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秀敏:闪亮母爱点亮13个“大孩子”的未来

发布时间:2009-04-22 10:59 | 来源:中国大学生在线 | 查看:749次

  为了帮助精神、智力残疾人进行康复治疗,天津市河东区残联于2006年3月在向阳楼街道设立了第一个工疗站,采取边工作、边康复、边训练的集中辅导模式帮这些残疾人进行治疗。至今,该区已建成4个工疗站,有工疗学员53名。近日记者实地采访,被一件件感人事迹打动,中心工疗站海秀敏大姐和她的13个残疾孩子的故事便是其中一个典型。

  一年半前,海秀敏从大王庄街道办事处退休,看到中心工疗站缺人,毅然来到了这里。她的13个残疾孩子,实际最大的已经37岁了,最小的也20岁了,但他们的智力只相当于几岁的孩子。对待他们不但要有耐心,还要能理解。

  这些智残人刚来到工疗站时,很少听从老师的指挥。怎样才能把他们凝聚在一起?海大姐想了许多办法。后来她看到电视里残疾人表演手语的节目,茅塞顿开,立即边学边教他们。但往往一个动作要学好几天,几个星期才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下来,他们逐渐掌握了一套完整的“北京欢迎你”手语舞蹈,学得快的还教学得慢的,渐渐大家都喜欢上了这个大家庭。性格孤僻、内向的孩子开朗了,刚来时紧绷着的脸都有了笑容。海大姐还带着他们到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表演。好好的爸爸说:“好好能在大众面前表演节目,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是海老师滋润了残疾孩子的心田,也卸下了我们家长的思想包袱。” 在工疗站里,残疾人可以一边康复,一边工作。所谓工作,就是联系一些残疾人力所能及的手工活儿,比如编织、刺绣、折纸、剪纸等。前一段时间,中心工疗站承揽了给邮局糊邮件袋的活儿,干这些活儿他们会得到相应报酬,加上残联每月补助每人二百元,他们每人每月能得到三、四百元的生活费。感觉到自己有工作,能上班了,这些孩子的积极性都很高,现在不管刮风下雨,他们都要来工疗站“上班”。

  海宽和海雁是兄妹俩,都是脑瘫患者。自从来到工疗站后,海雁的折纸手工和编织手工都在市里举办的手工艺品比赛中获过奖。而哥哥海宽的电器维修手艺也挺棒。谈到将来的打算,海雁对记者说:“我将来要在网上开个店,还要组建个手工艺厂,就卖我们大家做的手工艺品。我们做的绝对是一流的。”海大姐高兴地说:“前不久,我们这有个叫婷婷的女孩,在一次招聘会上被开发区的一家日资企业录用了。”

  每天跟这些残疾人在一起,要当他们的家长苦不苦、累不累?对此海大姐质朴地说:“其实,他们的心灵就像孩子般纯净,跟他们在一起,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我喜欢这份工作,与他们有了深厚的感情,只要你对他们好,他们就会把心掏出来,一样喜欢你,我也已经离不开他们了。” (记者 梁素梅 实习生 崔东敬)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