们也不动这笔钱,保证有急事时用。

(责任编辑:祁建梅)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