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4-18 08:41 | 来源:江苏文明网 2016-08-26 17:20:00 | 查看:1214次
人物简介:王培华,女,72岁,30多年党龄,她堪称扬州志愿者服务的发起人
事迹简介:她退休以后,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8000小时以上,突出的贡献使她先后被评为“扬州市十佳党员志愿者”、“扬州好人”、“扬州市优秀共产党员”、“2011扬州十大新闻人物” 等,麾下的“红马甲义工队”也获得了“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全国志愿者服务示范单位”、“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十佳志愿者工作站”、“2008—2011创先争优活动五一文明岗”、“扬州市志愿者服务先进集体”、“社区特色文艺团队”等荣誉称号。“红马甲”托起人生“又一春”,王老至今精神矍铄,步履轻盈,广场舞一口气能跳2个小时。
正文:
走出家门,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2006年7月,退休闲置在家的王培华,带领11位老大妈组建了扬州第一支志愿者队伍,大家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她们穿着红马甲,在市中心文昌阁手拿扫帚,清扫地上的杂物;摊开抹布,擦去公交站台上的污垢;举起小红旗,维持交通秩序,从此,她们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红马甲。
2008年扬城遭遇罕见大雪,她们顶风冒雪走上街头,在厚厚的积雪中清理出一条畅通的道路,路过的司机向她们挥手致谢,来往的行人更是主动加入到扫雪的队伍。汶川地震后,四川伤员来到扬州,王培华亲自端上香浓的鸡汤,伤员们含着热泪说:“扬州人真好!”
近10年来,王培华和她的队员总是随身带着四件“宝贝”:一块抹布、一双筷子、一把铲子、一个垃圾袋,随时随地整治市容。一位省领导说:四件宝凝聚了红马甲爱城如家的精神。一块抹布,能洗出城市的精彩;一双筷子,能捡起街上的垃圾;一把铲子,能除去丑陋的痼疾;一个袋子,承载着炽热的情怀。统计表明,在王培华带领下,红马甲义工队累计志愿服务2000多工作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马甲从最初的十多人,扩大到3000多人。新华社记者在报道扬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新闻时,曾用“一群好人,满城新风”的赞语,高度评价了红马甲义工队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导向意义和示范价值。
调解矛盾,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王培华所在的卜桥社区,因为失地农民较多,传统的小农意识导致邻里之间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引发各种各样的纠纷,社区希望利用王培华的道德感召力,来从事矛盾调解工作,有效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2010年10月,设在社区服务中心的“红马甲和事佬工作室”正式挂牌,王培华特意从“红马甲”义工队中遴选了10名同志作为矛盾调解员,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拥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做事有耐心,脾气较温和,善于观察矛盾、分析矛盾。
一度时期,社区百多名老大妈每天晚上集中在社区广场上跳广场舞,大家越跳越起劲,音响也越调越大。12、18、19、25等周边楼栋的居民向王培华告状,每天晚上被吵的头昏脑涨。她实地调研了一番,从一楼到五楼都听到“砰咋咋” 、“砰咋咋”,如果心脏不好,真的吃不消。更不要说孩子做作业了。王培华选择了10名跳舞积极性最高的大妈,带领她们亲身到楼栋体验,请她们设身处地的为楼栋居民着想。看到她们流露出内疚的神情,她又千方百计帮她们联系了鸿宾楼门前的广场,说服老板免费提供照明。这一矛盾得到了彻底解决。
“红马甲和事老工作室”成立以来,累计调解纠纷53起,成功率达85%以上,王培华也由此在扬州市推进创新社会管理大会上做了题为“志愿服务解矛盾,春风化雨润心田”的重点发言。
繁荣文化,引导居民学法用法
王培华曾经担任过近20年的双桥街道广播站站长、文化站站长,能写能编,能唱能跳,属于不可多得的群众文化人才。退休后,她看到社区居民普遍渴望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来丰富业余生活,便把文化建设做为红马甲义工队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利用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来培育全体居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把大家凝聚成一支亲如一家的队伍。
“五五普法”和“六五普法”中,王培华亲自创作了扬剧表演唱《法如明灯照心头》、三句半《守法才能发》、快板词《告别赌博》、小品《媳妇接婆婆》、舞蹈《法制卜桥沐春光》、《空巢不空》等节目,深受居民的欢迎。
几年以来,“红马甲”宣传队共演出125场,受众近5万人次,先后获“江苏省群星奖银奖”、“扬州市2014年琼花杯舞蹈大赛金奖”、“扬州市广场舞比赛一等奖”等专业奖项,成为邗江区影响最大的群众特色文化团队。大家都说,王培华是这支队伍的灵魂。
金媒婚介,大龄男女牵手幸福
王培华注意到,由于多种原因,扬州大龄青年越来越多,个人苦恼,家长烦心,应该把他们作为特别关注的群体,努力为他们成家立业搭起沟通情感的桥梁,一方面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另一方面,牵红线结良缘共唱和谐,本着这样的追求,2006年起,“红马甲”队伍当起了义务“月佬”,最终谱写出“金媒婚介”的佳话。
王老利用红马甲义工队的社会影响力,建立起扬州人数最多、资料最全的“男女求偶信息库”,据不完全统计,“金媒婚介”服务开展至今已牵线搭桥了800多对青年男女,其中500多对顺利步入了婚姻殿堂。另双方家长感动不已的是,“红马甲”始终坚持“不收费、不收烟、不收糖,只要新人入洞房”的“三不”原则,与社会上充满铜臭味的“商业婚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