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脱贫为什么如此重要

发布时间:2017-03-31 14:20 | 来源:成都商报 2017-3-28 09版 | 查看:9543次

  51年后 兰考成功脱贫

  多年夙愿成真 成河南省首个“摘帽”的贫困县

  河南省昨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兰考正式退出贫困县,兰考成为河南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开展的第三方专项评估显示,兰考县抽样错退率(人)0.72%,抽样漏评率(人)0.75%,抽样群众认可度98.96%,综合测算贫困发生率1.27%。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并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兰考县正式退出贫困县。

  2016年4月,我国印发《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同年6月河南省印发《河南省贫困退出实施办法》,其中明确,贫困县退出以贫困发生率为主要衡量标准,原则上贫困县贫困发生率需降至2%以下。

  兰考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2014年,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兰考作为联系点,一年之中,两次到兰考指导工作。兰考县委、县政府郑重许下了“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承诺。

  新闻发布会上,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说,对兰考来讲,今天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摆脱贫困是以焦裕禄同志为代表的兰考共产党人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夙愿,是全体兰考人民的殷切期盼。

  51年前 人民日报刊文

  焦裕禄:“活着我没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一九六二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史的最低水平。

  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呵!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第二天,当大家知道焦裕禄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去了。

  他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他从这个大队到那个大队,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谈论。见到沙丘,他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见到涝洼窝,他说:“这里可以栽苇、种蒲、养鱼。”见到碱地,他说:“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转了一圈回到县委,他向大家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一九六四年春天,正当党领导着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很多人都发现。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他对自己的病,是从来不在意的。同志们问起来,他才说他对肝痛采取了一种压迫止痛法。县委的同志劝他疗养,他笑着说:“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焦裕禄暗中忍受了多大痛苦,连他的亲人也不清楚。

  五月初,焦裕禄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县委的一位副书记匆匆赶到郑州探望他。当焦裕禄用干瘦的手握着他的手,两只失神的眼睛深情地望着他时,这位副书记的泪珠禁不住一颗颗滚了下来。

  隔了一会儿,焦裕禄从怀里掏出一张自己的照片,颤颤地交给这位副书记,然后说道:“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副书记再也无法忍住自己的悲痛,他望着焦裕禄,鼻子一酸,几乎哭出声来。他带着泪匆匆地告别了自己的战友……

  谁也没有料到,这就是焦裕禄同兰考县人民,同兰考县党组织的最后一别。

  一九六四年五月十四日,焦裕禄同志不幸逝世了。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

  (原文刊于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 作者:穆青 冯健 周原 本文有删节)

  破解兰考之问

  兰考脱贫了!

  时间定格在2017年3月27日。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估并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兰考县成为河南省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的贫困县。河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了这一消息。

  作为焦裕禄精神发源地,共和国历史上很少有一个县像兰考这样,汇聚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

  “为什么守着焦裕禄精神这笔财富,50多年了经济仍比较落后,10万人没脱贫?”

  如今,“兰考之问”终于成功破解。

  经年夙愿终成真,一樽还酹焦裕禄。

  1经济“短腿”

  为什么守着焦裕禄精神这笔财富,50多年了经济仍比较落后,10万人没脱贫?

  1966年2月,由于时任新华社记者穆青等人的一篇长篇通讯,兰考一跃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县城,不是因为这里的富庶,而是因为这里的贫穷。

  50多年间,兰考因焦裕禄而成为“政治明星”。但遗憾的是,在2017年3月27日之前,这座中国最著名的“政治明星”县城之一,却依然头顶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迟迟无法褪去。

  按照兰考官方公布的数据,2013年,兰考县实现生产总值193亿元,按照当地公布的全县人口83万计算,兰考县的人均GDP仅为2.3万元。

  无论是从GDP总量,还是人均GDP数值上,兰考县都与周边县相差甚远。农业,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依然是这个贫困县的多数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显然,兰考的这种经济上的短腿,与兰考自身的“政治明星”县城的身份,并不相称。

  “请大家向我开炮。”2014年5月8日上午,河南兰考县委常委班子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时任兰考县委书记王新军开展自我批评后说。王新军是焦裕禄之后的第十四任兰考县委书记,王新军提出了一个困扰自己多年的问题:为什么守着焦裕禄精神这笔财富,50多年了经济仍比较落后,10万人没脱贫?

