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02 20:5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02-09 14:35:00 | 查看:1523次
人物介绍:杨凤治,现年78岁,汝阳县十八盘乡申庄村村民。
事迹概述: 21年来,老人杨凤治义务管护着这段公路,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这条公路上,为村路安全畅通奉献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全部精力,得到村民们的一致称赞。
事迹详情:
在十八盘乡北部,从竹园村通往申庄村有一条蜿蜒崎岖的公路,只要路过这里,就会看到一位老人在忙碌着,或是清运路上散落的碎石,或是清扫路面,或是修补路肩,或是清除路边的杂草……过往的行人和司机往往会发出由衷的感叹:老爷子把公路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震天动地的开山炮,是他公路情结中最美妙的音符
申庄村地处汝阳、嵩县交界处,海拔1000多米,沟壑纵横,山峦连绵,交通非常不便。而杨凤治一直揣着一个美好的梦想,那就是改善全村人的交通条件。
村党支部书记魏清选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2003年冬天,村村通公路开工,要把这里原先的砂石路改造成水泥路,杨凤治高兴得像八岁顽童:这下子咱们就有好路走了。
修路要炸开一个小山头,炮眼打好了,装了近千斤炸药。就在爆破的时候,村里抽出的年轻人个个傻了眼,他们根本就没听说过一次装这么多的炸药,谁也不敢上前点燃那根维系着自己生命和全村群众利益的导火索。在指挥部领导犯愁的时候,71岁的杨凤治挺身而出。指挥部的领导看他年事已高,就婉言谢绝。杨凤治的倔脾气上来了,他拍着胸脯说:“修俺村的路,凭啥不让我上?想当年我是远近有名的炮手。”顶不住他的软缠硬磨,加上大家不好驳他的面子,指挥部的领导只得同意了他的请求。
天上飘着雪花,地上北风刺骨,全村和邻村的人都来看稀奇,近千双焦虑的眼睛注视着这位老人。只见他迈着坚实的步伐向爆破点走去,不慌不忙地点燃了导火索。人们屏住呼吸,盼望他赶快躲到安全的地方。谁也不会想到,杨凤治跑了几步又拐了回去,把几辆架子车推进安全棚。当他推最后一辆架子车的时候,开山炮响起,大地剧烈地颤动,烟雾遮天蔽日,石块漫天飞舞,人们的目光搜索不到他的踪影。当硝烟稍微散去,人们哭喊着四处找他,最后在炸起的泥土下把他扒了出来。当时的杨凤治已经奄奄一息。经过抢救,他的命算保住了,但是耳膜却被震破了,从此听力变得非常迟钝。后来,杨凤治却这样说:“那炮声比吹唢呐、唱大戏还好听。如果不是我放那一炮,还不知道公路啥时候才能通呢!?”
之后,指挥部的领导又要他帮助管理修路的物料。他从家里带来简单的铺盖,住进工地搭建的临时窝棚。每天要点验送来的水泥,要计算和验收送来的砂石料,要给领料的人发放物料,要看护堆积如山的建筑材料,这一切都十分繁杂,又非常具体,而杨凤治不仅从来没有一句怨言,还做得细致入微。一次,一个亲戚想趁他管理物料的方便用几袋水泥,却没有想到被他训了一顿,悻悻而去。最后,全部账目竟然丝毫不差,这让指挥部的领导和当地群众心服口服。一天半夜,电闪雷鸣,狂风呼啸,暴风雨马上就要来临,杨凤治想到外边的水泥还没有覆盖,就摸黑跑4公里山路,用自己的钱买回塑料薄膜,把水泥严严实实地盖住。他花费了200多元,却保住了价值近万元的水泥。而这次管理物料,他又是一份报酬也不要,还倒贴了几百元。
魏清选说:“他就是这样,只要是为了公路,什么都舍得。”
头上的伤疤,是他管护公路的永久“纪念”
杨凤治的头上,有一块六七厘米长的条形伤疤。他的老伴刘少荣说:“那是他冒雨疏通公路涵洞留下的‘纪念’。”
2009年7月的一天中午,几声炸雷过后,倾盆大雨接踵而至。他急忙穿上雨衣,拿上铁镐、铁锨往外跑。老伴也跟在后边钻进了雨幕之中。他们冒着暴雨,沿公路巡查,看看有没有路段被冲毁、有没有涵洞被堵塞、有没有岩石塌方阻断公路。当他们巡查到一处涵洞时,发现道路里侧山沟里的洪水携带着碎石像猛兽冲过公路,冲向路外的护坡,如果不赶紧处理,路基就会被冲毁。具有丰富经验的杨凤治知道:这座涵洞被山上下来的碎石和杂物堵塞了。他奋不顾身地跳进水中,举镐抡铲挖掘被堵塞得严严实实的涵洞。杨凤治完全变成了一个泥人,而此时他更像一名冲锋陷阵的勇士,根本顾不上暴雨肆虐,顾不上体力的透支,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保住公路。当把里侧的石块和杂物清理完后,还有几块大石头堵在涵洞里,杨凤治用尽全力挪动这些石头。不料,里侧积蓄的洪水以巨大的冲击力把他和石头、泥沙一起冲了出去,又冲到了河里。老伴狂奔着顺河追去,终于在几十米处的泥沙里扒出了还会蠕动的他。这次,杨凤治在医院的病床上躺了几个月,差点送了性命。亲戚朋友们劝他,年龄不饶人,你就不要在管路上的事了。但是,谁也劝不住他,出院以后,他又一刻不停地在公路上劳动。
谈起头上的伤疤,杨凤治仍心有余悸。那是因为清理堵塞的涵洞时留下的“纪念”。也是暴雨之中,也是涵洞被堵塞。杨凤治从外边清理堵塞在涵洞里的石块和杂物,上面一块石头重重地砸在他的头上,当时就晕了过去,经过抢救才脱险。为了这条公路,他第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这样的事情,杨凤治经历的太多太多。申庄村的村民们说,为了公路,老杨把老命都赌上了。而杨凤治却说:“山里人吃透了没有路的苦头,这条路来得不容易;为了公路的畅通,我吃点苦、受点罪不算啥!”
