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豫剧演员王宽“卖唱” 收养5名孩子17年

发布时间:2017-05-13 22:1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11-30 09:43:00 | 查看:1216次

编者按:

  11月28日、29日,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热线12》栏目连续两天,共用时约50分钟,详细报道了王宽“家+”的爱心故事,本报今日予以编发。

  昏黄的路灯下,郑州市某戏曲茶馆内,王宽正在茶座休息室里练嗓子。解说词上显示:“他是王宽,今年73岁,国家一级豫剧演员,曾经是河南省郑州市豫剧团团长。”

  热爱艺术 为艺术倾情奉献一生

  从59岁退休那年开始,王宽就坚持每天晚上来到戏曲茶座唱豫剧,在这里客人可以指定演员演唱,每点一出戏是100元,演员能收入60元。对此,王宽说:“有些演员一晚上能挣好几百元,上千元的都有。咱没有,老是在那干坐着,等啊等,像坐针毡一样,那心像刀子在刺你。”

  这晚,没有一个人点王宽唱戏。镜头里,是夜幕下,王宽推着自行车回家的落魄背影,解说词显示:对于国家一级演员、豫剧名家、年过古稀之年的王宽来说,为什么要如此地辛苦奔波?去茶座经受不被人认可的尴尬境地呢?

  随后,节目开始讲述王宽的故事,从他出生在河南淮阳的一个农民家庭,到七八岁时开始学习豫剧。1956年,王宽被当时的西藏自治区豫剧团招收,成为第一批进藏的豫剧演员。

  此时,屏幕上出现了王宽年轻时候意气风发的照片,王宽回忆说:“那时候在西藏,首长们,观众们,对我演戏比较欣赏。给我起了一个外号,王金豆,西藏的金豆。”

  也就是在西藏工作的岁月里,王宽不仅在工作上取得了成绩,还结识了他的人生伴侣,同是豫剧演员的王淑荣。在西藏的那段时光,王宽不仅有了家庭,也迎来了自己的一双儿女。

  随后的镜头,转到1982年。那一年,在西藏度过了近30个年头的王宽夫妇,被调回河南淮阳县豫剧团工作。当时依然想当个好演员的他们,考试来到郑州豫剧团,并且成为“台柱子”。

  大爱无疆 17年无私收养5名孤儿

  接着,镜头转到王宽的家里。王宽家的墙上,挂满了照片,除了夫妇俩的演出照之外,更多的是夫妇俩和孩子们的家庭合影。王宽指着照片介绍了起来,画外音同时响起:“一说起家里的孩子们,王宽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而这些孩子与王宽一家,并没有半点血缘关系。他们是王宽夫妇17年前,在一次回老家淮阳探亲时收养的。”

  镜头里,出现了老大汪海波,他回忆说:“第一次见面就是在我们家,当时我在家里干完农活回家,看他们去我们家,很和善。”

  王宽老人至今依然记得汪海波当时的样子:“黑瘦,穿个裤头,没上衣,没下衣,光着脚丫,正在家里给他妈做饭,拉着个风箱,伙房里都是灰。”

  当时,汪海波只有12岁,是家里的老大,他还有两个弟弟,早年父亲遗弃了汪海波的母亲和他们弟兄三人。母亲患有甲状腺疾病,常年卧床,没有劳动能力,最小的弟弟已经被母亲送给别人抚养。

  汪海波的母亲找到王宽夫妇,想让他们收养这个孩子。面对着眼前这对母子,王宽夫妇不敢轻易答应,毕竟这不是养猫养狗,眼前的汪海波是个孩子。正在王宽犹豫的时候,他们又先后见到了其他四个孩子,袁钱粮,汪文胜、汪雯、汪欣三兄妹。

  节目中,一一展示了王宽夫妇收养这5个孩子的经过。王宽夫妇曾经想过对他们进行长期的经济资助,但是很快发现这样根本行不通。

  夫妻二人一商量,一咬牙,一跺脚,决定把这5个孩子,都接到郑州自己的家里抚养。

  为了孩子 老艺术家茶楼卖唱

  为了回报家乡,王宽夫妇决定抚养家乡这些缺少关爱的孩子们,但是也因为这些孩子,让老两口原本宽裕的退休生活,变得捉襟见肘。

  虽然王宽夫妇的生活,因为这些孩子而变得有些清苦,但是在孩子们的印象里,他们的童年,却并没有为钱发过愁。

  对此,最小的孩子汪欣回忆说:“我们交朋友,爷爷都问,那你不得给人家送礼物吗?他们都会把钱主动给我们。从小到大,真的也没有什么为难的,就像爷爷奶奶替我们都把最难的事、最大的事挡下来了。”

