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机关女干部,今日脱贫“主心骨”(3图)

发布时间:2017-03-10 15:51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17-03-10 第14版 | 查看:1411次

脱贫攻坚重点省份山西,1000多名“娘子军”奋战在脱贫战场上

    ▲五台县东雷村“第一书记”江英弟(左一)在和几位村民一起制作手工香包(2 月 28 日摄)。

    ▲岢岚县黑峪村“第一书记”葛爱萍(左三)在和村干部商议电商团购活动的具体安排(3 月 1 日摄)。

    ▲来自山西日报报业集团的静乐县梁家村“第一书记”姚玲燕(左)在听村民梁俊文介绍新买的农机(3 月 2 日摄)。新华社记者曹阳摄

新华社太原电(记者马晓媛、晏国政)她们曾是让人羡慕的城市白领、机关女干部,如今却只身走向广袤农村;她们是家人倚重的“主心骨”,如今又将耐心、温柔和坚毅付与陌生的贫困乡亲,成为带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主心骨”……

  在全国脱贫攻坚重点省份山西,有1270多名女性“第一书记”和130名女性省直驻村工作队员奋战在脱贫战场上。“三八妇女节”前夕,记者进太行、越吕梁,走近其中的三位女性,感受她们的别样幸福。

“时髦姑娘”变“农村大妈”:被乡亲们需要是一种幸福

  初见江英弟,她正在村边的地里查看新装好的光伏板,裹一身厚厚的黑羽绒服,鞋上满是泥土。

  “刚来村里的时候,江书记可时髦了!你看现在,跟村里的女人们站一起都快认不出来了。”山西五台县东雷村妇女主任王晓玲咯咯笑着,远远招呼江英弟。

  2015年8月,38岁的江英弟被山西省人社厅派到东雷村任“第一书记”,从此与这个太行山腹地的贫困村结下不解之缘。

  “我没啥农村生活经历,一开始根本不知道咋开展工作,只能用笨办法。”江英弟说。她白天黑夜走门串户,认下了老老小小,摸清了家家户户。东雷村乡亲也渐渐接受了这个城里来的“时髦姑娘”。

  东雷村人均2亩坡地,靠天吃饭,600人中1/5是贫困人口。一年多时间,江英弟跑门子、找路子,想方设法给村民们增加收入:建起光伏发电站给集体经济“破零”,通过电商平台帮村民们卖粮,引进招聘会给村民们找工作,让妇女们在家加工香包挣钱……

  70岁的白银銮老人自从学会了做香包,每天都要在炕上做一会儿。“俺这么大年纪了,每天还能坐在家里挣钱,真是想也没想过。”老人笑呵呵地说。

  一年中,江英弟呆在村里的时间超过300天。山里的夜又黑又冷,江英弟住在离村不远的乡政府里,常常整栋楼只有她一个人。农村条件有限,饭食简陋,要上旱厕,还不能洗澡,她也从没抱怨过。

  “别人都说,自从下了乡,我老了好几岁,白头发也多了不少。”江英弟捋了捋头发,笑着说,“那也值。老百姓把我当亲人,他们需要我,看见我就高兴,我觉得挺幸福的。”

  在谈起7岁的孩子时,江英弟的脸上现出一丝愧疚。她说,虽然这两年陪孩子的时间少了,但能把自己的成长带回家,给孩子好的影响,也让自己觉得这个母亲当得“棒棒哒”。


城里来的“贴心小棉袄”:一定得给咱村办点儿实事

  惊蛰已过,管涔山脚下的山西岢岚县黑峪村仍是一派冬日景象。远处的群山覆盖着白雪,山口吹来的寒风让人浑身发冷。“第一书记”葛爱萍一进村,就听见了此起彼伏的招呼声:“萍萍来啦”“萍萍一会儿来我家”“萍萍……”

  28岁的葛爱萍两年前从县委宣传部来到黑峪村,成为这个小山村的脱贫带头人。“大伙儿一看来了个小女娃,心里都犯嘀咕,不知道能干出啥来。”葛爱萍皮肤白皙,笑起来眼睛弯成了月牙儿,“我就想,一定得给咱村办点儿实事。”

  黑峪村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尤其适合种植莜麦、红芸豆等杂粮作物,所产杂粮品质在当地颇有名气,村民在山里采的银盘蘑菇也是美味又营养的特产。为了让好东西卖出好价钱,葛爱萍四处联系销路,促成了农产品的电商团购。

  “团购涉及收购、包装、运输一连串的事儿,老人们不懂电商,参与热情不高,刚开始真是焦头烂额。”葛爱萍说,为了动员大伙儿精拣豆子,她挨家挨户上门做宣传,终于说动了村民。

  杨明生家种了4亩红芸豆,听了小葛书记的话,发动家人分拣装袋,一袋豆子比从前多卖了60元。杨二瞒家去年靠着团购,卖出了1000多元的蘑菇,乐得合不拢嘴。王艮宝老人记得,一次小葛书记送货回来过了饭点儿,就一个人躲在大队部就着开水吃了半包方便面……

  63岁的夏九女每次见了葛爱萍都拉着她的手不放。在她心里,葛爱萍就像自己的亲孙女儿。“萍萍经常来家里陪我说话,给我买东西,有啥困难也老惦记着,真是个贴心的好闺女。”


坚守“光棍村”的女书记:扶贫更要扶志和扶智

  出山西静乐县城向西北方向走30多里,就来到了姚玲燕任“第一书记”的梁家村。梁家村地处吕梁山深处,因为没有女人愿意嫁到这个穷村,全村如今仍有40多个光棍。

  “我是自愿来扶贫的,最初有些浪漫主义,想体验农村生活,丰富人生阅历。”年过50的姚玲燕眼神清亮,言谈举止间尽显知识女性的温文尔雅。“实际干起来才知道,扶贫真是一场攻坚战。”

  两年来,姚玲燕一头扎进梁家村,一家一户研究脱贫的法子。她四处“化缘”,为村里新整理田地近200亩,新修了田间道路,还给贫困户添置了农机具和农资。然而,最让她犯愁的还是村民的精神状态。

  “村里少有人来,跟外界的交流不多,很多村民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信心。有的人外出打工,挣一年钱回来歇两年。”姚玲燕深切感受到,扶贫不能仅仅停留在给钱给物,更要扶志和扶智。

  为此,她利用派出单位山西日报报业集团的媒体优势,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把“外面的世界”拉进村里来。有省城的小学生来到村里与孩子们交朋友,有各类单位团体给村里捐赠书籍,有画家来给村里的老人们画肖像,也有媒体摄影队伍来给村里拍新春全家福……

  姚玲燕还动员村里的中青年人走出大山,并为他们多方寻找就业机会。47岁的单身村民梁俊文在姚玲燕的动员下,去年远赴银川打工,觉得生活又有了奔头。“今年我还要出去,争取早点娶个媳妇回来。”他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