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需要有温度的理论(思想纵横)

发布时间:2017-01-03 21:35 | 来源:人民日报 2016年12月12日 07 版 | 查看:491次

马宏伟

在日常生活中,一提起理论,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严肃、枯燥等词汇,产生灰色、冰冷的感觉。笔者最近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两周的学习,却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有温度、有生命的理论。无论在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还是在访谈式教学中,讲到血洒疆场事、儿女情长时,讲解的老师几度哽咽、听讲的学员眼含热泪;讲到信念崇高者、壮怀激烈处,讲解的老师意气昂扬、听讲的学员血脉偾张;讲到革命之峰回路转、道路之艰辛开辟,讲解的老师如数家珍、听讲的学员豁然开朗。这样的理论是有温度的,这样的理论宣讲是滚烫的,是可以感染人、教育人、提升人的。我们今天需要这样的理论和理论宣讲。

  我们党的理论本来就是有温度的,因为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工人阶级苦难的深刻感知、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深切体验;形成于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亲身实践;兴盛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不懈探索、对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执着追求。可以说,理论的温度来自火热的社会生活,来自人民群众的鲜活实践;一旦离开社会实践和人民群众,理论就会变得冰冷、僵硬。

  理论有温度才有生命力,才能解决现实问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两年零四个月,却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这里我们党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形成了正确的思想理论。在茅坪八角楼的油灯下,毛泽东同志写就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不朽名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和指导思想从此光耀中华。这是在“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战火硝烟中探索的胜利道路,是在“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火热斗争中凝练的科学理论,它带着社会实践的热气、人民群众的体温,因而能指引中国革命在艰难困苦中走向胜利。而那些脱离实际的主张、空洞冰冷的教条,则屡屡把中国革命引上歧途,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损失。

  有温度的理论能够解决现实问题,是因为它揭示真理、让人信服,能够掌握群众。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提出的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关于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思想,关于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后来在中央苏区写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光辉著作,都是活生生、热腾腾的马克思主义,是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能够理解和认同、乐于接受和践行的理论,因而能转化为引领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大物质力量。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推进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我们要不辜负这个时代,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就必须像井冈山斗争时期的革命先辈那样,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创造性实践中汲取能量、吸收营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同样,做好理论宣传阐释工作,也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针对群众思想困惑、着眼解决现实问题,运用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讲群众听得懂的话,真正实现理论掌握群众、群众运用理论。一句话,无论推进理论创新还是加强理论宣传,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武装人民,让人民感受有温度的理论。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