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4-14 11:01 | 来源:楚天都市报 2017-04-11 07版 | 查看:981次
楚天都市报讯 楚天都市报评论员 屈旌
临近毕业季,“空巢青年”这个词突然间又火了起来。有媒体统计,目前,超过5800万人在中国过着“一个人的生活”,其中,20到39岁独居青年已达到2000万。(4月10日央广网)
标签识人,病毒式的流行着。暖男、女汉子、孩奴、技术宅……每人身上都贴着几个“被代表”的标签。“空巢青年”也是其中一个。可“空巢青年”这个说法够奇怪的。社会关注“空巢老人”,是基于老年人需要关爱和照顾。但是,“空巢青年”是什么?年轻人羽翼丰满后,就该离巢高飞,投身于广袤天地,历经风雨,书写人生,又何来空巢之说?
网络上解释“空巢青年”,是指自己选择在大城市奋斗,出于种种原因,暂时独居。这不是很正常吗?从古至今,从东到西,谁还没有这样一个过渡期?许多人将此视为人生的黄金期,没有负累忧虑,充满勇气精力,敢于放飞想象,能够抵达未知。现实中也有很多人,在这一阶段实现了自我积累,为梦想奠基。在该谈论奋斗的年纪,却为无人守候而感慨,未免暮气沉沉,为赋新词强说愁了。
不过,虽然“空巢青年”的说法奇怪,它走红却并不奇怪。网络不传播事实,只传播情绪。一个逻辑并不严密的词,只要携带了某种共通的情绪,便能在口口相传下成为网络热词。与之相似的,还有簈丝、单身狗等,都是迷惘中的年轻人,对现状的自嘲。自嘲没问题,只是自嘲过后,是依然故我,还是寻求改变?鲁迅先生曾这样形容年轻人:“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说白了,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啊!
你还年轻,怕什么“空巢”?能享受孤独,就审视自我;想结交友朋,就敞开心扉;无人问你粥可温,何妨自己煮碗汤,外卖也挺方便的;无人与你立黄昏,何妨相约黄昏后,加班也能赚人品。过年回家觉得催婚催生烦死了,独自奋斗又觉得巢空床冷好寂寞,这不是矫情是什么?
对“空巢”的过度敏感,源于对奋斗的误读。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现实倾轧越来越多,舆论渲染下,很多人觉得奋斗是件特别苦的事,总想着能绕开就绕开。如果要上山顶看风景,可没有一路的攀登,哪来的风光无限?所谓奋斗,远不止于物质积累。如何在独立的生活中,成为更完善的人,才是奋斗的要义。不要将是否有钱与婚姻爱情挂钩,不要将自己的快乐寄托于他人评价上,不要把未来视为洪水猛兽,不要将磨炼当成虚度时光。要做的事那么多,何来的空巢之感?
年轻人自己拿“空巢青年”打打趣,无大碍,甚至可视为一种激励,在自嘲与自省中,从青涩走向成熟,从冲动走向理性。但随意乱贴“空巢青年”的标签,圈起一群人,为他们担忧唏嘘,却不是件好事。过度渲染这种情绪,会让年轻人畏惧改变、害怕打拼、对大城市的生活充满误解,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甚至形成不良的自我暗示,让压力和焦虑无处释放。
这是个充满选择的幸运年代,没有人生活在封闭巢穴之中。你可以满怀热望地疾驰,也可以现世安稳地慢行,但是,千万别不做选择,自怨自艾,在叹息中浪费了人生最好的年华。多年以后,你会发现,拥有这样的一块空白,方是人生最珍贵的馈赠。
声音
《人民日报》:将“空巢青年”的标签直接贴在广大奋斗在城市中的青年身上并不妥当。事实上,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其奋斗群像,“空巢”更是几代人的人生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因为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家庭前,任何人都要经历这样的“中空”状态,在历练中积累生存技能、锻炼自理能力。
光明网:必须承认,在一个城乡二元化社会,不少年轻人选择背井离乡成为“空巢青年”,除了主动的选择,或许更有无奈的因素。比如较之于那些主动选择“单身”的人,不少人或许只是“被单身”。同时,有必要反思,我们的社会是否真的为这些愿意“空巢”的年轻人提供了足够的准备和空间?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