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4-19 22:09 | 来源:新华网 2014-05-15 09:19 | 查看:633次
新华网深圳5月15日专电题:专家指全国80%的精神病人“有病缺治” 精神病伤人事件如何不再“防不胜防”?
新华社记者周强
广州一名六岁男童因被一名女精神病人连捅两刀至今仍躺卧病床,医生称“如果没有奇迹”其下半身很难恢复知觉。
实际上,频频发生的精神病伤人事件已成为危害公共安全的“非定时炸弹”,究其原因,是全国很多精神病人处于“有病缺治”状态。曾参与我国精神卫生法起草的专家、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谢斌就表示,综合前几年的数字来看,全国只有20%的精神病人能够得到有效治疗,其他80%的病人都没有得到有效治疗。
精神病患者成“非定时炸弹” 伤人防不胜防
时至今日,在广州番禺中心医院病房内,6岁的小鑫仍躺在病床上,其下半身已失去知觉,屎尿已不能自理。4月18日19时左右,在番禺区桥南街建业路,正在自家门口吃着雪糕和小伙伴们玩耍时,突然被一名陌生女子从后背连捅两刀。
“其中靠近肩颈位置的一刀较轻,另一刀捅在后背中心位置,直接刺到骨头里。”该医院骨外科主任肖立军表示,“这是一种脊髓的横断伤,基本没有恢复可能,除非出现奇迹。”
小鑫父亲黄先生告诉记者,入院20多天来,医疗费已接近7万元,尽管有一些好心人士前来捐助,但并不足以支付小鑫未来的医疗、生活成本。“警方说对方是精神病人,平时都是捡垃圾吃,也找不到监护人,去哪里找赔偿?”
近段时间来,精神病患者伤人事件可谓频发。5月8日8时10分左右,江西省黎川县日峰镇家家乐超市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件,犯罪嫌疑人自携刀具将正在超市购物的4名群众刺伤。4名受伤群众均被及时送入当地医院救治,经检查,所幸为轻微伤。
经当地警方调查,犯罪嫌疑人为黎川县日峰镇玖源村村民邢毛女,出生于1976年,曾于2009年在江西南丰县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一线办案民警分析称,造成恶性事件的精神病患者主要是具有暴力倾向的青壮年,具有较强的暴力性和攻击性,作案手段残忍。同时,侵害对象具有不确定性,但多是与精神病人经常接触的家人或周围邻居或同乡;犯罪行为具有突发性和无目的性,防不胜防。
四大刚性制约难突破 专家:80%的精神病患者没有有效治疗
当前,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超1亿人,重性精神病患者人数超1600万。随着社会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这一数字并成增长趋势。然而,由于缺乏一套规范、连续的治疗和管理体系,相当一部分精神病患者“散落民间”,成为威胁社会公共安全的“非定时炸弹”。
精神卫生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是重要原因。根据我国精神卫生资源配置的相关研究,每万人口精神科病床数的最低、中等和较高配置分别为1.48、5.64和8.61,而不少城市并未达到最低配置标准。以深圳为例,平均每万人拥有精神科病床仅为0.22张。
我国注册精神科医师约2万人,护士3万人,专业医师和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比例是1∶800,每万人口执业精神科医生数1.5名,远低于全球3.9名的平均数。
床位中转率偏低更是让本就稀缺的医疗资源“雪上加霜”。据《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精神病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53.9天,为各科住院患者中最长。据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王绍礼介绍,该院有床位1300多张,长期“超负荷”运行,“压床”现象十分严重,少数病人住院时间已达到5年以上。
昂贵的治疗费用也是不少家庭不能承受之痛。据卫计委调查,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居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来自广州市脑科医院的数据显示,普通精神病人每月治疗费用约一万元,使用进口药物则在两万元左右。
“精神病是一种‘高消费’病症,很容易使精神病人家庭处于贫困状态。”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谢斌表示,虽然目前没有最新的权威数据,但根据他对全国前几年的有关数据的统计和了解,近年来全国应该只有20%的精神病人能够得到有效治疗,其他80%的病人都没有得到有效治疗。
社会歧视和病耻感也是导致精神病患者难以及时治疗的一大障碍。“精神病人按危险评估分0-5级,超过3级,一般需入院治疗。但家属不同意,我们也没办法。”北京市东城区精神卫生保健院精神社区科科长王涛表示,根据精神卫生法的自愿原则,社区精防医生无权要求患者强制入院治疗,公安机关也只能在出现伤害肇事后,才可强制其住院。
避免精神病人肇事肇祸 不能仅靠监护人
频繁发生的精神病伤人事件已上升为社会问题和公共安全问题,仅仅依靠家庭监护人来监管并不可行,实际上不少监护人也是这一群体的受害者。
王绍礼表示,对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分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三个阶段治疗。急性期主要在医院治疗,巩固期在康复机构,维持期回到社区。这意味精神病人救治体系需要形成“医院治疗——社区康复——社会”的完整社区管理康复链条。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副所长唐宏宇认为,应进一步完善精神病患者信息登记系统,通过信息共享,建立家庭、街道、公安、医院、民政协作机制。
“对精神病患者的干预是一个持续过程,不能‘一入院就稳定、一出院就放羊’。”唐宏宇表示,长期随访、跟踪、管理机制等后续康复亟待弥补,并通过一系列社区的康复活动,让他们最终回归社会,这才是对精神病患者最有效的保障保护措施。
此外,业内人士和专家还表示,政府还需要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救治体系,将对精神病人的治疗纳入城市“低保”或农村大病救助制度,并逐步放开精神病患者免费治疗范围,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和药品报销范围。同时,调动社会资源成立对受害人的补偿公益基金。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