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1-19 08:00 | 来源:新河南 2009-1-18 15:45:46 | 查看:4665次
作者:张培奇 白锋哲 季莹
7月25日,奥运圣火在河南郑州传递。第12棒火炬手黄久生高擎祥云火炬奔向光荣的征程……
黄久生,个头不高,笑容腼腆,平和的表情里难掩心中的激动。他没有明显的风采,也没有运动员的气魄,亲切纯朴的就像是邻家大哥。他只是一名外出创业的农民工,可谓是中国农民工的优秀代表。10多年来,黄久生因默默地回报着家乡和社会,而成为瞩目人物。2008年初,他被评为中国网络媒体首届“感动中国人物”,并被选拔为奥运火炬手参加奥运圣火传递。
感恩,难忘苦难和乡情
1965年8月,黄久生出生在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
6岁前,黄久生和其他同时代的孩子一样,生活虽然穷困,却无忧无虑。
然而,1971年冬的一个雪夜,却让黄久生此后的生活骤然改变。刚满30岁的母亲带着无尽的牵挂,因病离开了人世。当时他年仅6岁,妹妹4岁,弟弟2岁。半边天轰然倒塌,迫于生计,弟弟不得不送人,父亲走街串巷补锅补盆,十天半月难得回家一次,家中只留下黄久生和妹妹黄久芳相依为命。生活的重担自然落在了黄久生孱弱的肩上。
在那个家家日子都不好过的年代,没娘的孩子生存的艰难就更是可想而知。同龄的孩子还在母亲怀里撒娇,而黄久生就得为生计发愁。饭要自己做,可是六七岁的孩子还做不好饭,吃到嘴的总是半熟或煮糊的稀饭。不会种菜,只能把盐巴化到水里拌饭吃。柴火要自己烧,有次不小心还把本已漏雨的茅屋给燃着了。没有妈妈给做衣服、做鞋子,夏天还好凑合,冬天则冻得无处躲藏,至今黄久生都忘不了那种“冻到骨头缝里”的感觉。
黄久生兄妹生活的困窘,乡亲们看在眼里,挂在心里。于是东家端来一碗米饭,西家拿来一块窝窝头,对门大婶送来半瓶煤油……时不时地接济他们。隔壁的吕中秀大妈更是时刻惦记着这两个苦命的孩子。“我也是老大,10岁就死了娘,我能想象柱儿(黄久生小名)的可怜啊!”她常常把自己种的菜拔一些送给他们,或者把菜炒熟了,给兄妹俩盛上一碗送到家里。有一年春节,黄久生的破棉袄棉絮都露了出来,棉鞋鞋面也烂了,吕中秀就趁他睡下后把棉鞋带回家,一针一线地缝制好。她儿子与黄久生同龄,因买不起新衣服,吕中秀把白粗布染成蓝色,算是为儿子做的“新衣服”,想到柱儿的可怜,吕中秀决定让儿子委屈一下。初一一大早,吕中秀就把“新衣服”与补好的棉鞋送到了黄久生家,穿上“新衣服”的黄久生感激地叫了一声“妈”。从此,黄久生兄妹一直把吕中秀叫做“妈”。
在乡亲们的关爱和呵护下,黄久生健康地成长着,感恩之情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也悄然萌动。“乡亲们的恩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啊,我总想挣钱报答大家。”17岁高中毕业后,怀抱着打工挣钱报答乡亲的心理,黄久生踏上打工之路。
知恩,用勤奋铺就创业路
起初,黄久生的打工生涯并不顺利。他先在信阳市的一个砖厂垒砖坯子,掏本卖力地干,到头来连饭都吃不饱。于是随着邻居到湖北打工,拼命干了将近一年,还是没挣到钱。后来,他到了郑州,在老乡帮助下,卖起了大米,可是腿跑疼了,脚磨破了,嗓子喊哑了,也赚不了几个钱。他又在一个建筑工地干起了小工,搬砖、提灰、推车、打杂。
几次的挫败之后,黄久生意识到,没有一技之长,干什么都没有前途。于是他开始留心学习建筑施工技术。勤快而善于观察的他,搬砖时,总是随着师傅砌墙前进而前移;提灰时,总是放在师傅顺手的地方。趁师傅空闲时,他就虚心地请教建筑知识。逐渐地,师傅也喜欢上了这个勤奋而朴实的小伙子,从支模、砌砖到看图纸、摆线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为了学到精益求精的技术,他还省吃俭用,买来一本本建筑方面的书籍。在别人闲聊时,在别人喝酒打牌时,他就一头钻进书本里汲取知识的养分。
