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1-26 11:16 | 来源:新华网 2016年12月13日 19:58:56 | 查看:2051次
301医院的同事在周继林教授(中)家中为她庆祝百岁生日时合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题:大医之道——记口腔医学泰斗周继林
陈曦、郭晶、罗国金
初冬的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金沟河干休所。
已经百岁高龄的她刚看完当天的报纸,一头白发整齐地向后梳着。桌上,放着一本原版的英文医学书籍。
这位慈祥儒雅、精神矍铄的老人,是我国口腔医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在口腔颌面缺损修复领域成就卓越的周继林。她和同为军医的丈夫洪民,从战火纷飞到和平年代,救治患者无数,深刻诠释了大医之道。
战火中的白鸽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是年,年轻的口腔医师周继林奉命来到贵阳图云关一处山林,救治受伤的抗日官兵。
未曾想,眼前的画面如此触目惊心:一座座帐篷里挤满伤员,有些伤者整个下巴被子弹打碎,不能说话也不能吃饭,饱受肉体与心灵的折磨。
然而,血腥繁忙的工作环境并没有让长相纤秀、温文儒雅的周继林退缩。很快,毕业于原南京中央大学牙医班的周继林凭借扎实的技术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胆大心细,手术又快又漂亮。
一位年轻军官伤愈重返战场时,向她深鞠一躬:无以为报,唯有前线杀敌!
对于这段经历,周继林的回忆中却是喜忧参半:受限于当时的医疗设备,还有不少伤员没有得到理想治疗,他们失望的表情让周继林的心被深深刺痛。
这种痛,也成为后来周继林潜心研究颌面治疗与修复的强大动力之一。
抗美援朝中,周继林再赴火线。一支以外科各专科骨干为主体的医疗队来到解放军201医院。这里距朝鲜边境不远,收治了大量伤员。
一位叫刘恩林的志愿军战士被炮弹击伤面部,多数专家都认为无法救治,刘恩林几度轻生。周继林和一起在前线奋战的丈夫洪民不肯放弃,制订了多种手术方案,最后不仅挽救了刘恩林的生命,而且赝复的耳朵和眼球栩栩如生,外翻的眼眶也基本复原。出院后,刘恩林结婚生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还经常来北京看望周继林夫妇。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类似的大小手术数不胜数,类似的奇迹和惊喜也不胜枚举。
1956年12月,周继林作为原总后勤部先进工作者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在周继林2009年撰写的回忆录中,这个被无数人期盼的荣耀时刻,却并未找到只言片语。
谈及此事,周继林淡然地说:“心里记着就好。”
青年时期的周继林教授(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一张病床撑起一个科室
1946年,美国费城维利弗治总医院,周继林和丈夫正在这里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然而,异域城市的美丽风光并未打动这对年轻夫妇,他们恨不得一天24小时守在医院里。
“你们留下来吧,医院已经安排好了。”周继林的姑父、长沙湘雅医院院长张孝骞来美国看望他们时说。但一心回国的周继林谢绝了亲友的盛情挽留和国外医院的邀请,下定决心回国,着手建立我国自己的口腔颌面外科与口腔颌面修复相结合的医学事业。
解放前夕的上海,位于淮海中路的洪宅却似乎有点与世隔绝,大门上钉着厚厚的木板,牢牢锁着。
原来,劝说周继林夫妇去台湾的人三天两头上门,夫妇俩不堪其扰才想出这个办法。
“要留在大陆!”这是周继林唯一的信念。
1950年,中国第一个口腔颌面外科在上海华东军区总医院诞生了。给洪民颁发华东军区总医院牙科主任委任状的,正是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就在华东军区总医院更名为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不久,周继林也受聘于这个大学牙科。
说是“科室”,其实只有从耳鼻咽喉科借用的一张病床。
3年后,当初借来的仅有的一张病床,发展成有44张病床的独立病区,很快又扩大成为全国口腔颌面外科中心,前来就诊的病人络绎不绝。以此为标志,中国只有牙科门诊而没有牙科临床的时代结束了。
这,被称作中国口腔医学的第一座丰碑!
1958年,周继林调入解放军总医院。此后,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周继林为上颌骨大型缺损的患者解决了义颌修复的复杂技术问题,使患者的语言和咀嚼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并回归社会参加正常工作。对于这一成就,国内外口腔医学界均给予了很高评价。
周继林教授伏案工作(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不挂专家号的名专家
周继林家里珍藏了厚厚一摞相册,里面珍藏的不是游历各国的风景照,而是有关患者的图片资料。这些患者,都是全国第一例有关口腔手术的治愈者。
一张张病患治疗前后的对比照片的背后,是周继林的高超医术和对病人的极端负责。从1953年开始,她对一位上颌骨受伤的伤员随诊观察长达42年,先后进行增填修补手术50多次。
“三分医病,七分治心。”这是周继林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主任刘洪臣是周继林带教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他回忆说,周教授时常告诫我们医生要“三分医病,七分治心”,有些病人怕冷怕风,看到铁制的手术器械就拒绝治疗,周教授会先请伙房蒸几块热毛巾垫盖器械。
上世纪90年代初,周继林主动向医院申请,将自己的专家号全部改为普通号,还带动同为医学专家的丈夫一起这么做,最大限度方便患者,一直到90多岁无法再工作。
为此,周继林被患者称颂为“不挂专家号的名专家”。
病人在二老眼中没有高低贵贱,他们总是倾其所有为病人解除痛苦。”周继林的儿媳王秋红是一位眼科主管技师,“那个时候很多病人都是边防战士和贫苦农民,他们不远千里来求医,花光了治病的钱,没地方住,就会住到我们家来。”
无论是刮风下雪,还是阴天下雨,周继林夫妇从未耽误过出诊。有时天气不好,加之路途远、腿脚不方便,大家就劝他们不要出诊了,可他们却认真地说:“病人千里迢迢来找我们看病,绝不能让病人失望。”
1996年,上级安排周继林从一线退下来休息,但她却每天照常出诊、查房、组织病例讨论、坐镇手术台、培养研究生、拟定论文、搞科研攻关,一天也没有休息过,而且不要任何额外报酬。
“周继林教授的大医之道,集中体现为忠诚、执著和大爱。学习这种精神,就是要对党无比忠诚、对事业极端热爱、对人民极端负责。宣传这种精神,对于弘扬先进文化,引领时代风尚,释放社会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解放军总医院政委袁安升说。
周继林教授近照(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周继林教授(左一)与丈夫洪民教授(右一)为患者看病(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