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何容易成为高利贷的猎物?

发布时间:2017-04-14 10:54 | 来源:华商报 2017-04-10 A3版 | 查看:750次

  杨鹏

  华商报上个月曾报道,西安一名大二女生因网络贷款买化妆品,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为还贷款拆东墙补西墙,最终因被债主逼债并恶意散发不良消息而不得不停学回家。近日,陕西祥胜会计师事务所受华商报之托,对女孩的部分账目进行了清算,发现部分APP借款平台的利率远高于国家法定的范围。

  可能是因为年轻人爱尝鲜,也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所以,曾几何时,大学生群体还是各家银行信用卡业务“跑马圈地”的必争之地。可是,当社会与大学的“围墙”被现实和互联网“推倒”之后,信用卡分明已不再那么时髦,不经意间,校园贷已然在各大高校迅速“蹿红”,许多互联网借贷机构前仆后继地争夺大学生这个消费群体,近年大学生群体深陷高利贷的越来越多。

  现在,很多人一提起高利贷,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两个形象:黄世仁和杨白劳。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高利贷,往往都是处处挖坑设套,而且一环扣一环,无论求贷多少,只要一染指高利贷,几乎就陷入了永远偿还不清的一个个陷阱,悲催如杨白劳。因而,高利贷与毒品、赌博常被并称为毁灭人生的三大毒瘤。但话又说回来,目前民间借贷属于民事行为,放高利贷行为仅是在利息方面违反了法律规定,却并不构成犯罪。

  高利贷,实际上并没有解决学习之需,相反,据华商报记者调查显示,西安大学生申请小微贷款中,“以女生居多,多用于买化妆品、衣物等,而男生中也有部分借钱者,则多用于玩游戏、谈恋爱、购买电子产品等”。事实上,大学生虽然没有经济来源,但却有着超强的消费力。

  显然,在校园贷红火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大学生消费力何以超强的一个原因。冷静想想,大学生为什么容易成为放高利贷者的猎物?既然高利贷本身就是个陷阱,又如何帮助大学生解套?

  需要承认,进入高校之前,孩子们一路应付各种“考考考”,上大学之后出现肆无忌惮地“买买买”。这不能全怪孩子,相反,孩子们的超强消费能力,是学校、家庭、社会“惯”出来的。素质教育说了这么多年,我们其实至今还没有教会孩子们正确的生活观、消费观和价值观。他们是应付考试的高手,但面对社会则就像是一群没长大的孩子。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进入高校,意味着第一次真正脱离了父母的照料,成为个人独立生活的开始。应该说,独立生活能力,不能从大学才开始自我摸索,相反,生活、情商、财商等能力教育和培养需要从娃娃抓起。

  还有必要提及的是,大学生信用卡的发行一度曾泛滥成灾,各大银行疏于风控把关、恶性竞争,导致了接连不断的信用卡透支和违约所带来的大量坏账,进而还引发了还不起钱的悲剧。彼时,大学生虽已成年,但是否可以成为借款主体,舆论场上争论很大。或许,我们需要像当年治理大学生信用卡一样,对校园贷也来一次“亮剑”。 (相关报道见A05-A06)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