有天夜里,在石棉瓦搭成的工棚里,劳累了一天的工友们早已熟睡,他却借着蜡烛微弱的光线,啃读着厚厚的建筑书籍。由于过于疲劳,他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蜡烛着完了,烧着了下面的胶合板,火苗轰地一声蹿起来,他被惊醒了。这时,他的头发已经被烧焦了。回忆起这件事,黄久生腼腆地笑笑:“那时候真是很刻苦。”
就这样,通过孜孜以求的学习,通过不懈的拼搏与奋斗,黄久生逐渐由一名提灰搬砖的小工,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行家。与此同时,他的事业也在平稳发展,先后担任中建七局一公司郑州分公司民工组组长、班长、队长、项目部副经理、项目部经理,手下的农民工队伍也发展到了如今的800多人。
“每个过程、每个环节都要成为精品。”这是黄久生进入建筑领域20年来始终秉承的理念。黄久生手下的工人都知道,他对于质量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跟了黄久生10多年的工长周耀清说,他总是自己给自己提标准,与甲方签订的合同明明是合格工程,黄久生却一定要做到优良工程。
一边要对得起工程,一边还要对得起和自己一起干活的农民工兄弟。在从业的20余年中,即使是最艰难的情况下,黄久生也从未拖欠克扣过工人的一分工钱。在工程款不能及时兑付时,黄久生总是想办法借钱、贷款先把工人工资垫付了。然而,有一年,眼看要给工人们发工资了,施工款却迟迟拿不到手,黄久生急得四处借钱,但是办法想遍了,钱还是没有凑够。那次,从小都很坚强的他流泪了。最后,还是一位朋友将买材料的20万元借给他,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当时两个七尺男儿抱头痛哭。
凭着过硬的施工质量和良好的信誉,黄久生参与建设的工程曾两次夺得国家最高建筑奖——鲁班奖,他创造了30余项省、市优质工程,他所带的队伍被誉为“河南建筑业的铁鸟”。2002年黄久生荣获郑州市第二届“十佳”外来务工青年称号;2005年被评为河南省“实现中原崛起有突出贡献新闻人物”;2006年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报恩,情系家乡和社会
在外闯荡打拼,黄久生始终记挂着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他忘不了自己儿时的辛酸生活,他更忘不了大妈大婶叔叔伯伯对他的爱护和温情,稍有能力便回报他们。
1986年春节前夕,黄久生雇了辆拖拉机满载年货回到了村里,这是他出门三年头次回乡,尽管在外并没挣到多少钱,但他还是倾其所有,尽可能多地给乡亲们带回了糖果、核桃、点心、肉等礼物。
随着在建筑领域的平稳发展,黄久生渐渐有了一些积蓄。又是一个春节,1996年冬,他再次带足礼物回到了家乡。然而,当看到老人们买不起御寒的棉衣、吃不上米、油、肉时,他的心被揪得生疼,他能体会到缺衣少食的窘迫和少亲缺故的苦楚。
他当即作出决定:照顾村里以及全镇680多户鳏寡孤独老人。从那以后,每到春节,他都早早将钱汇到镇里,由民政所代为老人们买米、买面、买油、买肉。一年又一年,从未间歇,而且投入的费用年年增加,先是2万元,后来是5万元,如今每年至少10万元。问及黄久生照顾老人总共花了多少钱时,他说:“从来没统计过。”记者后来从潢川县双柳树镇民政所了解到,12年来黄久生光在照顾老人方面已投入120多万元。
在黄久生的老家晏岗村夏楼组,说起黄久生,村里老人都聚拢到一起,七嘴八舌地说起“柱儿”的好。李广群指着自己的鞋说:“俺们是穿他的鞋,穿他的衣服,吃他的米,吃他的面。他每次回来,都会挨家挨户看望俺们这些老人,问寒问暖的。”吕中秀大妈说:“柱儿是个有德行的孩子,对俺真是没说的。”在双流树镇张营村敬老院,记者见到了8位老人,提到黄久生他们就激动开了:“黄老板真是好人啊,年年都送给俺米和肉,连床铺和被子都是他给买的。”“俺不知道哪辈子积了德,遇到了黄老板,真是比亲儿子对俺们还好啊!”
