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4-19 15:09 | 来源:海口日报 2017-04-15 08版 | 查看:619次
在华外国人成《人民的名义》粉丝
当看到赵德汉的豪宅里整面墙都藏满了现金时,艾瑞克瞪大了眼睛。演员侯勇对赵德汉小官巨贪的逼真演绎,让这个挪威小伙一下子迷上了《人民的名义》。“我知道这是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他告诉记者。
这部正在国内热播的反腐电视连续剧不仅吸引了海量中国观众和数以亿计网络点击,令国际媒体侧目,还让不少在华外国人成为“粉丝”。《人民的名义》对中国反腐高压下政治和官场百态的真实写照,令他们点赞。
“非常写实”“抓住人心”
原美国广播公司(ABC)副总裁哈维·卡里·佐丁认为,《人民的名义》这么火,不仅因为其反腐主题鲜明,更因其制作水平上乘。他借助网络“字幕组”翻译的英文字幕,看了第一集,就评价这是一部“高质量”作品,而且“非常写实”。同样是反腐,《人民的名义》与过去几年在中国播出的反腐纪录片很不同,它能打动人心,“抓住了人民的感情”。
这名曾为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担任法律顾问的资深媒体人介绍说,按照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定义,好的媒体节目应当具有“教育、娱乐和信息传播”三大功能。一部电视作品做到其中一点,挺不错;做到两点,相对好;三点全部做到,非常好,近乎完美。在他看来,《人民的名义》基本达到了这三个标准。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丹麦学生倪迈森说,他去年年底就看了《人民的名义》预告片,得知会在今年3月28日首播。他现在已经看了6集,觉得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剧中展现的腐败和反腐情节都十分复杂,折射出不少“灰色地带”,人物形象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好人还是坏人在不同境况下会令人难以分辨。
倪迈森十分欣赏作为男主角的检察官侯亮平,不过到目前为止他最喜欢的角色是汉东省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高育良,因为他“很有权力”,是许多人物关系的交接点。
据一名北京外交圈消息人士透露,一些驻华外交官也在追这部剧,其中包括美国和西欧国家的外交官。一些大使馆组织观看,一些外交官还做了笔记,记下不明白的地方,问身边的中国朋友。一些外交官则抱怨没有英文字幕,观看不方便。在他们眼里,《人民的名义》无疑是一部透彻了解中国政治生态和反腐现状的活教材。
相比《纸牌屋》,《人民的名义》更光明
这部反腐大剧被称作中国的《纸牌屋》。佐丁表示,相比美国的《纸牌屋》,《人民的名义》制作水平或许有所不及,但在缩小差距。
对中国政治很感兴趣的倪迈森也是美剧《纸牌屋》的忠实粉丝。他说,由于只看了6集,还不能断言《人民的名义》与《纸牌屋》哪部更好,但有一点,《纸牌屋》的剧情大部分是虚构的,而《人民的名义》更趋写实,其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他最赞赏的。
倪迈森的同学艾瑞克对此表示认同,他对剧中的“官场语言”很感兴趣,只是碍于汉语水平,有些意思还不明白,即便查了字典,也很难理解这部戏的“尺度”。倪迈森表示,虽然还没有看到预告片里的动作戏,但剧中展现的中国科层政治、政治两难和不同类型的官员同样吸引人。
倪迈森还认为,《人民的名义》还有一点比《纸牌屋》好,那就是《纸牌屋》里几乎全是“阴暗面”,“就连总统也是很坏的”,而《人民的名义》里有许多光明的地方,有像侯亮平这样的正面角色,这部戏告诉观众,特别是地方官员,如果觉得工作有困难,就像侯亮平这样的“榜样”学习。
展现了中国反腐的勇气和决心
反腐是许多国外政治题材影视作品的常见主题。倪迈森和佐丁在接受采访时都提到,腐败普遍存在,要根除腐败非常难,需要勇气和决心。从《人民的名义》中,他们看到了中国反腐的勇气和决心。
在北京生活了14年的佐丁表示,他知道,过去十多年时间,中国观众在黄金时段看不到反腐剧,现在播出《人民的名义》这种主旋律作品,可说是一种“宣传”,但这种“宣传”不适用于西方认知的那种贬义,而是通过这部戏,以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展现追踪、阻止腐败的难度和复杂性,以及人性在某些方面的软弱,且如何抵挡诱惑,告诉“官员如何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自己服务”。
佐丁说,从十八大以来中国反腐过程中产生的巨大的调查、起诉案件数字,再到《人民的名义》热播,可以看到中国的反腐努力,即便根除腐败有难度,也要把腐败的危害限制到最小程度。
同样关注中国反腐的倪迈森说,他到过贵州一些农村,那里的人们认为反腐是件大好事,他也清楚,反腐会面临很大阻力,比如周永康这样的“大人物”。承认存在腐败并把腐败分子绳之以法,“政府是需要勇气的”。
(新华社特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