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第一热血家庭”的献血故事(3图)

发布时间:2017-05-30 20:45 | 来源:新华网 2007-06-13 17:20:39 | 查看:1462次

  新华网武汉6月13日电  (记者唐卫彬、沈翀)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10年之内,无偿献血相当于8万多毫升,足以挽救数十、近百人的生命。这个家庭被武汉市民誉为江城“第一热血家庭”。

  6月14日是世界献血日,也是这个家庭的特殊日子,刘源与妻儿又一次约定:当天清晨,全家一起骑车去参加献血,延续爱心之旅……

郭珍玲在整理献血证书

  特殊的家庭“竞赛”

  今年51岁的刘源是一名公务员。1977年,刚刚入伍的他响应号召,参加了他人生的第一次献血。

  “那时年轻,纯粹是一腔热血。”刘源回忆说,当时抽了200毫升血,紧张得不得了,部队让躺在家里休息,首长带着鸡蛋、红糖来慰问。“那个年代缺乏科学常识,认为献血是很伤身体的事情,现在想想当时的情形,觉得很好笑。”

  后来,刘源转业到武汉。他是大家公认的“好人”,热情,善良,乐于助人。

  献血法通过,刘源觉得国家专门颁布法律,说明这项事业重要。一天,他偶然从《长江日报》上得知武汉推出了第一辆流动献血车,趁着中午休息时间,坐2路电车赶到解放公园门前,献了200毫升血。

  妻子郭珍玲在收拾房间时无意中发现了献血证,气得直掉眼泪,“吃多少鸡蛋、牛奶也不一定补得回来呀!”

  刘源耐心给妻子讲解献血知识,告诉她人体自身有造血功能,适量献血对身体无害,鼓励妻子去试试。将信将疑的郭珍玲暗自观察,发现丈夫身体真的无碍,后来,她常常陪着刘源去献血,受气氛感染,自己也想参加献血。

  1999年6月1日,喜爱孩子的郭珍玲特意选了儿童节那天走上了献血车。从此,夫妻俩每年坚持献血。

  父母的行动感染了当兵的儿子。1999年,新兵连号召献血,刘明明报了名。献血当天,他兴奋地给父母写信报告:“我要用实际行动向爸爸、妈妈学习!”至今,明明已献血1.22万亳升,但他说:“这与我父母相比还差得远呢。”

  翻开武汉市血液中心的登记册,近几年,刘源一家的献血量达6.66万毫升。献血招募科主任袁明超说:“这样的热血家庭,在武汉市是第一家。”

郭珍玲之子刘明明(左一)和她丈夫刘源(左二)在献血

  献血成就完美人生

  每次献血完毕,刘源夫妇总是对医护人员反复道谢。武汉市血液中心献血服务科主任陈涵薇说:“也许,刘老师和郭老师认为我们是在帮助他们实现一个人生目标吧。”

  在献血光荣榜上,刘源夫妇的献血感言分别写着:“我健康,我献血;我冬泳,我快乐”,“有健康,才快乐;有奉献,更快乐!”他们说:“参加无偿献血,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2000年,刘源在参加一次献血活动时得知,大出血的濒危病人唯一快速抢救的方法,就是利用机采的高浓度、高纯度的血小板等快速止血,挽救生命,目前世界和我国正在提倡献成分血,然而,招募捐献成分血的志愿者很困难。因为献成分血程序复杂,必须到血液中心,而且要将血抽出后提取血小板等成分,再回输给本人,许多人因此感到害怕。刘源当即表态说:“我们来带头吧。”

  进入抽血室,躺在病床上,左右臂分别扎上针头,连接全封闭的“多功能血细胞单采机”。殷红的鲜血带着体温缓缓流出,经过采集、分离、提纯、还输等多个步骤,将近两个小时,才能完成整个过程。“第一次献成分血真有点紧张”,郭珍玲说,但是当她第二次去时,医护人员说她上次献的血,救活了儿童医院一个濒危的8岁患儿,“那种幸福感,简直美妙极了。”