是呀,在管护公路上,杨凤治已经到了如醉如痴、不顾一切的地步。老伴刘少荣说:“他是个驴脾气,只要是他认准的事,就永远不会改变。”他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只要不病倒,就永远是在公路上。他家就住在离公路仅有200米的地方,完全可以回家吃饭、午休,而杨凤治不仅没有午休的习惯,还往往要老伴把饭送到前线。他还风趣地说:“俺老婆是支前模范。”下雨天,别人都往家跑,他却拼命地往外跑,为的是随时处理路上的事情,保障公路的畅通。
磨秃的铁锨,是他形影不离的最好伙伴
在一处向阳的半山腰,低矮的瓦房、阴暗的小屋、破旧的家具,这就是杨凤治的家。在杨凤治家的大门里边,放着四五把被磨成月牙状的铁锨,而这些铁锨原本是尖头的。这是杨凤治修路养路的见证,老人说这是他最好的伙伴。刘少荣说,这样的铁锨应该有10多把,有的早就扔了。
杨凤治管护的这条水泥路顺着汝河支流蜿蜒前行。一边是季节河,平时水流细微,一旦遇到暴雨,汹涌澎湃的河水像千万匹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对路面造成很大的威胁;一边是山坡,这里的山石全是小碎块,十分松散,遇到洪水,极易形成塌方、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就会冲毁道路、阻断交通。
前几天的一场中雨使仲夏的暑热略微降了一些。7月10日,记者见到杨凤治时,他正在用铁锨清理从山上滑落到路上的碎石堆。这是一堆大约70立方米的碎石,杨凤治铲起一锨,撂到公路外侧;再铲一锨,再撂。他的脸上淌着汗水,衣服后背全被汗水浸湿了。记者沿路查看,有的地方刚刚清除的痕迹犹在,有的地方还有这样的碎石堆,大概数了一下,竟有七八处。
据魏清选介绍,以前,申庄村根本就没有路,人们出行只能从乱石滚滚的汝河滩经过,所有需要运输的生产生活资料全部靠肩挑背扛,群众的生活水平也非常低。1994年,经过村里和乡里的共同努力,终于修通了从申庄村到当时的竹园乡的砂石路。路修通了,杨凤治就当仁不让地成了义务护路员。他每天不停地劳作在这条公路上,疏通边沟、垫补坑槽、培护路肩、清除杂草,迎着晨曦上路,顶着星星回家。有时是他一个人,有时老伴也披挂上阵,帮他干活。2004年春,原来的砂石路变成了水泥路,杨凤治更是像照管自己的孩子一样奋战在公路上,从来不让公路出现任何问题。近几年,村里通过多种途径想办法每月给他解决300多元的报酬,而他又把这些钱全部用在了管护公路上。
在杨凤治家里,记者看到走路颤颤巍巍的刘少荣。一直和杨凤治并肩管护公路的刘少荣怎么变成这样了呢?原来,今年5月份刘少荣突发脑溢血,在县城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落下了行动不便的后遗症,不仅不能帮杨凤治修路了,不能给杨凤治送饭了,连做饭都很困难。杨凤治管护道路由原来的“老夫老妻并马行”变成了“孤军作战”。
说到家庭的变故,说到管护公路,杨凤治仍充满信心。“咱是共产党员,57年党龄的老党员。是党员就应该一辈子为群众服务,家庭的困难不能成为绊脚石。如果前坪水库建成了,想干也干不成了。80岁了,剩下的光景不多了,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把路管好。”
杨凤治像一支蜡烛,要工作到生命的尽头。这就是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如今,在杨凤治的带动下,申庄村的大人小孩自发地兴起爱路护路的热潮。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