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4-13 08:53 | 来源:人民日报 2017-04-11 05版 | 查看:567次
顾兆农
社会化养老需要找到更多如“亲情互换”这样的支撑点,形成更大的支撑力
近日,一场空巢老人和大学生的签约仪式,在湖北武汉龙王庙社区服务中心举行。20多名老人和大学生志愿者结成互助对子,大学生们每周抽出固定时间帮助和陪伴老人,老人则腾出一间空余的房间给大学生免费居住。
这个被称为“空巢不空,租客守望”的“亲情互换”养老模式,由一家社工服务组织发起。租客事先须经过老年护理常识的培训:对行动不便的,放热水袋要防止烫伤;对有健忘症的,需要经常提醒……这些细节,都是培训的重点。签约大学生要通过社工服务组织把关和考核,社工服务组织还会给签约协议的双方建档,留下相关证件复印件;老人须出具一份房屋物品清单,以保障他们的权益。这样的“亲情互换”,为双方提供了良好的互补、互助渠道。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与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还有数据显示,我国有约1/3的老人处于独居、空巢状态。“十三五”时期是应对老龄化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窗口期,能否利用好这段时间应对银发浪潮,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
这其中,如何养老,是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养老产业的发展;各地也想了很多办法,以多种方式解决养老问题。但相对而言,我国养老资源仍然不足。一些地方公立福利院的床位,甚至要等8—10年。而且,因为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也正在弱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亲情互换”的模式,也可说是解决养老问题的一个积极探索,值得研究、完善和推广。
这样的探索也让我们看到,养老问题的解决,社会是很重要的存量资源,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一步盘活。加强社会建设,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在人们之间搭建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相互支撑的平台,通过这种平台的建设,使社会获得相对的、动态的平衡和稳定。而对于养老而言,社会建设的意义,正是找到更多如“亲情互换”这样的支撑点,形成更大的支撑力。
应对老龄化问题,宏观的、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固然重要,但微观的、操作层面的、主动的应对措施和办法,同样重要。发展,需要发声,更需要发力;落实,需要司令,更需要班长。应对老龄化,政府有责任,民间也可为;职能部门当仁不让,各行各业也都可以有所作为。从现实出发,多想办法、多找资源,把更多人调动起来、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各级各界真正重视这个问题了,类似“亲情互换”的养老探索一定会层出不穷。
养老,是今天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每个人明天的问题。政府加强引导,构建多元参与、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多样化养老服务模式,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伦理的养老模式,才能让更多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