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1 10:54 | 来源:今日话题 2017-03-11第3827期 | 查看:847次
特约作者 萧淳
导语:“每一位熊孩子背后,都站着一群熊家长。”这句话在中国的社交网络上很有市场,于是,有人主张,生孩子之前应当先进行培训和考试,拿到合格证,才有资格生孩子。这一论调引起了极大的舆论争议。因此,有必要说清楚,为人父母到底需不需要持证上岗?短期的培训和考试,就能教育出模范父母吗?
要点速读
无论基于理论还是现实,都该反对“通过考试才能做父母”
尽管“通过考试才能做父母”是对中国“重生不重养”这一传统的反驳,但是它既违背了公民生育权,实际操作也不可行。
早在1968年,《德黑兰宣言》就明确宣布生育权为父母享有的基本人权,而在中国,生育权也写进了《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及《妇女权益保障法》。可以说,生育权无论从国家共识还是国内法律角度,都是一项基本人权。
所以,不能通过一场考试来确定是否具备生育权。并且,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不能因为不完美就去限制一个人的基本权利。
美国人在反对《爱国者法案》时就说:“我们之所以反对,是因为我们害怕,我们害怕这种限制慢慢加到我们身上,我们害怕这种限制扩散到我们的其他权利上。”
提出“优生学”概念的弗朗西斯·高尔顿,其理论给纳粹的行径提供了依据
一旦社会开始主张一个群体或是民族不适合繁衍,往往就意味着悲剧的开始。1883年,生物统计学的创始人高尔顿发明了“优生学”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很快被当时不少国家所接受,德国很早就开始普遍实行对“不适者”的生育限制。这种观念最丑陋的产物就是纳粹的“纯化”雅利安人的计划,以及最终的种族大屠杀。
现实点讲,这种论调也没有什么可行性。有过孩子的人会知道,面对新生命的到来,无论之前的准备有多充分、储备了多少知识,都还是会犯错。你会接连不断的遇到新问题,这些问题却没有标准的答案。
而且,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挑战。从怀孕到孩子成年,有将近20年的时间,很难想象有什么考卷和标准答案能将林林总总的复杂问题囊括其中。
但中国确实存在大量的“三无家长”
为人父母,责任重大。那些支持“通过考试才有资格做父母”的人,尽管观点偏激,但背后的情绪可以理解,因为现实中很多人压根就不会做父母。
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所长齐大辉将这一类父母总结称为“三无家长”:第一,迎接一个新生命到来时没有知识准备,是“无知”;第二,在孩子的成长中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是“无法”;第三,当孩子进入叛逆期,家长无法与孩子沟通,就只剩下“无奈”。
“三无家长”的存在,往往就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昨日专题《中国孩子要远离疫苗是谣言,三招戳破群体洗脑式造谣》中,相信“为了孩子安全,请远离疫苗!”的家长就是无知家长的典型。
而那些把孩子送去“戒网瘾学校”的家长,因为无知,他们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网瘾,并能通过电击“戒除”;因为无法,他们选择粗暴的将孩子送进去;最终他们与孩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只剩下了无奈。
早在1919年,鲁迅先生就发表了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他写到:“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一个世纪快要过去了,很多中国父母还没有做到鲁迅先生所说的这三点,不少人的状态是,“孩子一出世,就意味着你成父母”,未做好准备甚至是被动地站到了父母的位置上。
应对“三无家长”,亲职教育不能再拖了
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孩子的成长其实是孩子和家长一起成长,父母同样需要接受教育并学习怎样做合格的家长。
这种为父母提供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增强父母教育子女的技巧和能力的培训叫做亲职教育。美国联邦政府在1965年的《中小学教育法》中就规定:实施包含早期教育、成人教育和家长教育。
因为子女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养需求不同,所以亲职教育是贯穿0-18岁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的。
美国麻省布克兰市曾开展过一个长期的实验儿童教育计划:母亲怀孕后六个月即开始参与,首先接受产前检查,并学习有关孕妇保健知识,胎儿出生后,接受各种定期检查,父母在专业人员辅导下学习如何养育幼儿。
随后,他们可以参与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指导计划,即HIPPY计划,这一计划是根据学龄前儿童的发育特点、性格特征、家庭保育情况,由专家制定出一套针对性极强的发展方案,内容包括智力开发、儿童成长阶段标志动作的出现以及心理变化特征等,父母可以按照计划来执行。
入学以后最重要的亲职教育方式则是家长会,与中国主要强调成绩汇报的家长会不同,美国的家长会主要在于加强家长与老师的联系,以及增强养育儿女的能力。
除此之外,在美国,亲职教育还有很多不同的项目,有学者将它们分为三类:反思类,比如通过充分接纳孩子以建立温暖亲子关系的PET项目;行为类,比如系统地教父母使用奖励或惩罚孩子行为的信心教养项目;阿德勒类,比如探索孩子行为产生的经验背景的STEP项目。
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孩子的年龄、成长需要等选择项目和课程,按时参加培训。
实际上,无论在任何国家,家长尤其是学龄前的儿童家长对亲职教育的需求是非常高的。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76.4%的家长认为自己需要接受专门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但是目前国内针对儿童家长的亲职教育,能站在家长角度又具有实操性的教材和教学模式却十分鲜见。
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要让孩子尽可能的不再受到伤害,建立一个完备的亲职教育体系显然比“持证上岗”要靠谱的多。
结语:家长持证上岗,不是考一次试或者有一张证书就够了。亲职教育是一套长期的教育,家长学什么,谁来教家长,“家长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资格,如何评估家长教育的成效,如何改进?需要一系列的立法、教育和社会配套来加以支撑。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