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阿里巴巴4495制假案件线索 只有33例获刑事判决(图)

发布时间:2017-04-03 08:59 | 来源:北京晚报 2017-02-28 13版 | 查看:1049次

2016年阿里巴巴4495制假案件线索 33例获刑事判决 

阿里巴巴输出1100多条假货案线索,警方破获了469件,有10人被判处实刑被送入监狱。

  2017年2月27日,阿里巴巴集团在杭州举行了2017年度打假工作沟通会。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在会上披露,2016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共认定和处理制假售假案件线索4495条,案值均高于目前刑法所规定的5万元起刑标准。而目前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有刑事判决结果的已有33例。阿里巴巴抽取33份制假售假案件的判决书,发现已判决案例涉及47人,其中判缓期执行的有37人,比例高达79%——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制假售假当事人已普遍“掌握”钻法律空子的技能,在法律面前他们依然愿意选择铤而走险。

  阿里巴巴平台治理提供的一个案例显示,在东部某省一个销售女性内衣假冒品牌案件中,法院认定嫌疑人涉案金额达200多万,属情节特别严重,判决结果为判3缓4。

  据经济支队的一名警察透露,互联网或者电子商务的发展迅速,这确实为法律的完善健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什么制售假的惯性那么强,制造业本身就有一定的惯性,其次一些历史数据没办法去追溯,检法最终对协议人的定罪量刑没有实现客观的罪责刑相适应。“绝大多数我们查获的刑案,法院判处都是缓刑,判两年,过两年出来又去卖了”。而造假者被抓以后,专业性、防御能力反而得到了一次历练。

  郑俊芳用“迷雾”形容阿里巴巴与线下制假售假的战争,因为制假售假线索进入司法程序的艰难程度非同一般。“刑事打击的难度非常高,在法律面前,很多犯罪分子都选择钻空子,缓刑的比例很高,部分制假售假者最终确实无法受到有效的惩罚。”

  她补充说:“相对于传统零售业,电商是一个发展极其迅速的业态,在这样的新业态里根治假货亟待严格执法、加重刑罚,没有人想看到违法犯罪的人笑死、痛恨假货的人急死、执法办案人员累死、消费者哭死。”

  据悉,目前阿里巴巴已建立了一支2000人的专业队伍、每年投入超过10亿元、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数据模型对制假售假进行主动防控。

  但是,郑俊芳和她的同事们感叹,企业没有执法权,只能发现问题、下架商品、向执法机关报送线索,然后等待执法和司法机关处理。通过平台治理大数据模型体系主动防控、权利人举报、消费者投诉、神秘抽检等方式,阿里巴巴筛查认定4495条线索,执法机关接收1184条;但由于目前执法机关对案件定性难、定量难,立案或进入司法程序更难,公安机关能够进行刑事打击的只有469例;而如前所述,目前通过公开信息确认有刑事判决结果的已有33例。

  在一些人士看来,未来刑事处罚比例仍会不断提高,因为这是从根本上遏制制假售假、侵犯知识产权的关键手段之一。截至2016年8月,阿里在12个月内主动防控系统拦截3.8亿个假货产品页面,“这些假货未能登陆电商平台,但在线下实际存在着,假货源头不除,无论线上线下都深受其害。”其中,还有不少制假售假店铺被阿里关闭后,转眼就去其他电商平台开店。

  清华大学法学院张建伟教授说,未来迫切需要加强立法及处罚力度,让制售假货者付出应有代价。 文/甄素静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治理假货需要更多智慧 》)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