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南海气象 魏启强扎根西沙群岛34年

发布时间:2017-05-31 20:1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11-02 15:52:07 | 查看:5131次

    永兴岛上的防风桐,在没有水分的珊瑚碎中生长,根深叶厚。

  摇晃了14个小时的补给船终于向西渔码头靠岸时,我的采访对象却“逃跑”了。他不愿意对任何人说他的事,不管你是谁。从27岁的健壮小伙,到61岁花甲之年,三沙的老气象员魏启强把一生献给了这里,他已成了三沙的一分子,一种东西正流淌在他的血液里,叫人读不出来。

  申请留岛继续工作,喂鸡喂鸭也成

  他骨子里有一种坚守

  新中国开展南海气象观测56年来,守岛最久的一名气象员就是他,守了34年。

  61岁,这已是多数人不再工作的年龄,2012年,魏启强光荣退休了,可回家一趟没多久又折了回来,他说人在哪里都不如在这儿“心里舒坦”,申请留岛继续工作,喂鸡喂鸭也成。比起家乡琼海,这里真不算颐养天年的好地方,穷尽青春,退休了还回来,带着他的一对儿女,图什么?

  到三沙的这天,从清晨到中午老魏都不见人影,下午1时,他悄悄回来了,见到我们“蹲守”,愣了片刻,随后才请我们进了门。

  刻着鱼尾纹的圆眼睛,被经年海风吹得稀疏的头发,浑身胖乎乎。握老魏手的那一瞬发现了不对,他的手不是胖,是肿,感觉不一样,再细看,腿也是肿的。

  风湿骨病引起的肿,那疼法只老魏自己知道,特适纳是他抽屉里总要有的一盒药。

  1970年代西沙海战收复珊瑚岛后,我国在西沙永兴、珊瑚两岛建立了新中国南海仅有的两个国家气象基准站。1979年,27岁的小伙子魏启强从湖南转业回来,在家务农1年,才找到了这份气象站的工作。能知风懂雨,在那个年代的西沙,渔民需要得很,他觉得这个饭碗太宝贵了。

  老魏被分配到了西沙珊瑚岛。7年的时间,老魏学了不少气象知识,每天清晨5时、上午9时、11时、下午3时,用专线电话报观测数据回永兴岛,雷打不动。他还学会了看云,“天上有浪花般卷卷的钩云,3天内要下雨;绒绒一团的云彩悬在天空,那今天可能就要下雨;如果遭遇台风,大团的卷云会往不同方向移动又会转回头。”

  今天,珊瑚岛仍没有固定的船期,30多年前更鲜有定时物资补给。风浪稍大,船便过不来,在珊瑚岛上最重要的,是设法向大自然要生存。

  包括老魏在内的珊瑚岛气象员有3名,一年里的大多数时间没有吃的,怎么才能吃饱?魏启强觉得自己肩上担子挺重。

  老魏从小种地,但不是渔民,虽对庄稼有悟性,对大海却没办法。为了大家不饿肚子,他只好用上了最土的方法,带着网趟下海,走到海水没过腰的位置,撒网等鱼。“有一年冬季寒潮,船快2个月没来了,他哆嗦着在海里泡了2个小时。捕鱼遭了不少罪,为的是大家都有得吃,他对同事真的好。”老气象员张法强回忆道。

  常年浸在海水里的腿和捕鱼的一双手,一点点肿了起来,一按一个深窝。  

    对自己心硬,对这些孩子,心却特别软

  他心里装着一种深情

  1986年,老魏调回了永兴岛。西南中沙群岛气象台坐落在这里,当时的住房没比珊瑚岛漏水的平板房好多少。海风侵蚀得厉害,两层的房子楼顶钢筋锈迹斑斑裸露着,房间里不时掉墙皮。老魏倒不嫌弃,在蚊帐上边钉块木板,用来接住夜里可能脱落的墙皮,蚊帐那时也有特别的“妙用”:不是防蚊子,是用来防被碎石子砸到。

  “老魏对狂风暴雨,免疫!”年轻气象员黄俊飞给老魏下了这样的定义。在老渔村,1980年代柴油机发电的老机房还保留在原地。在1987年雷达换型时,这台发电机供电保障的作用很大。魏启强是那时的油机员,唯一的柴油机,他像看个婴儿一样寸步不离地盯着,地面站气象员黄毅说,有一年大台风,夜里线缆被刮倒,气象台供电总闸跳闸,他摸着黑冲进大雨里,重新搭电缆,启动柴油机供电,然后就在轰隆作响的机房里睡下了。