  2014年5月,兰考县委、县政府作出“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庄严承诺。

  军令状立了,就要兑现。记者走访的十几个贫困村全都有了各自产业。徐场村利用泡桐发展民族乐器,全村有乐器企业54家,销售收入6000多万元;夏武营村143个贫困户中有135户通过种植蔬菜脱贫……一个个脱贫故事在兰考大地上不断上演,量变最终迎来质变。

  2016年,兰考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57.6亿元,增长9.4%,增速居河南省直管县第2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1124元和9943元,分别增长7.5%、9.6%,增速均居河南省直管县第1位。

  2“明星”光环

  兰考的脱贫道路并不神奇,它是焦裕禄走过的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的共产党人应该走的路——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初心!

  春日,阳光洒下,54岁的“焦桐”又到了开花的季节。

  今年,到此追思的群众带来了“植树者”焦裕禄为之奋斗终生的好消息:兰考脱贫了!这是值得历史铭记的日子,因为灾害和贫困曾深植兰考人的记忆。

  据兰考县志记载,自1644年至新中国成立的305年间,地处豫东平原,北依黄河的兰考,发生涝灾90多次;自清咸丰至解放的100多年间,兰考被风沙掩埋的村庄就有63个。1949年,全县97万亩耕地中,低洼易涝地12万多亩,沙碱地33万多亩,全县粮食亩产仅38.5公斤。

  50多年前,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除三害”:风沙、盐碱和内涝——这是他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找到的兰考贫困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后,“三害”在兰考成为历史,但贫困却始终是压在当地人民头上的“一座大山”。2002年,兰考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从“外出要饭”到“向国家要饭”,贫穷似乎成了兰考人摆脱不了的标签。

  贫困难道真的不可战胜?“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焦裕禄临终前的这句话,代表了共产党人向贫困斗争到底的决心。

  2014年,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兰考作为联系点,一年之内,两次亲赴兰考指导工作。面对总书记嘱托和全国人民期盼,兰考县委县政府郑重作出了“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承诺。

  从焦裕禄时期治理“三害”,到改革开放后摆脱贫困,兰考每一步前行,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脉相连。正是依靠这种血脉相连催生的焦裕禄精神,兰考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趟出了一条决胜贫困之路。

  兰考闯出的到底是一条什么路?面对来自全国各地人们关切的探询,年轻的县委书记蔡松涛总会这样回答:兰考的脱贫道路并不神奇,它是焦裕禄走过的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的共产党人应该走的路——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初心!

  3思想“贫困”

  “把政治大县的身份当成包袱,求稳怕乱,甩不开膀子就提不起劲,自己没动力谁也扶不起。”

  在进入兰考县城的必经之路,有一座焦裕禄铜像,裤脚挽起,双手叉着腰望向远方。看到铜像的刹那,一股崇敬感油然而生。然而,曾几何时,焦裕禄精神似乎凝固在这座铜像上。领导干部身上的干劲、闯劲越来越少,“有损焦裕禄精神发源地的形象”。老百姓“穷惯了”“熬疲了”,觉得兰考“也就这个样”。

  34岁的兰考人代玉建几年前在郑州做生意时,每逢有人听说他来自兰考,十有八九会追问:“你们那还有人出去要饭吗”,到后来他见人只说自己是开封人。

  “听了不信,看了不服,回来不干。”成为一段时期里“背着包袱”的兰考干部真实写照。“兰考首要的不是经济贫困,而是思想贫困。”蔡松涛说,有些兰考干部片面理解焦裕禄精神,只看到焦裕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一面,看不到焦裕禄科学求实、迎难而上的一面。“把政治大县的身份当成包袱,求稳怕乱,甩不开膀子就提不起劲,自己没动力谁也扶不起。”

  徐二排是堌阳镇徐场村的一个老贫困户。“越穷越没劲”,徐二排不仅拒绝了村干部介绍的镇上工作,也推掉了扶贫项目。

  然而,看到村里一家家一户户作乐器赚了钱,二层小楼一栋栋拔地而起,徐二排着了急,开始琢磨起来赚钱的门道。“大家都做乐器,没人做琴弦。”徐二排南下扬州学习琴弦制作,回来后在政府的帮助下办起了琴弦厂。两年时间,徐二排盖起了二层小楼,买上了小轿车。“一年下来怎么也有个30万块钱。”富裕起来的徐二排精神抖擞。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第三方对兰考县脱贫进行的专项评估显示,兰考脱贫抽样群众认可度达98.96%。兰考县扶贫办主任胡良霞说,人民群众内心深处改变面貌、摆脱贫穷的渴望一旦迸发出来,就会创造出惊人的能量。

  “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兰考不少地方,都悬挂着焦裕禄的这句名言。度过寒冬,巍巍“焦桐”又将繁花满树,每一个到此的兰考干部都会提醒自己,脱贫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只有实现全面小康,兰考的精神之花,才足以称得上“完全绽放”。

  综合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财经日报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