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08 12:46 |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7-04-28 16:13 | 查看:696次
4月27日晚,“方大曾校园行”公益活动走进兰州大学。该活动发起人冯雪松通过影像和讲述相结合的方式,与现场师生们展示了他对战地记者方大曾的追寻之路。 钟欣 摄
中新网兰州4月28日电 (周子欣)方大曾是“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被称为中国的罗伯特·卡特。从1999年春天的一张传真开始,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纪录片导演冯雪松和方大曾结缘,并在接下来的岁月中坚定地“寻找方大曾”。
27日晚,“方大曾校园行”公益活动走进兰州大学。该活动发起人冯雪松通过影像和讲述相结合的方式,与现场师生们分享了他对战地记者方大曾的追寻之路。
4月27日晚,“方大曾校园行”公益活动走进兰州大学。该活动发起人冯雪松通过影像和讲述相结合的方式,与现场师生们展示了他对战地记者方大曾的追寻之路。 钟欣 摄
1937年,方大曾经范长江推荐,被《大公报》聘为战地记者,陆续发表了战地通讯《前线忆北平》、《保定以南》、《保定以北》等。他多次孤身一人前往激战前沿,拍摄大量正面战场的珍贵照片;他关心底层百姓苦难的生活,用相机记录了中国北方的社会民生。1937年9月18日,他在保定写完战地通讯《平汉线北段的变化》后,由蠡县寄出,此后再无消息,失踪时年仅25岁。
2015年9月,由冯雪松发起的“方大曾校园行”公益计划在清华大学启动。该活动计划从2015年9月至2017年7月走进国内20所知名大学,以讲座、展演、交流会的形式,分享方大曾的传奇经历,重现抗战中一个人的命运和那段国家危亡的历史。
27日晚,“对于历史的记录,一旦投入就很难离开”,冯雪松与兰大学子分享他的“追寻之路”,他说,真正打动他的,是在方大曾妹妹手中保存的837张方大曾的摄影底片,“拿出底片面对阳光的时候,仿佛在和过去人物沟通。这一刻,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当晚,冯雪松讲述了方大曾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讲述中既有从小生长的四合院、从母亲手中获得第一台相机、进入基督教青年会工作和成立新闻学社这些方大曾生命中的重要节点,也有他模仿人猿泰山自拍,因为“不人道”而拒绝乘坐人力车的生活细节。此外,冯雪松还结合方大曾真实反映纤夫、乞丐、码头工人和矿工等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现状的摄影作品,为听众勾勒出一位开朗活泼、志向远大、关心民生疾苦的新闻工作者形象。
冯雪松还分享了“他人眼中的方大曾”。在母亲眼中,他是值得自己32年不搬家、只为等候他归来的游子;在妹妹眼中,即使重金求购,哥哥反映国家悲惨命运的底片也不能落入美国人手中;在同行眼中,他是迎着枪林弹雨奔波,真正为新闻而生的本色男儿……结合冯雪松自己十八年奔走的体会心得,寻找方大曾,已不再是对单纯个人下落的寻觅,而升华到了对一种理想,一种精神和一种情怀的追寻。
目前,“方大曾校园行”公益活动已经走入了16所大学。
冯雪松说,“寻找方大曾”活动依然在路上,他希望能通过讲述方大曾事迹,使年轻的新闻学子们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让方大曾的精神和情怀在当下得到认同和传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