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1-20 00:00 | 来源:成都商报电子版 2017年1月18日 | 查看:572次
□成都商报评论员 刘琴
环卫工吕大姐在金丰高架作业时不幸遭遇车祸死亡的事件过去已近一周,但其引发的反思仍在整座城市激荡。日前,署名“远航”的评论《乱扔垃圾者也是环卫工之死的肇事者》,把这一反思推向新的高潮,认为这“是城市管理的一道考题,也是交通参与者的一道考题”。这道考题,答卷如何,既是对环卫工之死的良心拷问,也是我们是否有资格跨入国家中心城市之列的现实追问。
追问一
环卫工清洁城市,但为何总让他们受伤?
近年来,环卫工作业时遭遇交通肇事意外的报道时常见诸媒体。2015年最后一天,十陵江华路上,一名环卫工被撞身亡;2016年新年第二天,佳灵路一跨线桥上,两名环卫工被撞伤;2017年新年第二周,金丰高架上,吕大姐被撞下高架当场身亡。仅仅三环路上,每年环卫工遭遇的交通事故至少20起,其中90%发生在早高峰时段。
也许有人会善意地提议:要不车流量大的时候就别扫了。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环卫工在车水马龙中也不得不作业?如果没有环卫工在车水马龙中不停作业,成都会是什么样?
一条七八百米的街道,一个环卫工正常清扫一次,人流少时需耗时1个多小时,人流多时需耗时2个多小时。除此而外,每个环卫工会在自己负责的地段一天至少巡扫十几个来回。干啥?捡拾烟头和纸屑。去年12月成都发布雾霾橙色预警时,仅仅中心城区,从19日零时到22日上午9时,就出动清扫保洁人员142909人次。
成都1600万人口中,环卫工人不过千分之几。而就是这千分之几,顶日头、扛风雪,保障着大家的基本生活环境。但正是包括你我在内的一些人随手一丢、随口一吐,使他们不得不以血肉之躯周旋于钢盔铁甲的车流中,不停作业。
追问二
我们的城市不缺乏同情心,那么,同理心呢?
一个普通环卫工之死,让整个城市都动了起来。市委书记、市长派人慰问,区政府以及城管部门上门看望家属,各媒体连篇报道,各基层单位以及志愿者关爱环卫工的活动轰轰烈烈。这样一座城市的集体反应,在寒冬传递着“成都温度”。
2013年,成都商报就与市总工会共同发起为环卫工提供休憩地的“15分钟之家”。如今,全市已建602个。去年,市商务委、市城管委以及成都零售商协会也发起“关爱环卫工人,共建环卫爱心服务点”活动。另外,民间志愿者搭建的爱心驿站、提供的免费午餐,更暖人心。
同情心是人类最高贵的情感。然而,在拥有同情心的同时,我们是否还具有同理心?同理心是由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斯提出来的心理学概念,简言之,就是换位思考。两千多年前,孔子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都人家喻户晓的李伯清将之口语化:要公道,打颠倒。虽然职业所限,职责所在,但谁愿意不断为他人陋习买单?就算父母,也不乐见孩子把刚收拾好的屋子马上又搞得一团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不能当面表达同情,转头便制造麻烦。不能总在雾霾压境、烈日当头、悲剧当前之时,才聚焦那些橙色身影。向环卫工“送温暖”、“献爱心”,其实最温暖、最有爱的就是管住自己、约束自己,不乱丢、不乱扔。
每一个“小恶”看似都是孤立的,但积累、串联起来,就成了破坏力巨大的“恶之链条”。一团垃圾,一次未进行的“礼让”,一个生命的逝去,看似偶然,却是同理心缺失之下的必然。有时候,同情无关痛痒,尤其面对环卫工这样城市里最忍辱负重的人群,只有同理心,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尊重,才是人与人之间可贵的“理解”。
追问三
我们拥有的精神文明,是否追上了物质文明?
看眼下成都,城市GDP已经站上1.2万亿元的新台阶,城乡人民收入也正以超过GDP增速的速度增长,在西部,我们城市的富庶可以说数一数二。但是,我们每一个市民的文明程度是否都跟上了趟?
就以驾驶文明而论,成都的道路越修越好,成都人的车也越开越高档。但是,成都的基础设施现代了,成都市民是否就随之现代了呢?虽然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但让人汗颜的是,加塞、抢道、车窗抛物、不礼让行人,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仍不鲜见。如此陋习,虽然人人皆知其丑,但却仍像“牛皮癣”般难以祛除。再说远点,比如插队、拥挤、高声喧哗;见厕所不入,非让孩子在公众场合大小便;春节即将到来,鞭炮是否还会在城区响起,酒桌比拼是否仍会继续?显然,如果人的文明缺失,那么,即使拥有世界上等级最高的公路,也未必就同时拥有了现代文明,同样,身居大都市,并非就同时成为了一个合格意义上的现代市民。
当下,我们的城市正经历着伟大的变革以及转型的阵痛。转型,不仅指经济,更有文化以及观念。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个体文明素质的建立,整个社会文明的建设尤为重要。严复认为近代西方崛起的背后隐藏着两个秘密,一是富强,一是文明,而富强是躯体,文明是灵魂。富强与文明是现代性必不可少的两大要素,如果说富强是一种世俗的诉求,为现代性提供了物质生产与制度合理化的基础,那么文明则内含了伦理、道德的价值理想,为现代性提供了精神与制度的价值与意义。如果说法律从外在建设规则、秩序,而缺失文明,则从内里破坏规则、秩序。
一个环卫工之死引发全城反思,足见一座城市的“理性”。但这一反思,不应仅停留在驾驶文明的层面,更应提到城市的整体文明建设、提到成都如何提升“一流精神区位”的高度。这既是个体从“粗糙”到“高贵”的必修课,也是为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做思想层面的打底,是每个成都人必须回答的一道考题。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