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购买助残服务:买什么?向谁买?(3图)

发布时间:2017-03-29 08:53 | 来源:光明日报 2015-06-01 11版 | 查看:736次

——来自武汉市武昌区的调查

图片为湖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孤独症患者在接受抢救性康复训练。训练服务是以政府购买的形式为患者免费提供的。

  “即使自己的生活比别人多了很多磨难,我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做傻事了。”武汉市武昌区一级肢体残疾人李强(化名)说。

  李强一向消极,“想走在父亲前面”,两次自杀未遂。2013年7月,武昌区残联与专业社工一道上门为李强进行情绪治疗,并联络社会资源开始为他进行康复指导。近两年后,李强终于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

  与传统的“残联包办”不同,李强享受到的康复服务来自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2013年,武昌被中国残联确定为开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工作试点单位,向社会组织购买助残服务的探索迈开了新步伐。两年来,当地残疾人享受到了更优的服务,政府购买助残服务机制探索也取得了初步成果。

  高标准严要求

  保证服务专业性

  在武昌区紫阳街,26岁的精神残疾人张丽(化名)以前常常发病,砸坏了多部手机和多台电脑,有时甚至动刀、纵火。无奈之下,家人只得把她关在家里,导致其与社会脱节,病情日趋恶化。

  后来,紫阳街依托阳光家园购买专业社会服务,每周三为她进行心理疏导,每周五邀请她接受专家巡诊,专业社工还经常组织群体活动,帮助她融入社区、融入社会。目前,张丽的病情已基本稳定并逐渐康复。

  长期以来,精神卫生服务资源不足和基层防治力量薄弱的问题凸显,精神残疾人面临“看病难、住院难、回家难、康复难、回归难”的尴尬处境。武昌区政府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请专业团队为他们提供康复服务。“请专家做事,但政府不养人,效果很好。”紫阳街阳光家园负责人吴凡丽说。

  紫阳街阳光家园是一个残疾人康复机构,主要照料辖区内的智力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办公用房由街道办事处解决,政府出资向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购买服务岗位,对患者进行艺术熏陶、生活技能训练、就业指导等,并聘请省人民医院精神科专家定期指导,多所高校相关专业的志愿者参与服务。

  托养残疾人在这里不仅可以得到细致的日间照料,还能参加庇护性劳动获取劳动报酬。当一位七十多岁的母亲拿到45岁重度智障女儿交给她的第一笔工钱时,她忍不住热泪盈眶:“这92元钱远远超出了它价值本身的含金量!”

  政府对购买服务提出了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保证了服务的专业性。目前,紫阳街阳光家园托养41名残疾人,每天早上家属把康复者送来,傍晚接回家。依托这个平台,辖区190多名精神残疾人均能享受到社工的专业服务和精神卫生专家一对一的诊疗服务。

  以需求为导向

  把钱花在刀刃上

  一级肢体残疾人方俊明在29年前为救落水儿童造成颈椎骨骨折,高位截瘫,其日常起居依靠母亲照顾。然而,母亲逐渐年迈,照顾方俊明已力不从心。武昌区就尝试为他购买家政服务。2014年,区政府将为一级肢体和智力残疾人购买家政服务列入了政府十件实事。家住武昌区粮道街的盲人张国玲告诉记者,自此以后,他们再也不用担心吃到烂菜叶了。

  盲人需要语音电饭煲,聋人需要闪光门铃,肢体残疾人需要无障碍公交车……不同残疾人有不同的需求,每个人的需求更是五花八门。武昌区在购买助残服务时特别注重以需求为导向,突出个性化服务,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

  截至目前,全区共向10家社会组织购买助残服务,涵盖了以各类残疾人为服务对象的专业社工服务,以精神障碍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区康复服务,以盲人和重度残障人士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家政服务、以贫困代际转移阻断计划帮扶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就业推介服务等。

  购买的助残服务质量如何?武昌区引入了第三方进行评估。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方评估也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的。今年,武汉珞珈社会服务中心接受委托,对全区17所阳光家园进行了“星级评估”工作,互帮网服务中心接受委托,将采用电话随访的方式,按季度对全区家政服务质量效果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将作为资金拨付、合同签订的重要依据。

  “这样既可以提高投入效益,提升公共财政投入质量,又可以反映受助对象真实情况,克服了以前单位自评和行业自评的局限,在体制外形成了第三方评价的约束力量。”武昌区残联理事长费保平说。

  培育助残组织

  构建“三社联动”局面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在购买助残服务的过程中,武昌区不得不面对助残社会组织数量少、范围狭窄、资质不足等问题。武昌区现有残疾人数万人,其中持证残疾人超过一万人,在政府购买的各种助残服务面前排队现象严重。

  武昌区能提供助残服务的社会组织只有159家,其中18家未注册。有能力参加竞标的社会组织数量不多,且不少社会组织实力较弱,无法形成实际的竞标局面。门槛较低、缺乏竞争,社会组织的后续发展和助残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均面临较大考验。

  在前期,武昌区主要采取“培育一批、发展一批、改造一批”的思路,积极培育扶持公益性社会助残服务组织。2014年7月,武昌区成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采用科技和企业孵化器的模式,全方位孵化培育社会组织。如今已有近50家社会组织入驻孵化器。

  互帮网就是从孵化器出壳的一个助残类社会组织。互帮网借助网络平台为残疾人提供录音整理、文案编辑、网络推广、电话访问等工作机会,让残疾人足不出户即可就业。互帮网入驻后,孵化器为其解决了办公场所问题,还帮他们协调高校志愿者、政府、企业和媒体资源,为其顺利成长创造了条件。现在,互帮网已经有了自己的办公场所,并已帮助近5000名残疾人会员挣到了近100万元酬金。创始人袁永海说:“帮中国千万残疾人找到工作是我的梦想,孵化器为我的梦想插上了翅膀。”

  “武昌区希望培育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将以前政府想做而做不了的、做了而做不好的事务让渡给社会组织,从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形成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人才‘三社联动’的良好局面。”孵化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报记者 周洪双)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