  加起来只有不到3000元退休金的王宽夫妇,尽管想着各种办法节省开销,但是还是难以应付孩子们来到郑州的学费、书本费、伙食费等,各种零零碎碎的生活开支。

  为了养好这几个孩子,当时刚刚退休的王宽,决定每晚到戏曲茶座演出挣钱。

  这对一名老艺术家来讲,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王宽说:“我去几次就感觉,这不是识别你艺术高低的地方,就是一个挣钱的地方,就是一个卖唱的地方。你点我的戏我给你唱,你不点我的戏这个钱就挣不到手。”

  有压力,但是,王宽说:“不放下也不行,因为是生活在逼迫你。”

  认真了一辈子的王宽,在茶楼唱戏,也是一本正经。他说:“不管这个茶座里边的人在做什么,吸烟、喝酒、说话、嗑瓜子……我都认认真真地用心去唱。我对得起人家。艺术讲良心,人也要讲良心。”

  管孩子吃喝 更管孩子教育

  镜头里,再次出现王宽家。王淑荣指着家里的大通铺介绍着:“我们这是睡大通铺,这一个铺上可以睡5个人,平常就是海波在最边上,这是男生宿舍,那个屋是女生,也是四五个那样。”

  生活虽然简朴,但这些困难都可以克服。床不够,孩子们挤挤睡;钱不够,王宽跑茶座卖艺;这些困难都没能改变王宽夫妇将孩子们养育成人的想法。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也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有一技之长,王宽夫妇让每个孩子都学习一种乐器,琵琶、古筝、板胡、笙、二胡,孩子们组成了一个家庭小乐队。

  小海龙最难忘的“照片”

  29日的节目一开始,是王宽腰上系着带子,费劲地抱起床上的王海龙。随后,讲述王海龙的故事。“王宽今年73岁,他的外孙王海龙因为患有渐冻症,目前脖子以下已经不能动弹,每天只能在王宽夫妇的帮助下生活。”

  王海龙今年只有26岁,体重140斤。王海龙的父母在他2岁时离异了,王海龙判给了父亲抚养,但是由于父亲没有抚养能力,王海龙从小就跟着外公外婆一起生活。

  镜头里,懂事的王海龙说:“感觉就是特别心疼二老,这么大年龄了,还要去照顾我,把我抱上抱下,心里边特别过意不去。”3岁时,王海龙被诊断出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随着年龄的增长,海龙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王淑荣说:“我没有想到孩子这么受罪,睡觉不会翻身,大便解不下来,没有这个力量,大便要灌肠,灌不下来的话,我还用手给他去排大便。”

  节目里,显示了一家人吃饭的镜头。王淑荣一点点喂王海龙吃饭。而每天,王淑荣都要先喂饱了小海龙,自己才动筷吃饭的。

  “喝水还好一点,就是拿个杯子,有吸管就行了,但是每次吃饭时候都需要喂,感觉自己特别没用。哪怕能让我站起来一天,我感觉都很知足,但是这个愿望很难实现。”

  眼看着外孙的身体越来越差,王宽夫妇心里有说不出的心疼。王宽夫妇就想着,怎么能在外孙20岁生日的时候,帮他实现一次自己站起来的梦想呢?

  随后,王淑荣拿出一个相册,边指相册边讲:“我就到那个照相馆跟师傅讲,我用他(王海龙)同学的身子,用王海龙的头,给王海龙照了一组这样的相,我们看了也高兴,孩子也特别高兴。孩子想蹦起来,我就让他同学蹦起来组成这样的照片……”

  为了孩子 年近七旬再学艺

  虽然,外公外婆尽全力照看着王海龙,家里另外五个孩子也都悉心地帮助照顾他。可家人的付出越多,海龙心里的纠结和痛苦也越来越多。

  而为了让王海龙有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王宽夫妇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为王海龙求医问药,但是动辄几万元的医药费让老两口很难承受。

  外孙王海龙的病需要医治,家里收养的五个孩子也需要培养成人,一家人的生活,单单靠王宽夫妇的退休金和跑茶座唱豫剧赚钱,是远远不够的。

  俗话说,人过四十不学艺,从小学习豫剧的王宽,却在66岁的时候,学起了川剧的绝活——变脸。

  不仅如此,为了吸引观众,让自己能有更好的收入。王宽不仅学习了川剧中的变脸,还把书法和豫剧的唱腔,都融入到了自己的表演当中。对此,王宽提起来很自豪:“一般的变脸都只是表演变脸,并不唱。但是我变什么角色我唱什么人物。这样,收入就可观多了。”