  目前,全家人献的成分血已有101人份。郭珍玲说,献成分血不仅用处大,而且身体2天就可以恢复,安全性可靠。每次事先要进行严格的身体检查,有资格献成分血实际上是身体健康的标志。

  血液是可以再生的,献血可以促进造血功能。她说,多年来的献血量早已是人体自身血量的数倍,相当于将全身的血更新了几遍,感觉浑身轻松。

  事实确实如此,刘源一家人身体十分健康,郭珍玲是武汉市冬泳队的队员,寒冬腊月,已是54岁的她依然坚持冬泳,至今,她仍能十分轻松地倒立、劈叉,动作轻盈。

  近年,他们风雨无阻,坚持每个月去献一次成分血。2005年和2006年,郭珍玲的妹妹和刘源的父亲相继病故,承受着巨大的悲痛,他们依然坚持按期献血,料理完丧事没几天,就出现在血液中心,在场的医护人员得知后,感动得流下眼泪。

  刘源夫妇说,在救治病人过程中,看着他们痛苦的眼神,感受着他们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病痛的无奈,更加坚定了奉献热血、拯救生命的信念。“鲜血是生命的礼物,我们愿意把这礼物赠送一些给他人。”

  献血已成为刘源一家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作息时间和生活节奏因此而改变。常常是在双休日或节假日,每次要提前一天开始准备,不吃荤腥,早睡早起,当天7点钟起床,骑自行车40分钟到血液中心,一呆大半天,而且献血后24小时内得小心针头不被浸湿。医护人员说:“不是极具爱心的人,不可能锲而不舍地坚持。”郭珍玲说:“虽然比较繁琐,但每次大家心情特别舒畅,因为可以证明自己是健康的,可以从救死扶伤中享受到快乐。”

 郭珍玲在整理献血证书

  爱心在传递

  武汉市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说:“几乎每次的献血号召,刘源一家都是积极响应”。1、2月和7、8月,由于大学生放假和天气原因,是采血淡季,他们经常选择这个时候主动献血。民间有“过年见血不吉利”之说,春节常遇血库紧张。2002年大年初一,刘源夫妇特意带着从部队回家探亲的儿子,到血液中心献血。

  刘源一家的自然之举,在外人看来钦佩中又觉得怪异。许多亲友劝阻:“你们再别献了,身体重要啊!”郭珍玲说:“每当这时,我们哭笑不得,就会反复强调献血没有损害身体。”

  几年来,刘源夫妇已成为义务宣传员,时常对身边的亲友、同事讲解关于献血的科学知识,并经常现身说法,向市民宣传。

  在他们的宣传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献血队伍。2004年11月8日,郭珍玲将自己的冬泳队友带到血液中心献血,许多人由此成为“资深献血者”。杭建权是一名年轻公务员,在工作中认识郭珍玲后,受她感染,开始每月献成分血,至今已有24次,他的献血感言是“献血没商量”。

  同样是奉献爱心,但与捐钱、捐物相比,献血更需要勇气和爱心。刘源一家在与其他献血者的交流中,分享着奉献的快乐,分享着真诚的感动。

  至今让刘源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的是两个特别的眼神:一次是在佳丽广场,一位30岁左右的年轻妈妈开始有些担心,后来看到刘源献了400毫升,本决定只献200毫升的她也献了400毫升;还有一次是在献血车上碰到一个年轻小伙子,第二天就要从军校毕业离校的他,用献血的方式,表达对江城人民的感谢。

  今年4月,当地电视台在节目中介绍了刘源一家的献血经历,他们的事迹才始为人知。20多岁的装修工人张鸿学说:“看了节目之后,我也热血沸腾了,祝好人一生平安”。郭珍玲所在的市大桥实业集团董事长王新华说:“我们要号召全公司的人向你学习。”

  爱心在传递,爱心在延续。

  滴滴晶莹的鲜血,宛如颗颗璀璘的宝石,那是源自生命的礼物。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