  中南6省轮换支援三沙气象的时代在2002年结束了,一批一批人走了。又有一批批投身南海气象的年轻人来到了西沙群岛。老魏喜欢这些孩子,嘴上不说,但总惦记着,得改善营养。“不能让孩子吃我们过去的那种苦。”

  他在老气象办公楼东侧自己开垦了2亩地,种空心菜、豆角、黄瓜、西红柿,种庄稼无论如何都是拿手的,但老魏却时常自责。日照太强,岛上的空心菜长到十几厘米就开始变老,香菜还是小小的便开了花。老空心菜炒出来很硬,开了花的香菜也不怎么香,但年轻的气象员们抢着吃得津津有味。气象员邢俊说,“有老魏在,有青菜吃,其实真的已经很好了。”可老魏不觉得,为他们吃不上青嫩的菜偷偷抹过泪,对自己心硬,对这些孩子,心却特别软。

  他心里从没有自己,但装着其他气象员,装着老渔村的渔民。在永兴村,村委会主任符载畴听到记者提老魏的名字,便站住了。为这名字他也愿意聊上两句。认识老魏13年,符载畴说:“他跟我们家人一样,他就是我们的村民。”

  几十年来,南海气象信息对于西沙出海的渔民,如性命般重要。老魏跟村里人的感情就建立在这个牢固的基点上。

  为村里渔民递送着气象信息,更帮村民干活儿。渔民杨陈世说“这么多年,村里谁家电表箱、门窗、抽水泵出了问题,找老魏就行。帮村民扛东西卸货的活儿更不在话下。”多年艰苦的环境,老魏已锻炼成了一个全能选手。

  老魏跟每一个村民都这么热络,没一个人不认得他。村民说他时,仿佛就在说家里的人,如此熟悉。

    一对儿女就这样扎在岛上不走了

  他对三沙有一种眷恋

  对家人心粗的魏启强不知道,他的这股劲经年悄然地传递,传给了儿女。

  老伴蒙玉颜记得,“1985年孩子要出生了,身边没人照顾,望眼欲穿地盼着他回来。电报发过去了,可人呢?”老魏收到消息时,女儿出生5天了。

  他亏欠家里的事太多,于是这个女儿起名叫珊珊,一是为了纪念这珊瑚岛;二是因为老魏在孩子出生时的姗姗来迟。他和妻子约定,以后不会让孩子去西沙群岛。

  父亲当得失职,这次他又违背了跟老伴的约定。23年后,魏珊珊探空专业毕业,硬是踏着父亲的脚步,登上了永兴岛,成为了一名西沙气象员。她也将根扎在岛上,与同是气象员的年轻小伙子孔令杰成婚,有了可爱的小宝宝,一对儿女就这样扎在岛上不走了,跟倔脾气的老魏一样。

  是父亲的影响吗?珊珊说不出来,老魏错过了珊珊呱呱坠地的时刻,也没有亲眼见她呀呀学语的时光。珊珊对儿时父亲的照顾几无记忆。但在琼海珊珊的老家,一篇泛黄的作文本里,珊珊曾这样写:“我在他长大的地方长大,走过他走过的街道,如果能在他工作的地方与他一起护着那个小岛气象站,去感受他要做一个西沙人的梦,那多好!那里本就是他的家,去西沙,我也回家了……”

  在有爱的土地上,一切艰难本就微不足道;有爱的地方,便是值得静守和回归的家园。

  老魏就这样回到了永兴岛。

  在记者与珊珊两口子聊起看护小婴儿的话题时,老魏眼睛睁得溜圆地在听。忽然发现老魏是个温情的人,一位花甲老人会这样贯注全神,似乎有对自己未尽父职的弥补。

  这一刻,突然读懂了他为什么一辈子做了一个讷于言的人,他不想回答人人都探究他为何几十年坚守下来的原因,他心里早有答案,这里本就是他的家啊!

  四月的静海,岸上已有最美的花开。(来源:海南日报 记者杜颖 特约记者 熊瑛 通讯员 曹杰)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