  辛劳过度 王宽被下病危通知书

  连续几年,马不停蹄地奔走演出,王宽的身体在2009年的夏天,达到了极限。

  那一次演出结束,王宽突然心脏疼了,“像锥子一样插在我心脏里,疼。我浑身都是汗,那汗像串珠一样。”

  “医生当时就下了病危通知单。那个时候我真是心里面难受得很,哭,坐那板凳上站不起来。”王淑荣回忆起来,依然心有余悸。

  汪欣说:“当时心里头特别恐惧,也不敢打电话问,就是心里会想,万一没有了爷爷奶奶,我们该怎么办,真就是没有家了那种感觉。”

  当时,王宽在北京接受手术治疗,几个孩子都想去陪伴、照顾爷爷。但是没有足够的钱来买车票的他们,只能用抽签的方式,选出三个人到北京去看望爷爷。

  王宽的手术成功了,在几个月的休养之后,身体也已经没有大碍。但是王宽却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拼命地唱戏挣钱了。

  爱会传递 孩子们帮老人圆梦

  为了让大病初愈的姥爷放心,王海龙打消了轻生的念头,并且尽量寻找生活中的乐趣。

  “就是在网上听歌,感觉自己一唱歌,就像正常人一样。自己虽然不能走,但是自己能做自己喜欢的事,特别知足。”

  对于王海龙的音乐天赋,王宽赞不绝口:“这孩子音感好,唱歌一听就会,如果他是一个很健壮的小伙,早就是个小歌星了。”

  唱歌给了王海龙自信和动力,他经常参加郑州的歌唱比赛,在当地小有名气。渐渐地,在王海龙心底里,也浮现出一个新的梦想。

  王海龙和他的兄弟姐妹们来到了《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他们一起演奏表演了一曲《时间都去哪了》。当主持人问海龙,他的梦想是什么的时候,王海龙说:“我们兄弟姐妹的梦想是,帮姥姥姥爷办一个非常盛大的金婚。”

  镜头里的王宽、王淑荣都非常惊讶、惊喜。“没想到孩子们是去给我们办金婚,到现场才知道。”

  2015年1月21日,王宽、王淑荣夫妇的金婚典礼在郑州举行。镜头里,王宽穿着西服,王淑荣穿着洁白的婚纱,他们笑得特别幸福。

  回忆起来,王宽说:“深刻地感受到什么叫家、什么叫幸福,这种幸福是孩子们给我们创造的。”王淑荣也说:“什么样的苦和累,心酸,反正都过去了,我们的晚年一定会过得很幸福。”

  也是在那期《中国梦想秀》上,孩子们的表演和孝心,让他们在节目现场,收到了25万元的爱心捐款。

  “回来我们就商量这25万元咋花。”后来,王淑荣提议,让王海龙支配这个钱。

  没想到,孩子是这么说的:“我表舅得了尿毒症,感觉到特别可怜,我希望能帮助他,就把这25万元给我表舅。”

  爱有回报 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节目中,是王宽一家人一起吃饭的团圆镜头。

  17年的相互扶持,这些当初的孤儿,都已经长大成人。

  孩子们陆续长大,当年收养时,年龄最小的汪欣,今年也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每逢周末、节假日,孩子们都会照例回到王宽家里吃饭。

  镜头里,一家人无比温馨,干杯、夹菜。

  可是,王宽夫妇的爱心却没有停止,画外音显示:“日子一天天有了盼头,而王宽夫妇还是为这些孩子有操不完的心。这些日子,王宽还在为孩子们申请公租房的事,一趟趟地四处奔波。”

  “好多人都说你图什么,你为啥坚持这么多年?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做这个事是应该的,既然是帮助这些孩子,我们就应该不放弃,把这些孩子帮到底。”王淑荣的话,朴实而温暖。

  节目的最后,在王海龙的歌声“时间都去哪了”中,画面从王宽一家家庭小乐队演奏、家庭老照片、王宽去茶馆卖唱、照顾王海龙、演出变脸、王宽夫妇推着王海龙的轮椅在楼下散步、王宽的背影等一张张过渡,到最后,是一大家和睦的大合影。

  17年,历经困难、辛苦,这个家庭,已然越来越好。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