除此之外,黄久生总是不遗余力地支持家乡的建设。援建家乡双柳树镇小学他捐了2.3万元;2003年抗“非典”期间他为镇里捐资13万元购买设施;2007年镇里建设“村村通”工程,他一次性捐出7万元;去年9月,双柳树镇敬老院建设资金有缺口,黄久生慷慨捐出5万元。
对待父老乡亲,对待生养自己的家乡,黄久生是掏心窝子的付出;对待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黄久生同样会情不自禁的帮助。然而,多年来,黄久生却保持着节俭的习惯。吃饭是一碗米饭一个菜,或者一碗烩面就解决了。他老家的房子是土坯墙、茅草屋,后来实在要倒塌了,黄久生才把一面墙用水泥加固了一下,重新修葺了房顶。记者在黄久生老家看到,只有他家的房子还是土坯墙。
施恩,“我也是农民工,懂得他们的需求”
黄久生手下有40多位四川籍农民工,“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当即表示,马上安排工人放假回家,探亲期间工资全额照发,来回路费报销。回来时带来多少灾区的农民工就安排多少,优先就业。当记者向黄久生提及此事,他显然是没反应过来,稍一迟疑,笑笑说:“你不提,都忘记这件事了。”一位四川籍农民工对记者说,“跟着黄总干活心里踏实舒服。”
很多农民工逢年过节舍不得掏路费回家,黄久生就把农民工的父母和子女接到郑州团聚、旅游,所有费用他全部承担。逢年过节,黄久生总会为大家发放礼物,端午节发粽子,中秋节发月饼。此外,他每年还为农民工组织两次体检。“自己也是农民工的一员,经常在一起,知道农民工生活的艰辛,能体会到他们的愿望和需求。”“健康对于农民工来说是最重要的。拥有健康,才能给家里带来收益,而组织农民工定期体检,如果查出有乙肝、高血压之类的病,就可以避免给他们安排不适合的活儿干,这也是对农民工的人身安全负责。”
要改变农民工的处境决不仅仅是让他们吃饱饭,更要满足他们的精神层面,以及文化方面的需求。为此,黄久生提出了“打造新型农民工”的概念。他要求农民工定期剪指甲、理头发,衣服要穿的干净齐整,要注意自己的仪表着装。来自驻马店市遂平县的李金英,穿着件明黄的体恤衫,快人快语地说:“我们现在出门都可在意自己的形象了。”黄久生还组织员工业余时间看戏,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今年“五一”期间,他为700多名员工包了个“农民工”专场,让农民工也像城里人一样坐在大剧院里看戏。
黄久生说:“农民工都很朴实,你对他用一分情义,甚至只是一个善意的眼神,他们都会记在心里。你对他们尊重,他们对你会更尊重。”这么多年来,他和工人们就像兄弟一样相处着。
如今,黄久生还担任着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的职务。今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黄久生代表众多农民工党员把首笔5.5万元“特殊党费”汇入中央组织部党费专用账户,其中5万元为黄久生所缴纳。这是河南省首笔农民工党员缴纳的“特殊党费”。
采访结束,记者问黄久生:“为什么要用这么多钱来投入社会?”黄久生笑笑:“在帮助别人时我觉得很快乐、很幸福。小时候历经的苦难,让我懂得了人活着的艰辛。而小时候乡亲们对我的帮助,也让我在有能力后愿意帮助更多不幸的人们。我想,受到帮助的人如果将来有了能力也一定愿意去帮助别人,也会把爱心传递给更多人的。”
“爱心是一个火炬,一个接一个向前传递。”黄久生的故事还在继续。爱的传递也仍在继续。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